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是历史,一端是文学 | 《大唐诗人行》新书分享会后记

美体   2024-10-29 17:25   山东  

10月26日下午,正值“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的秋色时节,作家薛易携新书《大唐诗人行》做客良友书坊·塔楼1901,与众多诗歌爱好者面对面交流唐诗与唐史。

“饮杯看剑大唐诗”是本次活动的主题,自杜甫的“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而来,也是薛易最早为《大唐诗人行》起的名字,虽然出版的时候没有采用,但薛易还是很喜欢其中的“杯”和“剑”,在他看来,这正是“诗酒大唐”的关键词。

作家薛易

薛易展示了一张唐代疆域图,从唐朝边塞的“大气象”谈起。他表示,自己在《大唐诗人行》里首先介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讲到了李世民早期和晚期诗风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当时文风的影响。这其实是对唐诗的溯源,而这个溯源又指向了南北朝的宫体诗,中间还经历了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父子二人不同的文学实践。李世民晚年诗风向宫体诗的靠拢,实则隐含着对杨广的文学赞同。此外,薛易也提到了李靖平定东突厥,活捉颉利可汗后,大唐皇宫中设宴庆祝,太上皇李渊弹琵琶,皇帝李世民跳舞,这种气象,也就只有大唐才会有。
薛易表示,自己的想法是,尽量“把唐史读薄,把唐诗读厚”。因为唐史的专业门槛比较高,要尽量把这个门槛拿掉;而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唐诗,却隐藏着很多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社会问题,在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自然也就读“厚”了。他在《大唐诗人行》中比较系统地讲述了唐代的官职制度,譬如杜甫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才有了“杜员外”“杜工部”这样的称呼。大家都称呼李白“李翰林”或者“李学士”,但正确的称呼其实应该是“李供奉”。李白当时的身份是翰林待诏,并没有受到重用,级别是比较低的,可以说是没有“编制”。
《大唐诗人行》可以看做是唐代诗人的“朋友圈”,通过对历史进行整体梳理的方式,将一个个诗人连系在一起。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王昌龄……他们自己眼中的旁人,和旁人眼中的自己,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生动的诗人群像。而他们的悲欢离合、沉浮跌宕,又折射出了半部唐史的历史变迁。薛易以孟浩然的“朋友圈”为例,谈到:“王维母亲修佛,他也修佛,极少看见他在诗里动感情,但他给孟浩然写的‘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就很动情。再譬如李白写《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眼中的孟浩然,是状态最好的孟浩然。而杜甫写的是‘吾怜孟浩然,裋褐即长夜’,他见到的是状态最差的孟浩然。从这些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立体鲜活的孟浩然的形象。”

薛易着重提到了李白和杜甫,杜甫给李白写了很多诗,可以说是用诗歌给李白画像,譬如“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非常形象生动。但李白没怎么给杜甫写过什么诗,有一首有争议的诗,不确定是不是李白写的,讲“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听着好像有一点挖苦的意思。有人觉得是因为当时“李杜”诗歌争霸,李白恃才讥讽杜甫。薛易认为:“这个说法应该是不靠谱的。因为他俩并没有争霸的资格,所以也不存在竞争的关系。”
“杜甫的门第是很不错的,他拿到的是一等一的角色,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剧本坏掉了,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甚至成为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我写杜甫的部分,取名叫‘盛世的诗圣’,把‘盛世’倒过来,就是诗圣,杜甫见过盛世,也见过盛世的颠倒,所以他才能当诗圣。读王维,可以看到技巧的极致;读李白,可以看到才华的极致;读杜甫,就没有极致了,读到后面就觉得无边无际,觉得他什么都可以写,什么都可以写好,最后的感觉就是:不朽。”

薛易提到,唐代诗人喜欢漫游,除了增长视野见识之外,这也是谋生的一种方式。因为唐代特别是盛唐的时候,各个地方政府比较有钱,诗人去了之后给地方官献诗,往往会得到一笔盘缠,这是李白、杜甫的重要收入来源,所以他们会到处漫游。杜甫的行迹比较确定,李白的行迹就比较有争议。但李白是来过崂山的,并留下了“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的诗句。


2023年,电影《长安三万里》大火,薛易表示:“电影里一直在强调高适和李白的友谊,但其实高适的好朋友不是李白,而是杜甫,他俩的关系交情持续了一辈子。应该说,高适是安史之乱的获益者。他在安史之乱之前是正八品上的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之后,仅仅半年的时间,他就跃升到了从三品。《长安三万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李白入狱之后,曾经给高适写过一首诗,叫《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其实他把高适的官衔写错了,高适当时的身份是御史大夫,比御史中丞要高很多。以李白对官场的了解,他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我猜测,这是因为高适的升迁速度已经超出了李白的想象。”
“那么再回头看高适跟杜甫的交情,晚年的杜甫去四川,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奔着高适去的。高适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专门写了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遗》给杜甫,‘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晚年的高适对自己的状况还不是很满意,诗里可以看出他的百感交集。杜甫快去世的时候,看到了这首诗,感慨地回了一首《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东西南北更谁论?白首扁舟病独存,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但这个时候,高适已经去世了,甚至连他的好友岑参也已经去世了。”
《大唐诗人行》写到杜甫就结束了。薛易表示,如果后面再写中晚唐诗人的话,就单写“元和诗人群”。“元和时期总共还不到20年,但却出现了短暂的‘元和中兴’,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像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还有李贺、孟郊他们。但不会再写这么厚了,读起来太累了。”

唐史专家、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纳春英作为活动特邀嘉宾,与薛易展开了对谈。纳春英表示:“今天看到还有这么多朋友关心大唐的诗,关心大唐的剑,关心大唐的乐,还是很让人感动的。”她认为,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提气的一段,它体现的是强大的综合国力。国外的华侨们自称“唐人”,穿的衣服叫“唐衫”,住的地方叫“唐山”。论经济,唐代不如北宋;论战力,唐代不如大元。中国唯一的三次西征,是元朝蒙古人干的,但唐太宗却被称为“天可汗”,意思就是周边都要奉他为王,可见唐的综合国力是最强的。所以不管是研究唐史还是研究唐诗,都会生出一种非常豪迈的情感。

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纳春英

“‘饮杯看剑大唐诗’这个名字很豪迈,很有侠气,其实唐代的诗人可能都有几分侠气在身上。我读了这本《大唐诗人行》,第一是感动,第二是佩服。这是第一次有人系统地把唐诗和唐史结合在一起,就是把诗人放在历史背景里去看,不是单纯针对文本的翻译和分析,而是把诗人放在历史背景里,像讲故事一样告诉你,他为什么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在他身上或者他的周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体现出来的,是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历史修养,以及打通文史的能力。他打通了历史和诗歌,把诗歌放在历史的背景里面去看它的艺术性,这一点是以前没有过的。他把历史看作一个整体,在整体的历史观指导下进行写作。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作者,薛易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令我感动的。国家现在提倡学科综合类发展,因为社会、生活、历史都是综合性的,人也要综合发展。因此,我觉得这本《大唐诗人行》也很适合青少年阅读。”
闻一多曾言:“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纳春英提到,唐代以诗赋取士,科举之前,还有“行卷”,考生要把自己的卷子给知名的成功人士看一看,或者给位高权重的人看一看,如果能写出一两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句子,对他的科举是有好处的。在这样的取士制度下,写诗的人自然很多,诗人基数特别大,诗歌也就成了唐代文学的典型表现方式。”
“诗人的诗名声望其实很复杂,以‘大李杜’为首的这种唐诗,是一个清朝人编《唐诗三百首》的时候,把李杜捧到了一个高度上。我们现在把李白和杜甫看作唐诗的代表或者象征,其实唐朝人未必这么看。这不是唐朝人的分法,也不是其他地方的人的分法,而是清代人的影响。”

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认为这场活动“一端是历史,一端是文学”。他表示:“薛易写这本书,是非常难得的,因为要弄清楚每一个诗人的作品年表、他们的朋友圈,诗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身后的时代的人情状况。但我觉得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体现了一个人的状态:你的研究和你的写作在怎样的题材上?是诗学的题材,还是历史的题材?我觉得薛易就是比较典型的这样一个状态,他平时的工作是写带有时论特质的文章,跟现实政治走得很近,但他的业余创作是完全不同的,无论是《刀头上的绝响》还是《大唐诗人行》,之于他,写作其实是一个媒介,我们从中看到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如何从现实当中抽离出来,进入自己所寻求的人生氛围。我觉得这才是写作和读书的目的,也就是文学的目的:既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又刚好有所实现。”

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

“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薛易很多的语言逻辑,甚至是历史判断,是放到一个当代语境下去书写的。所以我们不能把薛易这本作品看作一本历史之书,实际上我觉得,历史之书所具有的文学性,才是最具启迪性的部分。历史是过往的印记,记录是针对客观发生的事情,而文学所产生的东西却是无限的。其实很大程度上,我们的读书和写作,都是在破除自身的有限,尽可能走向无限。就像这本书的标题,薛易原本起的名字是‘饮杯看剑大唐诗’,这体现的是作者的感知,但出版社最终定名《大唐诗人行》,应当有着文学地理学的考量,从中显现的不是文本的印记,而是人的印记,人格传递的影响才是最关键的。”
大唐,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盛世之梦。而当繁华落尽,梦醒时分,回头再读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不免也会生出“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的感慨。历史奔流,朝代更迭,但“年年岁岁一床书”的诗情诗意,却仍然如南山的桂花一般,随风盛放,落衣有香。

资深文学编辑,儿童阅读推广人章芳发言


诗人黎权发言


延伸阅读:
引杯看剑大唐诗 | 10.26 薛易《大唐诗人行》新书分享会


良友书坊
良友书坊文化机构:诗书,艺术,创意,生活。(中心店: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5号东门 0532-82863900;塔楼1901: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5号南门F4塔楼 0532-66772799;青岛文学馆:青岛市南区湖北路5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