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个因素可增加痛风患者发生秋水仙碱副作用的风险 | 临床必备

文摘   健康   2025-02-01 18:02   山东  


在开始或增加降尿酸治疗(ULT)药物剂量时,患者往往会出现痛风发作,因此,建议在开始ULT治疗的一段时间内使用抗炎治疗(最常见的是秋水仙碱)来预防这种急性发作。腹泻、恶心和呕吐是秋水仙碱常见的副作用,但很少导致肌病、横纹肌溶解、神经病变或骨髓抑制等更为严重的不良反应。然而,部分痛风患者由于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可能会增加发生秋水仙碱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在此背景下,英国学者开展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以明确患者在开始使用别嘌呤醇时,预防性使用秋水仙碱相关不良事件的预后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PART 1

研究设计


该回顾性队列研究中的数据来自于英国CRPD GOLD和Aurum数据集,纳入在1997年4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期间,开始使用别嘌呤醇、秋水仙碱治疗痛风的成人患者,且这些患者在前一个月未服用过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


根据痛风诊断代码,首次同时处方别嘌呤醇和秋水仙碱的日期定义为“风险起始日期”。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或直到秋水仙碱治疗结束(以较早者为准)。治疗结束定义为最后一次秋水仙碱处方后56天。


关注的事件:腹泻、恶心或呕吐、心肌梗死(MI)、神经病变、肌痛、肌病、横纹肌溶解和骨髓抑制。


关注的处方因素:他汀类、贝特类、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地高辛、胺碘酮、口服酮康唑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关注的患者因素:年龄、性别、Charlson共病指数(评分为0、1、2、3、4+)、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18.5-24.9 kg/m2)、超重(25-29.9 kg/m2)和肥胖(≥30 kg/m2)]、CKD类别[1-2期、3期、4-5 期]。


PART 2

研究结果


医生为26%痛风患者开具≥1种可能与秋水仙碱相互作用的药物


1997年4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13945例痛风患者开始别嘌呤醇降尿酸治疗,同时联合秋水仙碱预防痛风发作。总体上,患者平均年龄63.9岁(SD 14.7),78.2%为男性。在“风险起始日期”前30天,医生为四分之一(26%;95%CI:25%,27%)痛风患者开具≥1种可能与秋水仙碱相互作用的药物,最常见的是他汀类药物(21%),其次是地高辛5%,地尔硫卓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表1)。


表1处方不同药物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本研究中,不良事件报告率最高的是腹泻,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不良事件报告率(每10000人-年)最高的是,同时服用贝特类药物时出现腹泻(4322.8,95% CI:2161.8,8644.0),同时服用维拉帕米时出现肌痛(2873.7,95% CI:404.8, 20000.0),以及同时服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时出现腹泻(2855.3,95% CI:1361.2, 5989.3)(表2)。


表2 联用不同药物后的不良事件报告率


药物处方相关的预后因素——除了阿托伐他汀与心肌梗死相关外,他汀类药物与本研究的任何不良事件之间没有关联


  • 除了阿托伐他汀与心肌梗死相关外,他汀类药物与本研究的任何不良结局之间没有关联(表3-4);


表3 他汀类药物与秋水仙碱相关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


表4 不同的药物与秋水仙碱相关不良事件的关系


  • 腹泻风险显著增加的药物:胺碘酮、贝特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神经病变风险显著增加的药物:地尔硫卓;


  • 骨髓抑制风险显著增加的药物:贝特类、酮康唑;


  • 肌痛风险显著增加的药物:胺碘酮、贝特类和维拉帕米;


  • 心肌梗死风险显著增加的药物:地尔硫卓和大环内酯类;


患者相关的预后因素——女性、年龄较大、合并症较多患者,预防性使用秋水仙碱相关不良事件更常见


结果显示,女性更容易出现腹泻和恶心/呕吐。年龄越大,腹泻、恶心、呕吐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就越大;在调整了年龄和性别后,Charlson共病指数为2 (HR 1.97, 95% CI:1.25, 3.09)和≥4 (HR 2.70, 95% CI:1.77, 4.11)与腹泻相关;Charlson合并症指数≥4 (HR 4.01, 95% CI:1.18, 13.59)、CKD 4-5期(HR 3.47, 95% CI:1.60, 7.50)与心肌梗死相关(表5)。


表5 患者相关的预后因素


PART 3

研究结论


该研究显示,尽管患者已在服用某些可能有与秋水仙碱相互作用的药物,但医生还是会这类患者处方预防痛风发作的秋水仙碱。不良事件在女性患者、年龄较大、合并症较多、服用某些可能有与秋水仙碱相互作用的药物的痛风患者中,预防性使用秋水仙碱相关不良事件更为常见。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很低,这为痛风患者和临床医生提供了保证。此外,除了阿托伐他汀与心肌梗死相关外,没有发现他汀类药物会显著增加不良事件风险。对于启动别嘌呤醇治疗的患者而言,该研究结果为预防痛风发作的药物安全性提供了参考,协助临床决策治疗决策提供信息,让患者与临床医生共同获益。


参考文献:Ram Bajpai, Richard Partington, Sara Muller,et al Prognostic factors for colchicine prophylaxis-related adverse events when initiating allopurinol for gout: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Rheumatology, 2024;, keae229, https://doi.org/10.1093/rheumatology/keae229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医脉通风湿免疫科
关注医脉通风湿免疫,快速获取国内外风湿免疫领域进展,及时查看信息更新,抢先知晓会议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