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勇:永远的怀念

文摘   文化   2024-07-31 13:46   甘肃  
点击蓝色“空谷亦兰”轻松关注

 与您相约,与您分享,与您成长



永远的怀念


德泰老人走了,无疾而终,享年九十岁。


站在老人的灵堂前,望着他那慈祥的遗容,往事翻翻滚滚,思绪萦萦绕绕,犹如眼前纸钱燃烬后的缕缕青烟,弥漫在心头,挥之不去。


德泰老人姓王,是我的老师,我的前辈,三五年人,只比我的父亲小了一岁。


我是七三年春季进入宁县一中高中部学习的,那时德泰老师是学校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是赵充国老师),他给我们班没有带过课,因而没有交集。临近毕业的那个冬天,天特别寒冷,我们班宿舍晚上休息时有人摔跤,将靠前窗的床舖(那时是通舖)上的两页床板给塌坏了,正好被值周的柳俊华老师逮住。柳老师追查塌坏床板之人,同学们都心知肚明,但就是不说,当事者也拒不承认。没办法,柳老师就将我们在该床舖住宿的学生全部赶起来,带到会议室门前继续追查。那夜太冷了,精身子穿的棉袄棉裤四处透风,我们被冻的直打哆嗦,青鼻眼泪一嘟噜。还是没有查出来,柳老师便宣布弄坏的床板由班上集体赔尝。时隔不久,学校革命委员会决定,对我们高二四班进行集中整顿,并派来了工作组。工作组的组长是学校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王德泰老师,我们称他为“王头”,这是我们和王德泰老师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也是和德泰老师的第一个交集。王老师带领的工作组,深入我们班,今晚学报纸,明晚讲道理,后天晚上组织集体讨论,大后天晚上又个别谈话,大概有一周左右,甚至早胜农机站关机停电了(那时早胜街区用电,全靠农机站用柴油机发电供给,供电是有时间限制的),点着煤油灯还在继续整顿。塌坏床板的人最终还是没有被查出来。我们从此认识了王德泰老师,知道王老师政策理论水平很高,语文功底不错,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我和王老师的第二个交集是在毕业前夕。学校在我们毕业前为我们组织短期培训,以适应即将面对的农村生活,像农村会计训练班,赤脚医生训练班等。我是“土记者儒法斗争史故事员训练班”的一名学员,在赵龙武老师带领下学习各类文体写作。临近毕业,赵老师交给了我一个写作任务,让我根据他提供的简单素材,写一篇关于武训的故事。我按时完成了任务,并且被指定在全校组织的儒法斗争故事宣讲大会上进行宣讲。那天学校主持大会的是革委会副主任王德泰老师,我的脱稿宣讲受到了大会表扬,王老师说“讲的不错”。


高中毕业后,我们奔向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快十年过去了。我考上了宁县师范,后来在米桥初中教书。有一天,我在米桥初中的校园里见到了王德泰老师。“这是七四届四班的张智勇么,你在米桥初中教书吗”?我愣在了那里。王老师居然一眼就认出了我,并且指名道姓说出了我的名字届别还有班级。还说“你是张建英老师班上的”。我惊呆了,十多年过去了,只有短短的两次交往,面对成百上千流水般变化的学生,一个学校领导,老师竟然记住了我这个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的学生,由此可见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于是我开始对王老师刮目。由此我知道,王老师去文化馆当了馆长,当时正在编写县志。是继《民国重修宁县誌》后的第一部县志,我们称其为《宁县志》八五版。李升堂先生担任主编,王德太老师是唯一的一位副主编,实质上担任着县志编写的主要工作。


王老师鼓励我好好工作。


以后我们常有来往。王老师收录编辑的《宁县一中校友名录》成书后,他专门给我送来了一本。红色塑料封皮,烫金的字体,收录了从建校到成书所有从宁县一中走出的学子的名字。让人感受到了他对这片热土的赤诚情怀,也看到了他对莘莘学子无限热爱的那颗滚烫的心。用腊板刻印成册的《早胜中学校志》墨迹未干,王老师又给我送来了一本。这本校志收录了王老师千方百计从省档案馆查到的当年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关于建办宁县一中的会议记要的复印件。《宁县一中校友名录》、《早胜中学校志》为后来《宁县一中校史》的编写成书做了扎实有效的前期准备工作,提供了蓝本,王德泰老师功不可没。宁县一中第一栋家属楼属安居工程,政府每户给予一万元的补贴。王德泰老师由于手头拮据,无力集资修建属于自己的住室,也就无法享受政府的政策优惠,错失良机。王老师原在老家的地方因年久失修已无法居住。王老师真正成了赤贫无产者,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我们相聚,王老师不无感慨地说,“农村的家千万要保住,因为农村的家就是我们的根,人老了总是要落叶归根的,我今天就是漂萍,不知根在哪里”。当场拍板,在王老师学生的关照下,王老师有了家,有了座东面西的三间土屋,有了根,我们也就有了今天和老师的道别之地。



九八年我调入宁县一中工作。一中是我的母校,早胜是我的家乡。面对母校,面对家乡的父老乡亲,我如履薄冰,胆颤心惊。这时的王德泰老师已经退休,他在一中干了三年校长,当了十五年党支部书记,为宁县一中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我拜访王老师,请他为我指点迷津,他让我“自已睁着眼睛看,自己竖着耳朵听,自己开动脑筋想,万事自己拿主意,自己把向定舵”,“听到的要经过自己的脑子再加工,不要人云亦云,包括你的老师说的话”。这就是一位老师,一个前辈对我的工作指导。


见面多了,我们俨然成为了朋友,经常交流,无话不谈。得知老师一九四九年九月就参加了工作,在良平小学教书,那年他才十五岁。由于工作努力,成绩不错,他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教师,受到奖励。后来他被提拔当了小学校长,因管理有方,业绩突出,一九六四年,他从小学校长变成了中学副校长,校长。先后在宁县五中(盘克中学)、宁县六中(九岘中学)、宁县三中(湘乐中学)工作,后调入宁县一中任革委会副主任,后来又当了宁县一中党支部书记、校长。一九九五年光荣退休。参加工作四十六年,除中途调文化馆当了三年馆长,被抽调编写了三年县志外,其余四十年都在教育战线工作,可以说,他将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宁县的教育事业,桃李遍天下。王老师晚年爱喝酒,不讲牌子,见酒都喝,每天都得喝几杯,我也喜欢小酌,我们又成了酒友。去王老师家,王老师总会用他那把热酒壶将酒温热,有时还会往酒里抓的放一把红糖。王老师说,热酒喝了不会醉,加了红糖加热后的酒喝起来会更甜香。师母也会很热情地为我们准备几个小菜,一碟花生米,一盘炒鸡蛋,一碟洋芋菜。我们经常是微醉方休。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老师行走迟缓了,语言减少,爱说话会说话的习惯在明显地改变,你可以经常发现他在踽踽独行。但王老师的思维仍然非常活跃,和他相处,永远不缺话题。历史典故,新闻趣事,国家的大政方针,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师母告诉我,“你王老师聋了,耳背的听不到话了”,但是我没有这样的感觉,我们见面仍然会说很多话,也没有发现老师思维放缓或者是思维受阻的情况。师母也很惊奇“你老师光和你能说在一块哩,一见你耳朵都不聋啦,话匣子就打开啦”。是啊,我们一见面话匣子就打开,这大概就是缘分吧。


斯人已去,音容宛在,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是他那俯仰无愧的品质和德行。



山川平原小学完中终生从教业桃艳李芬一部县志青史留名;

坦荡做事磊落为人寰亲泣德才双修范昭后昆。


谨以此献给德泰老人。





张智勇,宁县早胜人,高级教师,先后任宁县五中、宁县一中校长、党支部书记,曾荣获甘肃省“园丁奖”、“庆阳市十佳校长”、宁县教育“烛光奖”等荣誉称号。喜好文史,笔耕不辍,主笔《历史文化名镇 早胜》一书(政协宁县文史委主编)。

“空谷亦兰”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

约稿:13629341693

         13919609632(微信)

“空谷一兰”迁移“空谷亦兰”



往期回顾


“空谷亦兰”刊首语

王钊林:魂牵梦绕忆宁中

付兴奎:宁县一中我的那些老师们

鲁万虎:终生难忘一中情

刘大新:我永远眷恋这片育人沃土

刘国才:宁县一中的老师、同事们 

张智勇:我们的追梦时光

平和良:怀念宁县一中杨重礼老师

石小平:在宁县一中初为人师的日子

曹拴兴:情注教坛 誉满陇东——缅怀权礼老师

张智勇:我们的追梦时光

生前好友、同事学生沉痛悼念刘希贤老师

沉痛悼念方正文老师

沉痛悼念刘国才老师

杨琼琳:怀念赵龙武恩师

空谷亦兰
读书 教育 乡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