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敦煌学?如何研究敦煌学?面对浩如烟海的敦煌遗书,敦煌学学者们又是如何选取角度切入?在《缘督室札记》这本书中,方广锠教授从自己对敦煌遗书的理解谈起,以小见大,由此为我们展开了研究敦煌学的辉煌学术篇章。
方广锠教授以“缘督室”为斋名,提倡“离两边,行中道”,《缘督室札记》即是希望弘扬此种精神。全书分为“谈敦煌遗书”“书评”“他人论著序跋”“自己论著序跋”“回忆录”五个部分,主要涉及敦煌学、佛教文献学等。此书一方面展示了作者治学的心路历程和众多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新的学者和读者去发现、探索这些学术领域。
缘督室札记
方广锠 著
学术权威之作
方广锠教授在佛教文献学与敦煌学领域深耕多年,成果显著。本书作为其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方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底,还全面展示了他在这些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独到见解。
在“谈敦煌遗书”中,他提出所谓“敦煌遗书”,应指所有原藏于敦煌地区的已被发现或尚待发现的所有古代遗书,它涵盖藏经洞、莫高窟其他洞窟乃至敦煌其他地方的所有古遗书。至于藏经洞出土的这批遗书,则可以称为“藏经洞敦煌遗书”或“藏经洞遗书”,它不包括在敦煌其他地方发现的古代遗书。
此外,方广锠教授在长年的编目中,发现文献形态虽然复杂,其实也有一定的规律。他把敦煌遗书上抄写的文献,分为两大类:主题文献与非主题文献。凡是可以独立成篇的文献,称为“主题文献”,不能独立成篇的,称为“非主题文献”,主要有题记、印章、杂写三类。
内容丰富多元
20世纪90年代初,我与张国风在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共事,他从那时开始萌发重新会校《太平广记》的意愿。无论哪一位,只要略知《太平广记》那宏大的卷帙、繁杂的内容,就可以想见这实在是一项非同小可的工作。张国风毅然自我承担这一工作,这需要下定怎样的决心,准备付出多大的辛劳!在这二十年中,我看着他海内海外,上下求索;看着他从研究版本着手,然后逐字会校、反复修订,乃至编制索引、再三校对;看着他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诸如书稿损毁,甚至居无定所;看着他从一个壮年,成为一个老头;也看着他矢志不移,兀兀穷年,终于以个人之力,把这件事情做成了。今天看到燕山出版社出版的这二十册煌煌大作,不禁涌起“寒霜欺鬓风欺面,可怜廿年磨一剑”之叹,现在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古籍整理工作,真是太难了;但也为他高兴,一个人一辈子做不了多少事,能真正为民族文化的积累做成一件事情,在民族文化的长链中铸上坚实的一环,此生足矣。
摘自“书评”中
《寒霜欺鬓风欺面,可怜廿年磨一剑
——评张国风〈太平广记会校〉》部分
感念恩师
季羡林先生的“印度历史讲座”是大课,除了研究生全部参加外,南亚所不少研究人员都来旁听。由于是讲座,所以事先不发教材,全凭自己笔记。季先生讲课旁征博引,细致入微,至今印象犹深,特别是讲课时经常会讲到一些做学问的方法,更使人终生难忘。
记得有一次季先生提到,做学问一定要把有关材料一网打尽。老实说,当时听了心里虽然佩服,但也有点不以为然。书海无涯,一网打尽,谈何容易。但二十年来,自己做学向,凡是真正在原始资料上下了功夫,搜集得充分的,进行得就顺利一点,研究得也透一点;而资料准备上有所欠缺的,讲话时心中无数,底气也就不足。这时才真正懂得将资料“一网打尽”的重要性,认识到搞研究,首先必须掌握资料:能掌握几分资料,就有几分发言权;掌握的资料越多,发言权也就越大。所以,当我自己也指导学生时,我总要把季先生的上述教导转告给他们。
遗憾的是季先生当时忙极了,除任南亚所所长外,又是北京大学副校长、人大常委会委员,至于社会兼职之多,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所以这门课时开时停,直到我们毕业,讲座内容还停留在古代。不过,我以为,学生需向老师学习的,除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方法。前者是死的,后者是活的;前者是绣就的花,后者是绣花的针。先生的一句点拨,学生能终身受用,主要在方法上。
摘自“回忆录”中《曾坐春风点愚迟》部分
作者简介
方广锠
江苏邗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1988年先后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图书馆;2004年5月调入上海师范大学,为宗教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现已退休。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文献学,兼及佛教史、佛教思想、敦煌学。
丛书简介
光启文库
光启文库分光启随笔、光启学术、光启通识、光启讲坛、光启读本、光启译丛、光启口述、光启青年等系列,注重彰显学术价值,所选著作务求思想深刻、视角新颖、学养深厚,同时兼顾现实关怀,收录学术性与普及性皆佳、研究性与教学性兼顾、传承性与创新性俱备的优秀著作,如此,努力构筑优秀学术人才集聚的高地、思想自由交流碰撞的平台。
文库自2017年启动至今七年有余,已出版图书60余种,均为文学、史学、哲学、科学、艺术、考古等各领域作者多年学术心得与社会观察的结晶,为读者展示了当代学术的活力,在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点击链接即可查看丛书相关书目:
光启文库(二) | 不可错过的海内外名家力作,感受学术的重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