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奋笔书霄汉 神游两昆仑——傅兴奎与他浓郁的“文学情结”

文摘   2024-10-21 09:19   甘肃  

郑万峰:看  戏 点上方空谷亦兰免费关注


奋笔书霄汉 神游两昆仑

——傅兴奎与他浓郁的“文学情结”


“以笔为马,驰骋人生。”“用文学编织人生之梦”。


这是我对著名作家、庆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傅兴奎先生多次访谈中,他经常提到的两句令人鼓舞且意蕴悠长的话语。我想,这也许就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源泉,也是他锲而不舍、不断坚守文学创作的初心、担当与使命。



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说:“文学是灵魂的叙事。一个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以及透视事物本质的穿透力,不是依靠灵机一动和冥思苦想得来的。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傅兴奎先生近期出版的《陇东之东》和去年出版《独语斜阑》,汇集了他近年来精心创作的散文、杂文、文学评论以及为他人书籍撰写的序言等100多篇文章,共约40多万字。该书设计雅致,编辑精美,篇篇精道,字字如琢。特别是他的谋篇成文,文思隽永,才气通灵,可作为一些文学爱好者进行文学鉴赏和学习研究不可多得的、鲜明而生动的教科书。同时,该书也为傅兴奎先生整体文艺创作增添了丰盈而靓丽的色彩。


正如著名作家张俊彪先生所评价“《独语斜阑》这本书里面有多篇文章,对庆阳的文学艺术发展进行了客观扫描与理性剖析,可视为庆阳文学发展的史概略大纲,让读者对庆阳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有一个概貌的了解。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对庆阳文学艺术特别是对文学历史发展脉络与现实繁荣趋势的探究和熟稔。”张俊彪著:《隐在心中的高山大河》第247页) 


 傅兴奎先生与张俊彪主席合影                                   

一、傅兴奎先生之儒雅隽永的“文学形象”

毫无疑问,傅兴奎先生在陇东乃至甘肃文学界,应该是一个值得深度探究和理当铭记的人物。他在担任庆阳市作家协会主席期间,除了加强个人文学创作之外,他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深度思考“如何让庆阳的文学艺术进一步走向繁与辉煌?”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想方设法,主动作为,先后组织策划各类文学沙龙、文学采风、文学创作论坛以及本地作家作品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作家与知名杂志主编来庆阳开展文学创作讲座和改稿会等文学主题活动达200多场次,这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庆阳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按照庆阳本地方言来说,傅兴奎先生的确是个“美实”人,也是个“潺和”人。其意思就是他是一个性格温和、好打交道、遇事十分给力的人。这也充分说明他品性优雅,性灵通透,诚实厚道,有很好的担当精神,是团结协作能力极强的人。


论起与傅兴奎先生的相识与了解,应当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他作为陇东学院的杰出校友,受邀来给中文系的师生做文学写作专题报告,我具体负责活动安排与接待等有关事宜。初见他个头不算高,却待人随和,说话声音浑厚,思维敏捷,有着“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儒雅风度,丝毫没有一些文化界名人所表现的“娇柔造作、摆谱拿架子”的习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也从内心感到认识他很欣慰,他是一个能够完全做朋友的人。当然,他的报告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与称赞。之后学院多次邀请他参加诸如读书分享会、文学写作改稿会等,他都欣然参加,且每次都准备充分,深入浅出,谈吐有度,令人敬重。也许是文学情愫使然,他每有作品见诸于报刊,我即搜集来仔细品读,便感知他对文学写作的执着与热情,是常人难以企及的。特别是近10多年以来,他始终保持着文学创作的高涨热情,连续出版了散文集、诗集、评论集等个人专著达10多部,获得甘肃省“黄河文学奖”和庆阳市“李梦阳文学奖”和第23届北方优秀文艺图书奖。



他曾满怀深情地写道:“在如意一样的甘肃版图上,灵芝般铺展着的那一片土地,就是拥有世界上最厚黄土层的庆阳。如果说,经历过周秦汉唐的长安代表了中国的古代文化,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深圳特区引领了中国的现代文明,那么要想找一个能够系统完整地反映中华文明的地方,我个人觉得还是非甘肃庆阳莫属。”“那里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黄河象化石,中国最古老的新石器,十几代周先祖的历史积淀,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落脚点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正在建设中的新型能源化工和数算基地。”“从史前文化到现代文明,从农业、手工业、现代化工业,到信息化大数据中心,从《豳风·七月》到《高楼万丈平地起》,庆阳确实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和无可比拟的文化底蕴。”(傅兴奎著:《陇东之东》第001页这种大跨度、大写意式的叙事格调,在傅兴奎先生的文学作品中有着十分令人感叹且回味无穷的文学意蕴。



2、傅兴奎先生浓郁深厚的“文学情结”


“奋笔书霄汉 神游两昆仑。”守望家乡,深耕于文字,弘扬真善美,坚持用文学编织人生之梦,是傅兴奎先生文学创作的信条与圭臬,也是他根植于心的浓郁深厚的文学情结。


有人说,文学是一面镜子,即映照历史,又映照现在,同时,他又通过理想的光芒眏照作家自身的不一样的内心世界。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说:“光辉的理想就像明净的水一样,可以洗去心灵上的尘垢。”“理想从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有永不停止的追求者,才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傅兴奎先生坚持用文字丈量他脚下这片质朴而又凝重的热土,用文学编织他多彩斑斓的人生梦想。他把陇东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沟一洼、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作为他文学创作的“法眼”与基石,以敏锐的文学笔触,精美的文学构思和鲜明的文学逻辑,勾画出了属于他自己独有的文学天地与时空岁月,成就了他从少年时就萌发的人生梦想。


另一方面,傅兴奎先生文学情愫就是对文学创作的无比热爱。他常说,把心中所思所想与看到一事一物、一景一色、一山一水用笔写出来,已经成为他的习惯和生活的一部分。在与他的交谈中,他多次提到小时候一些家乡趣事,以及自己多年来对一些历史文化发掘与整理的浓厚兴趣。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他追逐了大半生的文学艺术事业。他在《庆阳当代文学作品综述》一文中指出:“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庆阳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学传统,从《诗经》里的《豳风·七月》,到西晋文学家傅玄《傅子》、北魏时期的胡充华《杨白花》、明朝的李梦阳《空同集》等,在浩如星河的中国文学长河中,虽没有出现屈原、李白、苏轼、曹雪芹一样的文学巨匠,但也不缺少引领文学潮流彪炳史册的杰出人才。近现代以来,因为长期远离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各种进步思想和文艺思潮很难波及到庆阳。除了延安时期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陇东中学”语文教师)在鲁艺造成一定影响之外,很少有被外界所提及的作家和作品。”(傅兴奎著:《独语斜阑》第1页



作为庆阳市作协主席,傅兴奎先生他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他在任期间对于文学艺术创作与研究的探索与实践是多方面的。我个人以为,他的文学创作以散文见长,对诗歌、小说及文学评论均有涉猎,且作品精道,样样毫不逊色,特别是他对文字的把控能力以及写景、状物、抒情等语感方面,已达到了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在“文字的故乡”一文中这样说: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作家的诞生何尝不像一茬庄稼的生长,具有再生能力的种子,合适的气候、阳光、水分和土肥条件,当然也包括后天的打理和农夫对他的呵护。相比之下,作家的成长似乎更为艰难,不光要长得完美,还要熟得透彻。”“对于一个优秀的作家来说,故乡既是文学创作的原点,文字发散的酵母,也是持续不断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那些小草一样匍匐在地面上的村庄,那些简单平常的生活,是卑微的也是博大的,是敞亮的也是隐秘的。不同的乡土带给作家们的同,不同的作家对同一块土地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这种细微而独特异,给了作家们不同的视觉和感知,并因此成就了作家和他们笔下字,使他们的作品散发出沧桑的历史感和震撼力。”(傅兴奎著:《独语斜阑》第30页


“黄昏像一张铺天盖地的大纸,突然就包拢了眼前的一切,刚才还油画一样色彩分明的村庄,转瞬之间,全都隐没于铺天盖地的晚霞之中,炉火一样灿烂的天空,正契合了南佐的沧桑和神秘,不经意间,就想起了江河《沉思》里的句子……”(傅兴奎著:《陇东之东》第064页像这样精妙绝伦的文字叙述,在傅兴奎先生的散文作品中比比皆是,枚不胜举。


因此,我以为,傅兴奎先生的文学情结,是真切而赤诚、深厚而浓郁的,更是独特而隽永的。这种情结包含着他对文学的梦想、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真理对美的追求。当然,这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作家所要不断修炼与提升的高层境界。



三、傅兴奎先生昂扬奋进的“文学精神”

《墨子·修身》中曾言道:“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我想做人如此,做事作文也是如此,做学问、搞创作更是如此。


著名作家路遥以《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他把自己的生命、心灵和精神全部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在中国文坛留下了独特而令人敬重的“路遥精神”。其实,“路遥精神”就是令人仰慕文学精神。这样的文学精神不仅体现在雨果、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泰戈尔与马尔克斯的身上,也体现在曹雪芹、苏轼、李白、 杜甫、王维、白居易等古今中外文学名家的身上。正是有着这样一种独特而昂扬的文学精神的传承与赓续,才会使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文艺之花”不断地绽放,且经久不衰。


当代著名作家刘亮程说:“文学写作,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途,家乡是地理的,故乡是精神的。”对于每一个作家来说,故乡既是他开始文学创作的原点,也是他的作品的最后归宿。如果说故乡情愫是傅兴奎先生文学精神塑造的“横轴”的话,那么,他对文学的钟情与社会担当意识,则是这个坐标的"纵轴",而他的每一个文章就是这个坐标里一个标志性的点或一个线段。



纵观傅兴奎先生整个文学创作,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或文学评论,“故乡”这个字眼的"出镜率”始终排居第一,他曾不止一次说到:“家乡是文字故乡,是文学的原乡”,仅《独语斜闻》这本书中,所选列的文章中,以村庄、家乡、故乡等为本体的就有20多篇,如:《文字的故乡》《他乡是故乡》《乡士与我们的爱和痛》《写在文字里的乡土》《始于足下的远方》《来自黄土地的诗性体悟》《文学的故乡》《关于故乡的文字告白》等,他曾无比感慨地说:“文学改变了我的生活,同时又为我提供了另一种生活,它像一剂灵丹妙药,为我们消解尴尬生活和孤独精神的同时,还在我们和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傅兴奎著:《独语斜阑》第275页

因此,傅兴奎先生“文学精神”座标系的“圭臬”,就是他这西北高原硬汉骨子里所蕴藏的深厚浓郁的忧患意识和强烈凝重的担当精神。



宁县良平傅家,自古以来就是名门望族,历史上“智斩楼兰”的著名封侯大将傅介子,及其孙傅玄曾官任太子太傳,其才能与智慧当名冠天下。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傅兴奎先生传承了傅氏家族卓越而优秀的家学渊源,在为人为学为文为政等方面,均能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做人有原则,做事有准则,待人和善,刚直不阿,这是他做人的底气,也是构建独特"文学精神"的关键所在。


傅兴奎先生犹如行进于陇原大地的歌者,用他那如椽巨笔和满怀深情,或高歌引吭,或低吟浅唱,或千回百啭,或朱弦三叹,以他对高原对家乡对黄土对文学真挚的热爱和感悟,书写着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信天游”。他的文学创作,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实践与探索,更是哲学和美学等更广泛意义上不懈追求。


当然,对于已经具备良好文字功底、文学素质和人生积淀的傅兴奎先生来说,构思一篇部宏大叙事风格的长篇文学巨著,则是近年来始终萦绕于心的一个美好的夙愿,我亦真诚期待这部巨著的横空出世。




作者简介

 


作者:李政,男,汉族,中共党员,甘肃正宁人,历任陇东学院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庆阳市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张俊彪文学艺术研究会理事。长期致力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地方史志、民俗文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等。近年来,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高教研究》《华文月刊》《中国审计》《人民日报经济周刊》《今日头条》《陇东报》等刊物发表时政评论、智库报告与学术专论60余篇。曾获中国高教学会(国家级)、甘肃省教育厅科技厅及陇东学院等多项奖励。其中《调令关下有人家》《张俊彪文艺思想研究》《蔡文姬文学艺术研究》《省、市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被多家知名媒体转发,点击量超百万。

“空谷亦兰”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

 约  稿:13629341693

         xp1362934(微信)

         13919609632(微信)

  “空谷一兰”迁移“空谷亦兰”


往期回顾

空谷亦兰”刊首语

张智勇:村头即景

付兴奎:文字的故乡

尚广元:浅秋的模样

刘   宏:庆阳方言集锦

田建奇:九儿的红高粱

李   政:壮美董志塬

康   健:古风庆阳

方正文:不能马上割舍的乡愁

路   岗:温暖一座城

石小平:柿子熟了

杨维军:庆阳的窑洞

付兴奎:在陇之东

庆阳市各县地名因何得名,你知道吗?

刘   政:哦,乡贤

肖印儒:慈母印象 ——纪念母亲辞世十周年

在庆阳,乡愁不过一碗清汤羊肉

李存孝 :人生路上的拐点

苏亚太:陇东方言小辑之一

郑万峰:看  戏

张   黎:我的小学老师——周老师

曹新民:庆阳市各县区地名探源

平和良:早胜院子大坝

闫果知:乡间小路

郑万峰:父亲的苹果园

闫晓峰:大塬食之魅

空谷亦兰
读书 教育 乡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