水浒传的“希区柯克式”文笔:原来凶手真是施耐庵
文化
2024-09-21 10:42
福建
这篇文章比较进阶——能够理解这一笔法,读水浒传,基本上不会再被困扰住了。
施耐庵,一个热衷于挑逗读者的老顽童,在一些情节上,经常故意给出扑朔迷离的线索与疑点,让读者去起疑心——许多时候,你并没有阴谋论,正是作者故意让你去琢磨的。这就是标题说的“希区柯克式”文笔,我把这种扑朔迷离的笔法,也称之为:明暗并行写法——他写了一段情节,但是通过疑笔,巧妙给出了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你相信哪一个,你看的故事就是哪一个。比如林冲在鲁智深前脚刚走,后脚马上透露了鲁智深住处的这一段:两个公人道:“好个莽和尚,一下打折了一株树!”林冲道:“这个直得甚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起来。”
林冲的这一行为,你可以跟金圣叹所理解的一样,就是林冲的随口之言,那么这是一个故事。可如果你认为林冲说这句话,是别有意味的想要出卖鲁智深,其人性的细腻,完全可以荡出另外一条理解路线了。然而这种笔法,体现得最是淋漓尽致的段落,还是在这一阶段:施耐庵在这一整个阶段过程的叙述,反反复复勾起了读者对于晁盖之死的疑惑,从晁盖中箭的那一刻为开端: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湾,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众头领且来看晁盖时,那枝箭正射在面颊上;急拔得箭出,血晕倒了。看那箭时,上有“史文恭”字。原来却是一枝药箭,晁盖中了箭毒,已自言语不得。
这段叙述,处处透着写作手法上的诡异。
以施耐庵的水平,他可以有无数种方式,去明确史文恭作为凶手的不容置疑性,比如这样写:却不提防史文恭这厮,影影中瞧见为首者,想必此人必是晁盖,便绰起箭,电光石火间直射晁盖面门。既然火把四起,作者只要愿意这样写,也就没人觉得有蹊跷——那谁还能怀疑不是史文恭射的呢?然而没有,施耐庵就是精心布置了一个他能想象到的,最能勾起读者疑心的写法:先是选择一个乱箭射来,而不是单枝冷箭,表明这不是冲着晁盖的,是不小心射到的——当头乱箭射将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那你说他史文恭,究竟是不小心射到晁盖呢?还是照着他瞄准的呢?可作者为什么就不直接写说史文恭射来的,而是要用弓箭上的字来表明是史文恭呢?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付道:“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
晁盖偏偏就是不明说是那个史文恭,而是那个射死我的——那谁才是射死他的?你可以说因为晁盖已经听不进话的神志不清了,所以没人告诉他是史文恭,但是这不是事实,事实是:不是晁盖让宋江替他报仇,然后当上老大。而是:谁抓住射死他的,谁来当梁山老大。可是在这一大疑点被勾起之后,施耐庵按惯例,又自己给出了和疑点相反的两个叙述:- 2、和卢俊义打斗过程中,史文恭被晁盖阴魂给缠住了。
第一个叙述,显示出宋江和晁盖关系其实很好,他是希望宋江当老大的。第二个叙述,显示杀害晁盖的,正是史文恭。所以大家不要再猜了。
可问题是:这又是梦的又是魂的,读者便又满脑子全是狐疑——怀疑,有怀疑的理由,不怀疑,也有不怀疑的理由。两个观点,作者都给足了充分的论据——但是谁也别想打死对方。然而,这还没完,施耐庵明暗交行的笔法,依然还在继续。在如何让卢俊义出场这一块上,施耐庵安排得挺朴拙的,就在写完了宋江和吴用,商量之后决定不急着替晁盖报仇之后,马上下一段,就迫不及待推出了卢俊义:宋江、吴用听了,猛然省起,说道:“你看我们未老,却恁地忘事!北京城里是有个卢大员外,双名俊义,绰号玉麒麟,是河北三绝。祖居北京人氏,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对。梁山泊寨中若得此人时,何怕官军缉捕,岂愁兵马来临!”吴用笑道:“哥哥何故自丧志气?若要此人上山,有何难哉!”
这里的叙述,又是施耐庵的一种挑逗式的起疑点:
当读者还在怀疑,是不是晁盖有意不让宋江当老大的时候,宋江这时也需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虽然宋江在梁山,有着绝对意义上的领导地位,但是江湖自有其规则。晁盖是梁山老大,他死前的话还是有法理性的,你再强大,都没法直接绕过去。那施耐庵这个时候,想让卢俊义出场,他有无数方式来显示出宋江,在这个过程中的被动性——我并不想当老大,但是别人要我当。但是作者偏偏选择的,就是让宋江在闲聊中,主动提出让卢俊义上山。吴用马上心领神会的笑说:没问题,我马上就把他搞上梁山。从宋江决定不急着替晁盖报仇,到宋江想要卢俊义上山,中间隔了零段文字。这简直就是作者架刀在阴谋论者脖子上,逼着他们继续去满腹狐疑:是不是宋江你这小子,已经在动心思,怎么去绕过晁盖的遗言了。怎么绕过遗言?那就是请一个新人上山,让他去抓史文恭,抓住了的话,这位新人就应该当老大。可新人怎么敢当老大,于是宋江就一番谦让之后,取代了他,演这么的一出上位的戏?这里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其他将领上山的情节逻辑,除了卢俊义之外的所有好汉,都是纹丝未动的自然而且合理。只有这个卢俊义,他的上山过程,就是宋江从和尚那里,听说一个人很厉害,哪怕这人跟整个主线没有任何瓜葛,也没有类似于安道全、徐宁的功能迫切性,就只是宋江一提起卢俊义,吴用便马上亲自下山找他上山。自从卢俊义上山之后,宋江马上开始一而再、再而三强调自己没啥本事,就是一门心思只想着让卢俊义去当梁山老大。宋江大意只要卢俊义建功,乘此机会,教他为山寨之主,不负晁盖遗言。吴用不肯,立主叫卢员外带同燕青,引领五百步军,平川小路听号。
这就好像在量子力学中,一个量子,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放在水浒传这里就是,一个事件,比如说晁盖和宋江的矛盾与斗争,它可以是有的,同时也可以是没有的。- 你是个单纯的读者,你便认为晁盖的死是纯粹的意外,宋江和晁盖是团结友爱的,宋江是不想当老大的。
- 你是个复杂的读者,你便认为晁盖的死,是宋江弄死的,宋江和晁盖一直在内斗,宋江一直很想当老大。
两种判断,都是正确的,阅读的道路不通罢了——正是通过这种笔法,同时提供一明一暗两条路,供两方读者去行走。后者是它的现实:历史上的许多事件,本就充满着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