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需要的,但不需要“安全码”

文摘   科技   2024-11-14 00:22   北京  


1  珠海驾车撞人事件让人难以置信,一个人究竟因为什么会失去理智,变成驾车肆意杀人的凶手。目前警方正在调查中,之前的通报中只做了简单披露,坊间各种传言也很多。涉及公共安全,凶手的作案动机和原因很有必要让公众知晓。


2  真相是谣言最好的阻断剂。然而在现实中,真相往往十分稀缺,就比如此前苏州日本母子遇袭事件,凶手的动机仍是个谜。挺身而出的胡友平女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痛定没有思痛。暴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令一个普通人铤而走险伤害他人?这些问题的答案对大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  对于信息的披露,也许官方有自己的顾虑,比如过多的细节披露可能涉及隐私,可能会引起效仿,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群体情绪……但是,有一种观念同样存在,就是认为解决问题更重要,至于普通公众,不需要知道得太多。


4  信息传递的一大特点就是存在信息隔离和信息分层,真理和真相往往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必要的时候一层一层向下传达。掌握得信息越多,越有利于作出正确决定。信息是宝贵的,利用信息差,可以高瞻远瞩,可以踩中风口,可以抓住机会,可以投资致富,也可以提前避险。


5  对普通公众而言,获取信息的机会和渠道有限。在有些地方,公众依靠媒体来打破信息隔离;在有些地方,公众的知情程度取决于许可。于是在信息隔离和信息分层越严重的地方,流言就越有市场。普通公众也会更倾向于相信内幕、小道消息以及阴谋论。这是一种应对信息匮乏的自助方式。


6  在信息获取受限的情况下,公众应该如何知晓危机,进而维护自身安全?目前看到的解决方案是依靠组织。组织掌握更多信息,拥有庞大治理体系,能够发动“朝阳群众”群防群治。放眼世界,我们是少数几个能够执行从源头防控风险的体系。但是这仍然很难,理论上需要监控所有可能制造极端事件的隐患个体,需要付出极大社会成本。


7  最难的一点是:社会是动态的,人和事都处在变化之中。就业、债务、教育、医疗、婚姻家庭乃至邻里纠纷,可能出现的问题实在太多,谁也无法保证将来会怎样,因此,每个人都有转化为隐患个体的可能,变成体系防控对象。所以,人不能被分为“安全的”和“危险的”,极端事件也不能极端处理,需要避免运动式、扩大化,那容易导致新的问题。


8  假如有一天,每个人都要被赋予一个“安全码”,标注是否为“安全隐患人员”,“绿码”才能获准出入公共场所、参与群体活动、驾驶机动车辆……那真的是不忍直视。相信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


9  彻底消灭犯罪是不可能的,任何国家都做不到,靠得住的只有公正的法治。而从长远看,发展进步才是硬道理。经济、社会以及人的发展进步,眼下有些刻不容缓。

‍‍

‍‍

‍‍‍‍‍




- END -

推荐阅读

大人们最怕大学生无处安放的激情失控

特朗普赢了,大家也都别装了

“中专数学天才少女”事件告诉了我们什么

首富的黄昏

恭喜姚明全身而退

雷军终于把品牌也玩明白了

人生无非两件事:活得有尊严,死得有尊严

Cos不准Play

登顶中国新首富,黄峥的“石头”摸得怎么样了

特朗普耳裹纱布上演“英雄归来”,身边还多了一位“笔杆子”

诅咒胡友平女士“无药可救”的那群人,才是真的无药可救

收完智商税的小罐茶创始人,竟然向韭菜们道了个歉

“日本人学校”隐藏巨大谍战阴谋?“爱国网民”又被营销号带节奏

数学天才少女隐身中专,与斯坦福博士上岸乡镇公务员

华为愚公移山式起诉侵权,拼多多法务水平遥遥领先

刘强东的兄弟宇宙里,谁才是决定性因素

百度公关一号位的问题,可能是不适合做公关

曾经有个办法,可以救梅西

不忍直视
看世界的一种姿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