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我的摄影代言” | 吴正中和“他的城”新书分享沙龙回顾

美体   2024-10-09 11:39   山东  

10月6日,青岛本土摄影师吴正中携新作《他的城:1978-2024年的青岛》做客良友书坊·塔楼1901,与嘉宾刘树勇、王帅、臧杰及主持人肖瑶一起,分享改革开放后定格在城市记忆中的开放与保守、新潮与传统。

作为青岛本土摄影师,吴正中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拍摄了大量有关青岛的照片。2024年新近出版《他的城:1978-2024年的青岛》,以城市区域为中点,融合8个街区、195条街道,“通过地图字典的方式,实现从生产及生活方式、街道、院落、社区细致而绵密的大规模影像描述”。

如同本雅明将摄影视作一把手术刀,对吴正中而言,借由摄影既解剖了城市,也解剖了自己。“我要用这把‘手术刀’剖开城市的表层,让人们看到里面的五脏六腑,看到城市的建筑、人、生存与生活。”

当兵、进企业、在报社做记者,对于摄影,吴正中表示,从最初接触、“慢慢上瘾”到成长为一名职业摄影师,与家里相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关,“总强调人活着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时间久了,这种观念就变成了我生命的底色”。

伟大的摄影作品不在景深,而在情深,跨越40载,2万余张照片书写着吴正中对摄影的热爱与执着。吴正中说,“我给我的摄影代言”,他用相机记录下所有能调动情绪的事情,用摄影来表达自我的喜怒哀乐。尽管人都有很多的局限性,但吴正中表示自己很幸运,能用很长的时间来做喜欢与擅长的事情。

“我不是一个愤怒的人,但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谈及个性与作品,吴正中表示,“批判性肯定是有的,但是比较隐,藏在后边”。吴正中说,尽管社会在变,但摄影的理念与思维不会大变,“用心地把它拍透,不要只是停留于表面记录”。

对于摄影生涯中比较有转折意义的作品,吴正中提到了《波螺油子》。他说,“正是这个街区的拍摄,改变了我拍照的思维方式”。

分享会现场,吴正中以《小本买卖》为例提到,在《波螺油子》之前,他“常常只是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后来认识了刘树勇先生,“在他的启发下开始拍建筑,拍与人有关的事物”,开始从一条路转向一个社区,从一个社区转向一个院落……

“从目前中国一些摄影家的工作方向来看,以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而不是摄影家的身份,从社会学的角度来从事摄影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2000年,影像评论家、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树勇在《中国摄影》杂志发表的一篇名为《图像的社会学功能 ——从吴正中的“老青岛”说起》的文章对吴正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树勇回忆,当时“先看到了吴正中和他的照片,才有了那篇文章”。1999年,他带学生在崂山王哥庄镇的一个村子里做田野调查时,在吴正中的家里看到了他近十年来拍摄的有关青岛老城区的照片。其“规模之完整,影像之朴素”让刘树勇意识到吴正中正在做一种类似于社区研究的摄影记录工作。在刘树勇看来,当时吴正中的摄影方法“在全国的摄影行业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值得记录下来推荐给更多的人。

芸廷当代纪实摄影收藏系列出品人王帅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从事新闻行业的他就看过吴正中的摄影作品,对其“神交已久”。在王帅看来,好的纪实摄影作品“有价值,值得被反复观看与阅读”,而吴正中的摄影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近四十年文化社会生活,将其收于芸廷的纪实摄影系列收藏当中,做更广泛意义的传播与呈现,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良友书坊文化机构创始人臧杰现场呈现了吴正中与良友的展览渊源:2013年举办的《底色·黄岛路》和2016年举办的《鲍岛兴亡三部曲·秋》。
臧杰认为,如果从文学视角来看待摄影,吴正中可算是摄影圈中的“诗人”,他经历了“从人本主义诗人到交响诗人”的发展变动。在青岛,以老城区作为拍摄对象的摄影师有很多,但如何建立自己的标识性很关键,也极具考验。臧杰认为,吴正中在逐年累月的拍摄中,以敏锐与深情,慢慢形成了自己难以替代的特质。这里面蕴含的时空积累、生存关照与城市自身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积淀,形成了一种呼应。

香港独立摄影师何颖嘉现场发言

延伸阅读:

献给青岛的年代记忆|10.6吴正中和“他的城”新书分享签售会

良友书坊
良友书坊文化机构:诗书,艺术,创意,生活。(中心店: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5号东门 0532-82863900;塔楼1901: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5号南门F4塔楼 0532-66772799;青岛文学馆:青岛市南区湖北路5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