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发了一封股东信,解释了将“与辉同行”100%股权转让董宇辉一事,后者离开东方甄选。
东方甄选也在港交所发布公告,7月25日,董宇辉(买方)、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卖方)及与辉同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目标公司)订立出售协议。卖方同意出售,而买方同意收购目标公司的100%股权,收购所付出的人民币为7658.55万元。
也就是说,东方甄选把“与辉同行”卖给了董宇辉。
至于7658.55万元怎么支付,俞敏洪在股东信里表示:“宇辉持有与辉同行所需的股权购买款,我也按符合上市公司规则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方式予以安排支付。”
这句话说得很不明确,引起了外界不少猜测。
俞敏洪专门在个人账号评论区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宇辉购买公司的钱我安排了,公司是送给宇辉的。
为了打消外界更多猜测,俞敏洪进一步在评论区补充:与辉同行自成立以来获取的全部收益包括全部利润,东方甄选分文未取,全部留给了宇辉和与辉同行,支持他们继续发展。
外界吃瓜群众对俞敏洪一片赞扬,大气、讲究、中国好老板。
然而,来自东方甄选股东的声音更加多样化。
东方甄选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与辉同行”作为它的重要资产,可以说送就送吗?收购款俞敏洪可以想办法安排吗?另外,“与辉同行”的全部股权,就只值7658.55万元吗?
在东方甄选在港交所发布的公告里,介绍了对“与辉同行”的估值情况。
“估值师采用成本法进行估值。与市场法及收入法相比,该方法被估值师选为最适用于本次交易的方法。”
通过成本法估算,“估值师认为目标公司的100%股权于估值日期的市值可合理评定为人民币76,585,460元。”
如果采用市场法及收入法来估值,“与辉同行”可能会远远搞出这个价格。公告里也披露,与辉同行自2023年12月22日成立,至2024年6月30日期间,纯利就有1.41414亿元人民币。
不过,这笔交易有特殊性,“与辉同行”最有价值的资产就是董宇辉,而买方正是董宇辉自己,所以采用成本法也具有合理性。否则,让董宇辉花一二十亿“买自己”,那就成了一个笑话。
有意思的是,公告中也披露了“与辉同行”截至2024年6月30日未经审核账目的资产净值,也是人民币76,585,460元。
因此,公告指出“由于转让代价与目标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资产净值相同,故预计于出售事项完成后,将不会从出售事项中产生收益或亏损。”
简单说,就是告诉东方甄选股东,董宇辉虽然离职,但“与辉同行”卖给了他,东方甄选没赔。
但前提是,购买款得到账。否则,东方甄选就是失去了一个成本估值76,585,460元,但半年利润就是这个估值两倍的优质资产,这还没算董宇辉个人的IP价值。
即便是俞敏洪自掏腰包,然后再想出一个“符合上市公司规则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方式”来支付这笔股权款,站在东方甄选股东的角度,也会觉得肉疼。这买卖做得亏大了,“与辉同行”究竟是个多么烫手的山芋,才会这么急着卖。
那么,东方甄选为什么要做这笔交易?
公告里也有解释,是这么说的:“由于董事会认为该品牌本身与董先生及其个人知识产权密不可分及考虑离任后使用知识产权的相关风险,董事会认为,随着董先生离开本集团,本集团将无法继续经营目标公司。”
看上去,东方甄选对董宇辉离职是有预期的,或者董宇辉本人也有离职意愿。
因此,达成这笔交易的理由看上去很充分,一旦董宇辉离任,“与辉同行”对东方甄选就价值归零,不但不值七千万,而且是负资产,东方甄选要承担几十个员工的成本,这些员工能转岗回到东方甄选还好,否则裁掉又要付出一笔赔偿成本。
那还不如卖给董宇辉。
但是,站在董宇辉的角度,如果让他出钱购买“与辉同行”,不就是相当于自己买自己?即便是打了个骨折,成本估值七千多万收购一个几十人的团队,也是不划算的。
董宇辉自己直接离职不好吗,顺便带走几个骨干联合创业,一分钱也不用给东方甄选。现在董宇辉欠下不小的人情债,将来想必也是得还的。
不过,在董宇辉确定离职的前提下,目前的方案相对来说各方都可以接受。
董宇辉虽然付出了机会成本,但他带走“与辉同行”以及半年利润,让自己的单飞有了团队和资金基础。
东方甄选终于完成去董化,将董宇辉离职的损失减到最低,同时保住了企业形象。至于“送给董宇辉的公司”,那本来就是跟董宇辉高度绑定的,东方甄选还得感谢董宇辉,帮他们完成了一次“降本增效”。
俞敏洪也终于解决了一个企业管理难题,也以“送公司”打造出大方的形象,个人口碑和格局再创新高。
回头来看,去年年底东方甄选小作文事件一出,董宇辉离职其实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如果董宇辉当时出走,东方甄选市值必然一落千丈。而俞敏洪当时给董宇辉成立个人工作室,也不过是缓兵之计,尽量减少对东方甄选的冲击。
只不过,东方甄选和与辉同行的业务相似度太高,必然产生各种干扰,包括舆论上的刻意比较,因此,俞敏洪也在股东信里透露,从今年三月开始,董宇辉就已经和他们开始讨论解决方案。
如今董宇辉离职,带领“与辉同行”单飞,虽必然对东方甄选的股价造成影响,但相比“小作文”时期,已经让东方甄选的损失减少了很多。
这真是一场延续半年多的离职大戏。
唯一的问题,是那笔账面上七千多万的应收款,不知道东方甄选的财务们要如何安排,股东们会不会买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