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中华传统礼制》

文摘   2024-10-28 17:30   上海  

史学大家钱穆先生曾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在传统社会无处不在,横向上涉及个人、社会、国家各个维度,纵向上源远流长而传承不息,至今仍常能听闻父母慈、子女孝之行,邻里友人关爱之情,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之举等传统美德懿行。然而无须讳言,当今社会中同时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礼仪缺失、道德失范的现象,亟须深挖中华礼制的内在精神实质,发挥其现代价值。


本期小编推荐的新书,《中华传统礼制》,便对中华传统礼制发展的主要线索、基本礼仪、演化理论及其价值进行研讨。中国人讲究礼,礼俗围绕着中国人的生活,而礼制,则是自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删定成书而传承影响于中国人两三千年的重要制度。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礼”,不仅在身,而且在心;不仅在祀与戎,而且在日常生活——婚丧嫁娶、士农工商,均离不开礼制的规定和约束;不仅口头讲究“文明礼让”,而且著之于典籍,传之于宗族——家有家礼,乡有乡礼,国有国礼,对外交往,更讲究“礼尚往来”。


中华传统礼制

汤勤福 著

中华传统礼制有几个发展阶段?其内在动力与基本原则是什么?其特质、功能与传承意义又是如何?官颁礼书与私修礼书有哪些绕不开的经典?正是本书研究的主题。探讨了中华的传统礼制之后,我们才可以反过来站在当下,面对我们自诩的“礼义之邦”,去维护中华民族与多元世界的交往,并进行现代性、创造性转化。


内容简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礼”在身,亦在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浸润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中华传统礼制》介绍了中国的礼、礼俗、礼制,五礼制度与官私礼典;分析了传统礼制的特征、演化和变迁,礼义之邦面临的困境以及中华礼制在多元世界的位置;探讨了传统礼制进行现代性转化的必要性和途径,不仅有助于普通读者系统了解中华传统礼制,还对构建古今相融、与时俱进的当代礼制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汤勤福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讲座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名誉副会长。出版《宋史礼志辨证》《朱熹的史学思想》《中华传统礼制的理论》,主编《中华礼制变迁史》等,发表论文近200篇。

目录一览

前 言


第一章 礼制初阶

第二章 源远流长
第三章 奕世垂范
第四章 玄冕朱绂
第五章 皇皇典籍
第六章 凤凰涅槃

附录一 大事年表
附录二 唐宋礼制对比表
附录三 参考书目

后 记


试读章节
什么是礼?学界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没有统一的看法。实际上,对礼下定义,首先要区分开礼、礼俗、礼仪、礼制诸概念,只有区分开了,才能准确定义。
礼运用于人际关系,不是中国专有的,在世界各国都存在,只是由于各国发展的情况不同,故而各国之礼会产生不同。

自从世界上有了人,便有了人际交往;有交往就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或称准则)。这种人际交往的规范便是礼。人类之初,生存于山川之间,渔猎采集是他们生存的必需,受惠于山川,由此出现对山川之神进行感恩的某种仪式,祈祷它们保佑。同时由于科学知识极为有限,他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畏惧某些自然力(如山崩、地裂、雷电、洪水等),以为它们是神而进行膜拜。无论是感恩还是膜拜,都有一定仪式,表示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因此,礼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表示人与人、人与神之间关系的,与人类历史一样长远。也就是说,礼最初不是制度,而是人类的一种原始习俗(或称习惯)。这种原初习俗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之中,因此可以称之为原始礼俗。
随着人类进入较高的文明阶段,出现了权力机构(如族群、族群联盟、国家),那种原始礼俗就会按照当时特定的社会状况而被仪式化、制度化,于是出现了礼制。所谓“礼成于俗”便是指这种情况。礼制一体两面,从物质形式上说是礼仪,从精神内容上说是礼义,不同时段、不同之人对礼义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早期所行用的礼俗是不存在等级观念的,一旦这种礼俗演化为礼制,那么就出现了等级观念,有了“阶级”属性。当然,并不是所有礼俗都会被统治阶级纳入礼制的,只有那些他们认为需要的礼俗才会不断被纳入礼制。礼制、礼俗之间是存在着转化问题的,礼俗可转化为礼制,礼制也会转化为礼俗。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在民间流传的礼俗,有可能被国家禁止;当然,在礼制演化的过程中,一些原来列入礼制的内容也会被淘汰出局,有些甚至会重新返回礼俗层面。例如寒食原是祭祀介子推的民间礼俗,出现的确切时间难以考证,最早的正史记载是《史记》,至少在东汉还被认为是恶俗,明令禁止,这在《后汉书·周处传》中有明确记载。唐人杜佑《通典》称唐玄宗时才正式纳入国家礼典,实际并不正确,因为《唐会要·节日》中已经载有太宗贞观末年诏文。虽然不能确定寒食礼进入国家礼制的准确时间,但它从被禁止的民间礼俗转而进入国家礼制体系,说明礼俗有可能被国家接纳而成为国家规范祭典的礼仪。这是礼俗转化为国家礼仪。又如在古代中国,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是很多王朝的礼制规定,这一祭祀仪式随着清王朝灭亡已经寿终正寝,但一些山区各族民众至今仍保持祭山礼俗。再如求子的高禖礼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至今作为一种求子习俗,仍在民间传承。祭灶也是古代礼典必有之礼仪,而今许多农村及部分城镇仍流行此礼俗。这都证明国家礼制中的部分内容是可以转化为民间礼俗的。

无论是国家礼制还是民间礼俗,都有一定仪式,这便是礼仪。在行用礼仪之时,还会配用一定器物,这是礼器。有些时候还有特定的服饰,即礼服。行用礼仪有一定的肢体动作和面容表情,这便是礼容。当然,国家祭典与民间祭祀无论是在礼仪还是在礼器上,都是有很大区别的。国家祭典更加规范化,对所有祭典的仪式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和繁琐的礼仪形式。在古代中国,各种祭典会根据祭祀对象不同而设定礼仪的等级,许多王朝分祭祀为大祀、中祀和小祀三类,其祭器多寡、祭品种类都有不同。当然,祭祀对象有可能会有升降,即从大祀下降到中、小祀,而中、小祀自然也可能上升到大祀。同时,即使同一施礼对象,在不同时期享用的礼遇也会有变化。而民间礼俗更是会因地而异、因事而异,既不讲等级,也没有严格的规范,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是说明民间礼俗的特点。



丛书简介


光启文库



光启文库分光启随笔、光启学术、光启通识、光启讲坛、光启读本、光启译丛、光启口述、光启青年等系列,注重彰显学术价值,所选著作务求思想深刻、视角新颖、学养深厚,同时兼顾现实关怀,收录学术性与普及性皆佳、研究性与教学性兼顾、传承性与创新性俱备的优秀著作,如此,努力构筑优秀学术人才集聚的高地、思想自由交流碰撞的平台。


文库自2017年启动至今七年有余,已出版图书60余种,均为文学、史学、哲学、科学、艺术、考古等各领域作者多年学术心得与社会观察的结晶,为读者展示了当代学术的活力,在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点击链接即可查看丛书相关书目:

光启文库(一)|不可错过的海内外名家力作,感受学术的重与轻

光启文库(二) | 不可错过的海内外名家力作,感受学术的重与轻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其他交流平台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