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历史著作史》

文摘   2024-11-16 12:16   上海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历史仿佛成了一面多棱镜,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想看的风景。但你是否曾想过,这些风景背后的历史著作,以及它们背后的历史学家,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我们今天对历史的认知?


《历史著作史》就是这样一本带你穿越时空、深入史学灵魂的书籍。它不仅是20世纪美国历史教师和学生的必备教材,更是一部对西方史学史的全面而深刻的回顾。作者哈里·埃尔默·巴恩斯,以美国新史学的独特视角,为我们揭示了历史著作的编撰奥秘,评判了它们的优劣,更追溯了西方史学发展的东方源头。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史学史的简单叙述,更是一次对历史学家研究方法和观点的深入剖析。巴恩斯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预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史学发展的宏伟蓝图。即使放在今天来读,你依然能感受到书中那些真知灼见的震撼。


所以,不妨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著作史》,开始这场穿越时空的史学之旅吧!


历史著作史

〔美〕哈里·埃尔默·巴恩斯 著

魏凤莲 译


图书亮点
自下而上、全面回顾西方史学史:这本书的写作和修订恰逢美国新史学的两次发展高潮,即首次出版之时,表达的内容是新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我们的译本依据其修订本,而修订本书之时,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和计量研究等新方法的出现,其史学视角也以更为宏阔的“自下而上”代替了之前的“自上而下”,因此体现了对以往史学的更彻底的反思。
新史学研究方法和视角、真正的史学史:《历史著作史》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史学史,不仅叙述了历史著作的编撰情况,更对这些历史著作进行了优劣的评判,并叙述了历史学家对于研究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的发展过程,追溯了西方史学发展的东方源头,预测了史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导引清晰、内容丰富:本书可谓史学史研究者、学习者必备的一部工具书,书中涉及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的所有重要西方历史著作,以及重要历史学家及其成就,并附有作者较为公允的评价,可作为学习西方史学史的参考书,以备按图索骥之用。



作者简介

哈里· 埃尔默· 巴恩斯

(Harry Elmer Barnes,1889—1968)
美国新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关注西方社会的文化史,著有《新史学与社会科学》《西方文明史》等。曾于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后成为自由作家。20世纪30年代,国内学界已经翻译出版了他的著作,当时他的名字被译为“班兹”,他的《史学》(向达译,1930年版)、《史学史》(向达译,1934年版)和《新史学与社会科学》(董之学译,1933年版)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译者简介
魏凤莲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持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跨文化视野下的狄奥尼索斯崇拜研究》等专著3部,发表论文20余篇,4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出版《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等译著3部,其中,《简明新全球史》获第五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试读章节

还有一个影响力较小的学派,它是理性主义学派的另一种变体,是在卢梭的引领下形成的从理性主义到浪漫主义的逻辑过渡。卢梭和伏尔泰在对待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态度上有很多重要差异。首先,伏尔泰是纯粹的思想家和评论家,很少多愁善感;而卢梭几乎是病态的情绪化、感性和脆弱。其次,伏尔泰是脚踏实地的人;卢梭是理想主义者和乌托邦主义者。最后,伏尔泰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写作的,他赞扬开明君主专制,不相信未受教育的平民大众具有政治能力;而卢梭在写作中热情地倡导把大众从专制的政治权力中解放出来。

直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卢梭的观点才在法国流行起来,但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德国已经出现了几个卢梭的狂热追随者。卢梭在德国的第一个信徒是伊萨克·伊塞林(Isaak Iselin,1728—1782),他著有2卷本的《人类历史哲学猜想》(Philosophical Conj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Humanity)。伊塞林也受到过孟德斯鸠政治原则的启发,但卢梭对他的影响清晰地体现在他对原始社会的广泛关注上。除拉菲窦的著作之外,伊塞林的书也许是迄今为止对原始文化和制度的最好分析,尽管他错误地试图区分人类的自然状态和野蛮状态。伊塞林对孟德斯鸠的热爱还体现在他比较分析了历史上主要民族的文明和风俗习惯。

在德国,历史领域里最引人注目的卢梭追随者是诗人、戏剧家和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他的主要著作是《荷兰反抗西班牙统治的历史》(History of Rebellion of the Netherlands against the Spanish Rule)和《三十年战争史》(The History of the Thirty Years’War)。他的作品综合了卢梭式的悲怆情感与伟大剧作家和诗人的天赋力量。在他对荷兰起义稍微有些夸张的描述中,他找到了要从压迫中获得解放的宏大主题,而在对三十年战争的描述中,他把古斯塔夫·阿道夫(Guastavus Adolphus)和瓦伦斯坦(Wallenstein)看成是一部伟大历史戏剧的中心人物。无须指出的是,在他娴熟的戏剧写作里,几乎没有为描述乏味的经济和文化因素留下一席之地。他在对政治运动进行清晰的基本分析时显示了极高的能力,比如他对三十年战争背景的精彩描述。然而,一旦他开始了叙述,诗人和剧作家就几乎完全控制了历史学家,他的作品——就像卡莱尔的作品一样——也就成为对伟大文学的贡献,而不是科学的历史了。作为文学家,席勒在风格上模仿的不是理性主义学者,而是人文学者。

约翰内斯·穆勒(Johannes Müller,1752—1809)是他同时代的历史学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虽然他在各个方面都比不上席勒,仍然被认为是他那个时代最有才干的德国历史学家。事实上,他自认为是第二个塔西佗。正如塔西佗颂扬罗马共和国一样,穆勒也颂扬一个虚构的、光荣的中世纪,并倡导回归中世纪的理想和制度。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瑞士邦联史》(History of the Swiss Confederation)。虽然他的记忆力可与麦考利媲美,对资料的研究热情可与福斯特尔·德·库朗热(Fustel de Coulanges)相媲美,但他完全没有麦考利的分析、组织和叙述能力,也不具备库朗热的批判能力。虽然他阅读了所有可用的资料,但他不仅没有能力辨别它们的用途,也没有能力消化它们,他尤其缺乏批判能力,甚至无法发现和排除论述中明显自相矛盾的地方。

出现这些矛盾的部分原因是他自己的兴趣和信念发生了急剧变化。除了卢梭式的对自由的感性热爱,他还加上了对古典修辞的迁腐模仿。他书写的瑞士历史结合了卢梭和塔西佗的方法,成为一部关于自由的史诗。后来,他成了征服者拿破仑的崇拜者。在对中世纪解释的过程中,穆勒对中世纪德国和瑞士的处理推动了英雄崇拜和地方色彩演化成一种潮流,受到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沃尔特·司各特和浪漫主义者的欢迎。此外,他对中世纪家长式教会充满了崇拜。他的作品标志着历史写作从理性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变。穆勒的24卷本《通史》(Twenty-four Books of General History),虽有计划,却未能完成,其意义仅在于其宏大的视野以及他对历史中上帝之手的强调。


目录一览

▼ 向上滑动阅览


再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历史著作的起源


第二章 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历史著作


第三章 早期基督教的历史著作


第四章 中世纪的历史著作


第五章 人文主义和历史著作


第六章 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时期的教会历史著作


第七章 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出现:发现的时代和理性主义的发展


第八章 浪漫主义和历史哲学


第九章 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影响下的历史著作


第十章 批判史学的兴起


第十一章 世界大战:历史学研究的衰落与崛起


第十二章 历史学家视野和兴趣的扩大


第十三章 文化史的兴起:文明和文化的历史


第十四章 历史与人的科学


第十五章 新史学和历史著作的未来



补充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点击图片可查看译丛书目


“二十世纪人文译丛”由上海师范大学陈恒教授主编,汇集了二十世纪前后人文领域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著述之精译,涵盖人文各学科、各领域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既注重学术性与专业性,又强调普适性与可读性,意在使读者尽可能丰富地感受到人文研究的多彩魅力。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其他交流平台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