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爱与秩序》
海灵格 (德)
激烈的感觉,例如愤怒,往往来自早先被中断的爱的联系。
孩子的爱被中断了,这爱便无法延续下去.
愤怒的感觉是孩子用来保护自己的,使自己无法感觉到被爱中断带来的痛苦。
——海灵格
1
愧疚是傲慢的,它决定着生死,决定着天堂与地狱。
愧疚,意味着有一种向下拉的力量。
向下,意味着看向对面。
在系统排列场域中,角色代表看向地 面,就是生命力衰弱或死亡动力牵引。
同时,愧疚也意味着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向前走。
向前走,意味着“生”。
向前走,意味着担当。
2
愤怒有时被用来作为一种防卫,以对抗必须承认的罪恶。
愤怒,让生命远离事实的真相。
虽然保护了自己,却错过了自我觉察的大好机会。
愤怒,成为变相辩解,推卸责任的表现。
从而失去了与当下人事物的联结。
3
痛苦成了一把钥匙,它打开一扇门,让那些外面吵着要进入,甚至以痛苦相逼的人,得以出入。
痛苦,来源于控制。
痛苦,纠缠着人事物,不愿意放下。
痛苦,意味着紧紧守住内在的心的大门,不愿意敞开。
若承认一切事物的如是样貌。
既不掌控,留着不放;也不阻挡,来去自由。
哪有痛苦!?
4
没有恐慌,没有目的,智者承认一切如是。
宗萨仁波切说:
你之所以看到的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是因为你有各种执着和不切实际的期待。
如果你可以从这里出离,你会变的非常强大。
这个世界,一直以其本然的样貌运行着。
没有意图,没有计划,没有期待,没有恐慌。
犹如日出日落,阴晴圆缺,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无人能计划或阻挡。
尊重一切,臣服一切。
对待一切,犹如坐自动扶梯那样,自然省力。
这里的自动扶梯,就是顺道而行。
这就是智者。
5
通常我们是带着好的良知去做坏事儿,带着坏的良知去做好事儿。
良知,是海灵格在系统排列里的重要理论体系。
良知就是生命内在心理感觉的警报器。
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清白感和罪恶感。
成员做与团队一致的事,内在感受到是清白感。
成员做着与团队不一致的事,内在感受到的是罪恶感。
个人良知的意义是,通过它,我们直接感知到归属资格所必需的东西。
良知的衡量标准是我们归属的团体中所适用的标准。
海灵格讲:
我们带着好的良知去做坏事,是指这些事情是服务于我们与对我们生存至关重要的团体之间的羁绊的。
我们带着坏的良知去做好事,针对的是这些事情已威胁到我们与这个团体的羁绊的情形。
如果我们想留在我们的团体内,通常必须拒绝或否认他人——仅仅因为他们与我们不一样——具有我们所使用的归属资格。
“与我们不一样”,不代表我们好人,他们是坏人;也不代表我们是坏人,他们是好人。
只是“他们”言行举止不符合团体的潜规则。
犹如想归属于“小偷团体”,就必须偷东西,才是符合团队的利益,成为团队的一员。
就是带着好的良知干坏事。
这里的“好的良知”,就是清白感。
没有偷东西,就是做了好事。
在小偷团体里,没有业绩,就有罪恶感,就是“坏的良知”。
总是听从自己良知的人,会拒绝他人。
同样,为了可以归属于他的家庭,他必须将不一样的他人——因为这些人有不一样的良知——视为劣等之人,认为他们不怎么好而自己更好。
好与不好,只是团队里的潜规则而已。
核心点只是为了自己团队的所有成员的生存。
潜规则是否符合宇宙大道,那是另一回事。
6
有些感觉可以帮助我们觉知某些东西。
但有些感觉却阻碍我们觉知。
有些感觉帮助我们找到解决方法,比如爱。
但有些感觉却阻碍我们找到解决方法,比如憎恨。
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在许多方面依赖于内在的感觉。
感觉好,身体轻松,做事愉悦,效率高。
感觉不好,身体沉重,做事提不起劲,甚至拖拉。
这同样在系统排列场域里,来访者愿意敞开自己,带着一份尊重和爱。
那么,来访者的议题卡点,轻松自如的呈现出来,转换的也快,疗愈效果佳。
如果来访者抱怨不断,憎恨诸多,场域的信息流动受到阻塞,难以推动案例的继续进行。
一个来访者充满怨气,是无法进行个案疗愈的,作为排列师只能中止。
在现实中,我们需要远离是非之人,牢骚满腹之人。
与那些感觉良好的人在一起,能量是扬升的。
与那些感觉沉重的人在一起,能量的下沉的。
写在最后
生命系统排列,将每一个生命的内在感觉,清晰地通过代表角色呈现出来。
往期精彩回顾
1.海灵格《爱与秩序》:培养孩子自信的10句话
5.海灵格:穿透心灵的话语,句句直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