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孝:早胜女子学校

文摘   2024-08-16 09:21   甘肃  
 点上方空谷亦兰免费关注

 与您相约,与您分享



早胜女子学校简史

文| 李存孝

早胜镇历来文化发达,镇区多读书人。人民向以“耕读传家”为荣,素有教子课读之风。早胜女子学校始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的李家女子私学。这所私学是清增生李舒英为自家女子念书而办的,校舍设在北街五岳庙。初有自家女子5名,邻居外姓女子6名,共11名。学习以识字为主,课本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文》、《七言杂字》等启蒙识字读物。当时,李氏这一举动得到当地进步人士赞同,他们纷纷要求把女子念书扩展到早胜镇南北街。于是在第二年前季,公开号召全街女子入学念书。这时学生从原来的11名增至20名,学校定名为“早胜街女子学校”。


校址由五岳庙迁至李家祠堂。教师是清廪生李舒萼,学校不收学费,教师不拿报酬,义务进行教学。所学教材没有统一规定,学生有什么书,就教什么书。当时课本大体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家文》、《幼学琼林》、《五言杂字》、《七言杂字》及民国政府编印的《国文》、《修身》等,同时设珠算和毛笔字。通过教学使学生识字,懂得日常应用的文化知识和生活常识,会写简单的书信和会计帐目。由于无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学制规定,学生学的书本不受进度限制,可超前学完这册学那册,由学生个人情况决定去留。学校办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前季,因当地发生特大旱灾,小麦无收,斗价上涨,年馑发生,人民生活贫困,弃儿卖女现象严重,出外逃荒者甚多,处于此种情况,学生自行停学了一段时间。年馑过后,学校又于民国二十年恢复,学生增至三十多名,教师仍由李氏兄弟二人负责。至民国二十三年,宁县政府通知李舒英为女校校长,李舒萼为教员,从此,教师有了薪俸,由县上发给,学校更名为 “早胜镇女子学校”,学制4年。所学教材按民国政府颁布的统一教材授课。对原私学的学生,按学习程度进行编级授课。民国二十四年该校毕业学生6名,二十五年毕业4名。二十六年毕业4名。红二师进驻早胜时,红军女战土还到女校给学生讲课,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由于校长李舒英被红二师聘为救国委员会和禁烟委员会委员,负责宣传鼓励工作,校长便由李舒萼担任。学校又由李家祠堂搬到东城郭家佛堂,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后季,因李舒萼病危,没人接替学校工作,从此学校解散,学生停学。


1949年10月,新中国刚一诞生,早胜区委奉上级指示,继承老区光荣传统,重视和发展女子教育,大力开展妇女识字教育和技能训练。于1950年前季,在人口聚居集中、文化发达、群众民主思想意识较浓的早胜街又办起新中国成立后的宁县第一女子学校。女校成立后,先从办妇女识字班开始,学员不受年龄限制,有7至12岁的学龄,有13至16岁的超龄女子,又有未婚的女青年,还有青壮年妇女学员计50余名。以识字、学文化为主,辅之以时事、政策、生产、卫生教育。学员在校专读,不作严格要求,学校设在南街老城内三星殿。办至1951年后季,识字班和女校分开教学。此时将识字班中的学龄女子编入一年级学习。至1952年后季,妇女识字班从女校分出,转入生产合作社进行学习。这时女校校名变更为“早胜女子初级小学”,属民办公助性质。教师由当地政府在农村妇女中物色有文化、能够胜任小学教学工作的妇女担任教师。



早胜女子初小首任校长为陈淑贤,高中程度,原籍北京,家庭妇女。教员王含芳、简师毕业,原籍兰州,家庭妇女。教师报酬由南北街两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负担,每人每月小麦3斗,月末上门收装,这种计酬达三年半时间。1953年8月,学校由宁县人民政府接收,转为公办学校,教师的薪俸按份折合人民币按月发给,学校更名为“宁县早胜女子小学”。经调查选择,将学校确定在居于南北街中心的东新城内郭家佛堂附近的慈善会旧址,由县上拨款在旧址北边新建教室一幢9间。同年女校从老城武梁殿搬入新校舍进行教学。在当时校舍分散、教学设备差和各项条件困难的情况下,早胜女校全体教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克服一切困难,认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他们为学校的成长壮大做出了显著成绩。


1960年后季开学初,为了精兵简政,缩减机构,动员干部下放,参加第一线生产劳动。加之当年宁县旱、冻、风、虫、雹,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天灾人祸,粮价上涨,饥馑严重,学生辍学现象越来严重,尤为女生更甚。鉴于此,宁县县委和政府做出决定,撤销早胜镇女子小学,并入宁县早胜小学。学生按年级,插入相同的班级学习,原女校校舍、公物及教学设施均归早胜小学管理使用。


早胜女校从成立到结束,只有十多年的历史。虽则时间短,但它的功绩不仅为发展宁县女子教育开创了一个先例,而且还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女干部。至今,她们仍分布在祖国各条战线,发挥光热,为发展当地的经济及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原载于政协宁县委员会《文史资料》1997年第4期

来  源:庆阳人在他乡

图  片:网络图片 

整  理:王 勇

编  辑:张 黎



李存孝,字往夫,1933年2月出生于宁县早胜镇。1952年8月-1953年8月就读于兰州卫生学校,肄业。1954年9月参加工作,1955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从事小学教育工作38年,历任小学教员、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曾整理编注《注音符号游戏牌》及说明,有多篇教学论文在教育杂志发表。1992年12月退休后,潜心研究家乡人文历史、名胜古迹和社会教育等,且颇有心得。1997年,被聘为宁县政协文史资料员。2006年著书《人生方圆》。



“空谷亦兰”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

约  稿:13629341693

         XP1362934(微信)

         13919609632(微信)

“空谷一兰”迁移“空谷亦兰”



往期回顾

“空谷亦兰”刊首语

张智勇:村头即景

闫果知:我的母亲

闫晓峰:在缺失中成长

付兴奎:文字的故乡

李   政:壮美董志塬

胡正平:人类第四个苹果赋

杨维军:庆阳的窑洞

方正文:不能马上割舍的乡愁

左瑞英:宁县赋

石小平:爷爷的九碗席

杨   颢:三十年后来相会

郑万峰:涝池忆趣

石小平:早胜猪蹄

郑万峰:父亲的苹果园

康   健:家在什社

刘   政:庆阳在哪里 

张俊录:早胜那些古城

闫果知:乡间小路

闫晓峰:大塬食之魅

空谷亦兰
读书 教育 乡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