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追寻生命的智慧》
海灵格 (德)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生命是有限的,即使不是,至少看来如此。
经验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终止的一天。
生命消逝,就如同落叶飘落。
将空间让给新芽发展,虽然已化为尘土,却仍滋养着现存的生命。
——海灵格
关于生命死亡,海灵格在《追寻生命的智慧》作了深入地探讨。
我就书中关于生与死及对死亡恐惧内容,分享给大家。
这也是我在进行家庭系统排列的场域中,看到有的活着的生命底层动力,是在走向死亡。
生命的肉体活在,内在却深深的联结着离世亲人,难以与离世亲人告别。
导致生者如同行尸走肉,离世者无法安息。
恐惧死亡,心生焦虑,难以安定。
通过这篇文章,让我们能够勇敢的面对死亡,坦然的接受死亡。
珍惜当下的生命,发挥好生命的价值。
不知道自己活着的生命,是惧怕死亡的
“死亡虽是团大迷雾,但有两件事情是明确的:
其一,我们总有一天会死;
其二,我们不知何时或如何死。
因此,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不知道何时会死,而我们就把它当做借口,延迟对死亡的正视。
就像小孩子玩捉迷藏,我们蒙住了自己的眼睛,以为就不会被别人发现。”
“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死亡的恐怖中呢?
因为我们的本能欲望是要活着,而且继续活下去,死亡却无情地结束了我们熟悉的一切。
我们认为死亡会把自己投入一无所知的深渊里,或变成一个全然不同的人。
我们想象自己死后变得迷惘,处在极端陌生的环境里,就像独自一人在异乡醒来时陷入焦虑的煎熬中,对那块土地和那里的语言一无所知,没有钱财,没有对外关系,没有护照,没有朋友……… 也许我们害怕死亡的最大理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我们是谁?
我们的身份是什么?
也许我们认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拥有自己的名字、家人、爱人、孩子、伙伴、亲人、房产、财富、地位、名誉、权力、事业......
这就是自己的一切。
我们的安全感、价值感、荣誉感、使命感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不能坍塌、更不能没有,一直想要追求更多、更高、更好。
一旦失去了,我们是谁?
甚至我们莫名其妙的活在他人的生命角色中。
即使外在不断追求的一切,都是他人角色的嫁衣而已。
为他人而活,完全失去了自我。
自己的生命活着吗?
活着的生命是真,只是在活着他人的生命角色或者活着外在存有的一切。
这只能表明这样的生命,只是活着一副躯壳而已,那个真正的自己是否活着?
如果真正的自己没有活着,何惧死亡?
也许真正把他人的角色卸下来,把外在的追求放下来,回到内在的时候,才有时间和机会询问自己:“我活着吗?”
只有确定自己活自己的生命,才可以说:“我是活着的。”
这样的活着,就如余华老师讲:“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
这是自己真正活着。
活着的生命,才可以看清自己人生的方向和需要完成自己这一生的使命。
这个时候,面对死亡,我们是坦然的。
锁甲仁波切说“对已经做了准备和修行的人来说,死亡的来临并不是失败而是胜利,是生命中最宝贵和最光荣的时刻”。
知道活着的生命,就是活出生命的精彩
“当你疲惫无助、孤独寂寞时, 当你对人生感到迷惘、失去信心时, 当你迷失于忙碌的生活、找寻不到幸福时, 请你坐下来,静静倾听一片叶子飘落的声音, 细细品味这份心灵的慰籍……”
这片叶子的名字叫弗雷迪。
它问另一片叶子丹尼尔:“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丹尼尔回到说:“我们活着,就是要让别人过得快乐。我们活着,就要给因为家里太热,到这里来避暑的老人遮荫。我们活着,就要给孩子们一个阴凉地方,好让他们来玩。人们到树下来野餐,在格子台布上吃东西,我们活着,就要用叶片给他们扇风。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做这些好事情。”
丹尼尔继续实事求是地回答说:“这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这是为了一起过那么长一段快乐时光。这是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这是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缤纷。这是为了看到四季,难道这些还不够吗?”
春天过去了。
接着,夏天也过去了。
“秋天是这样的,”丹尼尔告诉大家,“到了叶子离开树枝落下去的时候了。有些人把这个叫做死。”
冬天来临了。
“弗雷迪落到一堆雪上。它又松又软,甚至有点暖和。在这个新地方,他感到甚至比原先还舒服。他闭上眼睛,一下子睡着了。他再也不知道,春天将要到来,雪将要化成水。他再也不知道,他这片无用的干枯叶子将跟水混合起来,让这棵树长得更强壮。他睡在树下的土里,更不可能知道,春天来时,新的叶子将要长出来。”
活着的生命,就是这样善用生命。
这是在系统排列场域中,系统排列师经常引导案主,如何同难舍难分的过世亲人告别的?
引导案主表达这样一句话:“我要好好活下去,把您传给我的生命善用好,发挥好。”
而不是盲目的追随过世亲人,自己的心死了;或者幻想过世亲人依然没有离开,导致对方无法安息。
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打扰。
生命如何才能不朽呢?
“当我们死去时,我们又会如何呢?我们真的死去吗?还是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活着?
除了从表面的身体层次去看之外,我们的灵魂在我们死去时又经历什么呢?我们的意识呢?这是从个人小我升华为宇宙大我的一种转变吗?
这样的质变在灵魂层面和意识层面又有什么意义?有没有可能我们的灵魂也是由幼小而逐渐长大,最后成长并到达终点,也就是生命终止的地方?
在这里,灵魂是否看似消灭,正如同肉体的逝去一样,却其实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融入一个起始早于生命,也超越生命的永恒存在?
是否有一种存在在回收我们的身体与灵魂,并将其重新纳入整体的流动?这是不是一种类似人身肉体死去的转化过程呢?”
生命如何才能不朽呢?
所谓生命,是超越个人所存在的,它不因创造每个被出生的生命而耗损;生命本身并不会因为这个创造的过程而减损或消灭。
那么,是谁在真正活着这个生命?所有这些活着的生命,到底是在参与着什么?
生命用最伟大的方式彰显永不耗损的心灵,这心灵处于一种无穷尽的丰盛里,不断地创造出生命,并持续用各种生命形态,维持着永无止尽的创造。
而对每个人来说,当他们死去时,又会发生什么呢?他们就消失不见吗?还是继续活着?
他们还是被这股创造的力量眷顾带领着吗?是否只是随着这力量,被带往了别的方向?与那些活在眼前,和我们维持着关系的人相比,死去的人有什么不同?
这些活着的人之所以在此,是因为先人曾经早他们而存在,也因为这些逝者,其实仍然和他们在一起,活在他们之中。
我们将生与死放在相对的位置上,而我们的生命中又有哪些对立,是与此息息相关的?
我们内在将生与死划分开来的过程,就如同我们划分了好与坏。
在我们的想象中,好的就可以存活延续,而坏的,就必须消失或死去。
透过这种对好与坏的区分,我们于扰了生命伟大的流动。
因为存在这样的分别,我们试图消灭某些应该被平等看待的事物。
因为有这样的区分,我们有时就算活着也像是行尸走肉一般,并未活出生命真正的意义。
如果放下分别心,我们的生命会怎样?
我们的生命会持续下去。
不管怎么转变型态,它会持续的生生不息,以创造性的方式,与其他万物一同永存不灭。
写在最后
超越对错之分,超越生死之分。
死亡也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清晰生死,再次面对人生命运,就能够坦然勇敢的面对。
如何面对?
生,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刻,与每一位生命建立真诚关系。
彼此服务于生命。
死,就“将空间让给新芽发展,虽然已化为尘土,却仍滋养着现存的生命。”
END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