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有度读书会特稿|乌暗暝:黄锦树的“庄周梦蝶”
美体
2024-09-13 17:26
山东
乌暗暝:黄锦树的“庄周梦蝶”
文| 图穆仑
一 · 历史的“如是梦矣”
“前生与来世,只不过都是记忆罢了。”
“对我来说,梦和记忆有时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都是我的亲身经历。”
黄锦树说过,在他的小说里,梦不仅仅只起到粘合剂的作用,它更是一种实体般的存在,就像胶林中窥视的眼神,暗夜中的飒飒响动。无论是《血崩》中梦的叙事化作通灵招魂的神秘主义,或是《貘》中既是载体,又是本体的,仿佛是自发的梦,还是《山俎》中完全可以看作几段梦境或梦境般的场景,都在碎片化的结构中铺陈出一条线索:(无奈的)逃离——(无果的)追寻——(借由梦)归家。在《大卷宗》一篇中,梦更是串联了不同的时空,“调度不同的时间刻度,将灰烬还原为火”。诸多“梦”的元素共同构成了《乌暗暝》中同一化的主题,串联起马来西亚华人的现代史。南洋暗夜,虚实交织的“庄周梦蝶”就这样循环往复。
《乌暗暝》中的胶林生活是刚刚过去不久的时代,橡胶树与马来华人一样,本就不属于这片土地。英国人运用他们的全球殖民体系,将橡胶树成功引入马来半岛,在缩减运输成本、提高产量的同时,也开创了一个南洋移民史的新时代。如今胶林时代已然过去,马来西亚进入了油棕的时代,经济变迁随之带来社会变迁,马来西亚国内的三大种族,即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虽然表面上已经融合在一个独立的、统一的马来西亚多元国家的社会里,但背后却是“本土民族”的崛起和“非本土民族”的妥协,以及因为求融合而主动做出的妥协和逐渐被遗忘的血雨腥风的历史。
尽管这段历史支离破碎,依靠的更多是“记忆”而非“记述”,但这却是一代代马华人曾切身经历的变数,同样也关乎马华群体的未来,他们对自身根性与离散的思考脱离不了这段历史: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究竟为何?他们对马来西亚及其历史来说意味着什么?马华群体如何一路走来,又将如何发展下去?
至少在黄锦树看来,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
对黄锦树来说,这段历史乃是具体可感的童年生活。和许多马来西亚华人一样,他自幼随割胶工父母在祖辈留下的胶林园中生活、成长。胶林给黄锦树的童年带来过两种矛盾的体验,也让他感到胶林的世界有两个,即“白天的胶林”和“夜晚的胶林”。白天的胶林不那么危险,自从人类垦殖以来,大型野兽几乎都已遁迹至更深的林中,大自然所能馈赠给人类的,尤其给予心性敏感的儿童的一切乐趣,胶林都能给他;但到了“乌暗暝”(闽南语,夜晚)时,胶林就变成了另一个世界:自然环境恶劣多变、大型猛兽环顾窥伺,而种种危险中,“最可怕的还是人”。
当地人的敌意伴随着历史车轮滚滚而来,危险一次一次地逼近马来西亚华人。儿时的黄锦树必须与大人们一起,同时面对白昼的些许温馨和夜晚的深层恐惧。“乌暗暝”向来不完全寂静,黑暗中上演着的阴谋与暴力是否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只能看天意。即便在离家求学期间,
黄锦树仍然每天都在
担忧和牵挂着胶林深处的家人们。
遗忘是绝无可能的,这也是他“非写不可的理由”的积淀之一。
二 · 如何“非写不可”
说到“非写不可”,黄锦树的小说主题、所欲探讨的问题和其文本的构成方式,在之前的马华文学中并不多见。黄锦树最早是以“纵火者”的身份在马华文坛上横空出世的,他确实想要放一把火,烧净业已腐朽的马华文学的现实主义,转而用现代主义的新方法翻垦出一片新的肥沃土壤。
黄锦树“非写不可”的理由,既有个人的原因,又有一种历史的志向。他想在人们的记忆与感觉中重新唤回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但这段历史因其本来面貌的复杂性,难以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现实主义对确定的东西有一种天生的自信,而一段复杂的历史往往包含了过多的“难以确定”,现实主义对此只能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从而又显得不那么“现实主义”。黄锦树要复现的是一段记忆的历史、感觉的历史,它不是靠纪元存在,而是存在于支离破碎的记忆里和潮湿的梦呓中;那是用五感触碰的历史,是雨中夹杂着丛林植物的味道,是伴随着危险的独特气息(如老虎身上的腥臊),是汩汩流出的鲜血的温度,是在被遗失的时间点上(如在梦里)归乡后恍然若失的感觉。
黄锦树对现实主义的“成见”并不是主义之争,而是以一种“文学史”的眼光看待马华文学所产生的忧虑。马来西亚的胶林生活,无法给少时的黄锦树提供足够的阅读资源和知识输入,而在台湾求学时,阅读的大门在他面前打开了。图书馆和书店像海洋般环绕着年轻的黄锦树,这也让他系统掌握了文学理论和古典文学、现代文学鉴赏知识,培养出了极高的文学素养。而当黄锦树以历史目光回观马华文学时,他发现马华文学的现实主义缺乏“论述”的能力,只是一种对经验跟感觉的记录,缺乏真正的“文学性”,因而很难给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深厚的养分,于是他提出了马华文学“经典缺失”的论断,由此,他在展望这一文学前景时,自带了焦虑的忧思,无论是在创作还是在评论方面,对马华文学的关怀与批评,成为他始终如一的文学主题。
凡此种种,黄锦树确实是“非写不可”。
三 · 关于《乌暗暝》的分析
在《乌暗暝》的自序中,黄锦树也表明了自己对后现代技巧的态度,或者说对一切文学技巧的态度。那就是:技巧是小说探询问题的途径,它应该作为一种手段来使用。黄锦树之所以要用如“后设”(即元小说)之类的技巧,是因为他的技巧和目的之间高度契合。黄锦树曾一度反对“为了技巧而技巧”的小说,哪怕文学技巧(或者说后现代技巧),确实是阅读《乌暗暝》时最显著的印象。
不管写作手法有多么破碎,文本多么像是“未完成”的呈现,黄锦树的文本架构始终有一种严谨的形式,这种文本架构是“三位一体”式的,即历史与记忆、梦境、文本,梦境是前者与后者共享并连接彼此的“圣灵”,三者在黄锦树的小说织体中往往是难以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三个位面,这在《乌暗暝》中可以窥见一二。我们也无须试图在《乌暗暝》中找到“故事”,即使找到也会发现它们惊人的同构性,这些“故事”更像某种“原型故事”,或者干脆说是神话。
从《撤退》《胶林深处》《非法移民》等篇中,可以感受到黄锦树的文字与文本繁衍力极强,加之语言的高密度与文本的嬗变,构成了其小说最显著的特征。黄锦树在《胶林深处》篇中提及,这篇小说关注的正是马华文学的现状——作家就是让文字进行交配的那种人。他经常通过自身的文本侵入一段历史之中,或者从历史的文本中衍生出新的文本。有时是在同一篇小说的织体中同时进行双向互文,如《死在南方》;有时从经典的文本中直接衍生自己的文本,如《伤逝》篇来自于鲁迅的同名小说,《新柳》篇源自《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少女病》篇影射川端康成及他的作品。
在《乌暗暝》中,家庭是黄锦树作品的基本单位,多以马华家庭为基点展开,这些家庭的构成往往都十分相似,可以说是“一个家庭”。历史的冲击给这些马华家庭带来了独特又相似的生存体验。无论是动乱年代的死别,还是戒严后看不到希望的出走,这些动因构成了黄锦树小说中最常见的两种故事形态:失踪与追寻(往往是徒劳的)、出走与归乡(往往是疏离的),这两种故事形态犹如音乐的主题,在不同的织体中不停地复现、变奏。
《乌暗暝》中的人物是符号化的,他们大多没有姓名,标示的只有家庭身份,如“父亲”“母亲”“哥哥”“妹妹”;有时人物单单只是一个称呼,如“伊”,有的干脆用第二人称“你”来叙事。在相似的家庭中,因为某种历史的同一性,各个人物的命运与经历也颇为相似。书中有许多在日本侵略时期因反抗而死于屠杀的父亲;有许多在蹂躏中幸存下来、独自承受创伤的母亲,有的还怀上并生下了“异种”的孩子,这些孩子长大后成为了“异乡人中的异族人”;有许多偷潜入丛林深处追随革命队伍的哥哥,他们后来不是被打死就是失踪,多年后才发现一具破碎的遗骸;还有许多笼罩在恐惧中沉默的妹妹。《血崩》篇中,一家四口被不同势力反复屠戮,而后又如同鬼魅般返回原住处照常生活,这既是神话书写,又是马华群体的一个诗意象征。就像某句老话说的:“天塌下来,日子也得继续过。”
《乌暗暝》中的人物,要么走向虚无的命运终点,要么在徒劳的追寻中迷失在不确定中,结局殊途同归,于是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上,他们都变成了历史记忆的标记。《死在南方》篇中,失踪的郁达夫逐渐变成了一个被追寻的符号,叙述者对他的追寻则渐渐变成了对自身(华人身份)与历史(日寇侵略、印尼排华)的记忆追寻,直至最后,当下与过去、现实与记忆皆已混杂不清。
黄锦树对女性带有同情,这种同情源于其对自己母亲和妹妹的深厚感情,其笔下的女性具有较特殊的地位。在《乌暗暝》中,父亲因战争或动乱往往成为缺失的角色,母亲则成为了故事与家庭的中心,更
因其经历与命运,在勾连起
历史、故事与文本的同时,成为了历史缄默的承受者、旁观者和见证人的三位一体。动乱年代,男性多死伤、失踪;和平年代里,男性多被外送读书,女性多被留下帮持家务、早早务工,在马华的世界里,女性角色才是支撑起这个以家庭为核心的华人世界的根基。如《梦与猪与黎明》篇,描述日夜辛劳的母亲在因高烧而起的梦境中,她仍在醒来、操劳、担忧......循环往复中早已分不清梦与现实的边界。同样表达女性的遭遇与对女性的同情,在《色魇》一篇中也表现得很清楚:性别、种族和社会,所有的压力统统集中在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孩身上,甚至于她的美丽(一种“不属于此地的”异乡之美)也成了她的压力,故事中同样纠缠着暴力、梦与失踪。胶树也可以被看作马华女性命运的自然隐喻,以汁液(乳汁)奉献家庭、以伤口承受遭遇。这个隐喻在黄锦树小说集《雨》中表达得更加清晰,“女性—胶树—土地”的三重联结关系意象也更加明显。
黄锦树从事的是一种寓言式写作,尽管其文本图景犹如雨林浓雾般晦暗暧昧,但这是由于特定的历史经验与存在处境决定的。《乌暗暝》中,其早期的尝试或许还带有一丝朴拙,但越往后的篇章,文本自觉度越高,同时也必然带来了阅读上的难度。
《鱼骸》是《乌暗暝》的最后一篇小说,也是文界与学界公认黄锦树技艺趋于成熟的作品,
其寓言式写作的手法已经高度凝缩、抽象:
主人公因对甲骨文的兴趣而搜集龟甲,龟甲因此跟文字产生了不解之缘,他曾寻得自己参加马共的兄长的遗骸,并在其上自慰遗精。
在这篇小说中出现的“梦”带有强烈的精神分析意味,主人公兄长的理想,带有对故国故土无奈的、想象的迷恋;
主人公的梦伴随着遗精,与生殖的欲望牵连在一起。
《鱼骸》篇中提到:
“龟虽产于南洋,而龟版却治于中原。
杀龟得版,哪还能还原?
”可以看出龟甲有语言/符号源头或文化之根的象征,而自慰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无效的繁殖”,主人公依托“龟甲与自慰”这组奇异的隐喻,指向马华文学创作的困境、寻觅马华文学传统和马华文学无根性的焦虑。
焦虑在《乌暗暝》中比比皆是,它是文化焦虑、身份焦虑以及对历史记忆和现实生存的焦虑,仿佛暗夜胶林深处的幽冥鬼火萦绕不散。
这种焦虑来源于生存的处境,也来源于记忆的不确定性,因此黄锦树的文本尝试愈发地碎片化,那是用记忆的碎片呼唤零落的历史,在碎片接缝处流淌着粘稠的梦,是醒来后或许会被遗忘的梦。
黄锦树反对遗忘,反对腐朽,因此他拒绝现实主义的妥协与威权。他希望能以刀耕火种的蛮荒方式,重新培植出马华文学的肥沃土壤,宁愿付出被“边缘化”的代价也要探索新的出路。当今的马华文学因鲜有关注而日趋衰微,不少马华作家采取更“易为人接受的”写作方式求获关注,但文学衰微与丧失文学性的写作结果都是走向消亡,所以黄锦树承担了马华文学的“园丁”工作,对他而言,马华文学最大的问题在于“经典缺失”,因此,必须有人努力给马华文学的“土壤”翻新,并留下真正的文学“养分”。
四 · 归去来兮,一场“庄周梦蝶”
“我的故乡早就不在了,我的故乡如今只在写作中。”
对于“出走与归乡”这一永恒主题,黄锦树可谓“知行合一”。在他以童年记忆为基础写作的《乌暗暝》一篇的最后,兄弟一人经由梦归乡,家里的温度、母亲的声音,一切栩栩如生。他也曾说过,以前从台湾归乡后,在家里的老房子里睡上一两个夜晚,在梦里就忘记了异乡的感觉,仿佛从来都没有出走过。
如今,母亲已不在人世,胶林生活已成为往事,归去来兮,一时分不清究竟是在梦中出走,还是在梦中归乡,一本《乌暗暝》纠缠着历史与记忆,绵延着的是黄锦树一场又一场走不出的“庄周梦蝶”。
(作者系本期读书会导读)
延伸阅读:
胶林深处的暗夜 | 8.25 有度读书会第72场《乌暗暝》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IwMDgwMQ==&mid=2658321094&idx=1&sn=a54f04ea0fafd25b77d83b26cd09be80
良友书坊
良友书坊文化机构:诗书,艺术,创意,生活。(中心店: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5号东门 0532-82863900;塔楼1901: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5号南门F4塔楼 0532-66772799;青岛文学馆:青岛市南区湖北路5号)
最新文章
在壁画上看见她们 | 11.23 苗子兮读者见面会
地狱和永恒 | 11.24 未时读书会第75期《水最深的地方》
对话时代的诗歌精神 | “跨越山海 宜诗宜友” ——2024年中韩诗人青岛交流会回顾
2024少年良友“悦读悦美”秋季计划⑧ |《萨姆的八个愿望》×《桥下一家人》
阅读古典的方法与态度|11.17“史记今读”的类型实践丛谈
11.13 “东亚诗歌写作的未来可能性”专题研讨会 | 2024年中韩诗人青岛交流会启动
跨越山海 宜诗宜友 | 11.13 “PLUS ONE”诗人新作分享会暨读者见面会
后来者的传统 | 11.16 黄德海《史记今读》新书分享会
11.10 良友展讯 | “大学百年”——私立青岛大学的因缘脉络文献展
2024少年良友“悦读悦美”秋季计划⑦ |《和孩子一起读诗》×《慢半拍的小鹅》
奔赴雪山大地|100分钟专题片,近百文学专家,呈现并探讨杨志军笔下的江河日月
切记,你们是一体|11.9 文学馆放映室《某种物质》
地狱和永恒 | 11.24 未时读书会第75期《水最深的地方》
你就是你读的书 | 2024青岛市大学生读书节林少华讲座回顾
烟霞瞻望,因缘觉如|“良友艺巡·第五程”山西研学回顾
11.4 马国川X李洁 “马上开谈”92期 | 日俄战争:东亚三国历史拐点
一端是历史,一端是文学 | 《大唐诗人行》新书分享会后记
历史写作的当代性 | 邱华栋《空城纪》新书分享会后记
印象中的真实 | 10.27 有度读书会第73场《务虚笔记》
引杯看剑大唐诗 | 10.26 薛易《大唐诗人行》新书分享会
历史的机遇与真实的书写 | 陈徒手历史研究分享会后记
10.18复调展讯| “巨兽或哦哦哦”——青岛与先锋文学文献展
人有病,天知否 | 10.18 陈徒手历史研究分享会
回到“青岛素描” | 青岛麓客青年设计师沙龙·第壹期回顾
空城不空,心向何处 | 10.19 邱华栋《空城纪》新书分享会
一书全解中国巅峰皇家园林,《颐和园》做到了 | 良友荐书
青岛里院与城市化兴起|10.14 青岛麓客青年设计师沙龙·第壹期
“我给我的摄影代言” | 吴正中和“他的城”新书分享沙龙回顾
印象中的真实 | 10.27 有度读书会第73场《务虚笔记》
石间游,壁上观|良友“艺苑巡游记”山西行 报名中
时间的馈赠 | 程爱忠新书新作展后记
献给青岛的年代记忆|10.6吴正中和“他的城”新书分享签售会
退却还是探索? | “先锋文学与文人艺术”沙龙对话实录
2024少年良友“悦读悦美”秋季计划③ |《另一个布鲁克林》×《戴眼镜的女孩》×《塔顶上的狗》
9.29 良友展讯 | “援碑记”——程爱忠新书新作展
琅琊古调入钱塘 | 9.29 程爱忠《钱塘烟雨》作品集及新作展分享会
为过去寻找未来 | 德国人类学家Philipp的大鲍岛观察十二年沙龙回顾
道德与爱情|9.28 文学馆放映室《人约巴黎》
9.24 文学馆庭院对话 · 荆歌x兴安x臧杰 | 先锋文学与文人艺术
2024少年良友“悦读悦美”秋季计划②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外婆的百万秘密》×《一只猫和颠倒的世界》
2024“生活方式”展映计划 | 9.21 青岛站·良友书坊第②场
抓香蕉鱼的好日子 | 9.22 未时读书会第74期《九故事》
9.22活动预告|德国人类学家Philipp的大鲍岛观察十二年
飘然云气,壁上乾坤 | 2025年【山西文物日历】现货开售
有度读书会特稿|乌暗暝:黄锦树的“庄周梦蝶”
“木头谱写的乐章” | 贾珺《给孩子的中国古建筑》分享会后记
那些与“青年作家”的相遇 | 他们是蓬勃的文学力量
2024少年良友“悦读悦美”秋季计划① |《晴天有时下猪》×《手推车大作战》×《帕瓦娜的守候》
2024“生活方式”展映计划 | 青岛站·良友书坊第①场
荡气回肠的历史传奇 | 《为国争》新书分享会后记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