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艺“四美四育”美育案例(86)| 美术与书法学院开展“美术复现传承红色精神”社会美育项目

文摘   2024-11-18 22:04   江苏  
【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我们要用好用活雨花台红色资源,传承弘扬雨花英烈精神,从雨花英烈事迹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
 
摘要】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组织开展“雨花英雄瞬间”和“雨花家书”系列主题创作的社会美育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前期实地调研、查阅大量史料、烈士家属专访等多种形式,了解烈士背后的真实故事,并以国画、插画、油画、版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主题创作实践。本项目旨在通过“艺术+思政”模式,深入挖掘美术复现对于继承发扬英雄精神的重要意义,以美术主题创作主题实践,唤起人们对红色文艺作品的关注与热爱,加深人们对烈士事迹的理解和体验,引发大众对正义、自由、和平等价值的思考和关注,推动学习英雄、崇尚英雄的社会风气。
 
关键词】美术复现 雨花英烈 英雄精神 主题创作

一、背景情况

南京中华门南,有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叫雨花台。古雨花台是旧时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传世名作。然而,这一清静幽雅、风景绝佳之处,自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至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2年间,却是数以万计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集中殉难地。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师生们立足专业优势,积极探索美术在当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重点挖掘南京市三大红色教育基地文艺作品现状,发现各大红色教育基地均存在红色美术精品缺失、烈士照片模糊缺失等问题。其中,雨花台作为革命烈士的聚集地,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遇。于是,美术与书法学院发起“雨花英雄瞬间”和“雨花家书”系列主题创作的社会美育项目,以期唤起人们对红色文艺作品的关注与热爱,加深人们对烈士事迹的理解和体验,促进学习英雄、崇尚英雄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主题——以史为镜,扎实调研

 1.发放调查问卷、明确方向:团队随机采访了100位答卷人,92人表示之所以对黄继光与邱少云同志印象深刻,是因为这两位英雄的场景画面一直铭记于心。从调研问卷中可以看到,有图像的直观感受的烈士形象和故事,远胜于文字的平铺直叙。问卷两问的结果,宛如点燃思路的星星之火,指引了团队求索的方向。
2.实地考察、专访英雄家属,丰富创作史料:团队频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认真倾听、仔细观摩,严谨调研。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领导的耐心讲解为项目提供了更为详尽生动的史实资料,他们还积极协助团队搭建与烈士家属联系的桥梁,使团队有机会更加真切地了解烈士的心路历程与英勇精神。



3.聆听专家意见,画面细节钩沉:为了原原本本展现英雄事迹和英雄面貌,团队成员与史料专家沟通画面构思,聆听专家意见,反复斟酌画面历史细节,确保历史真实性。
4.模特动态还原:画面细节敲定后,由项目成员担任模特,深入革命年代情境,为创作者提供灵感,动态还原历史场景。以亲身代入感增加对创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用心创作——笔墨丹青铭记英雄荣光,美术复现传承红色精神

团队成员在整个史料调研过程中,被英雄精神深深地感染。在初稿形成后,学院内组织各专业老师检查指导,对每一幅创作进行专项指导和现场讲解,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现场研讨,为创作的高水平质量保驾护航。“英雄瞬间”创作团队完成22幅烈士“英雄瞬间”主题创作,16幅烈士真容的画像复原。每幅作品独具特色,展现了不同英雄的个性与精神风貌。观者在欣赏时,仿佛穿越时空,与先烈们共同经历那些动人心弦的时刻,由此受到深刻的教育与启发。



后续,学院插画系师生组成“雨花家书-青春解读”党史学习教育团再度来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同学们以插画形式再现雨花英烈家书背后的英雄故事。

(三)筑牢“美的播撒者”——延续英雄精神

项目团队践行学校“四美四育”美育育人体系,通过实践“行之美”,培育“美的播撒者”,以艺术作品反哺社会关注,积极探索富有艺术特色的思政育人新模式。团队创作的作品受到了校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其中《雨花英烈赵良璋:一瞬的离别,永恒的怀念》油画作品被赵良璋烈士的母校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收藏,2024年在雨花清明祭活动中,团队创作的5副作品被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收藏,标志着学校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馆校合作桥梁的建立,共同推动红色记忆的传承延续。



(四)“挑战”新高度——多元化、多渠道传播英雄精神

项目团队通过反复总结,积极参与国内红色专项赛,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中荣获省级特等奖、国家级“二等奖”,为项目输入新动力。除此之外,活动被新华日报、南京广播电视台、交汇新闻等多家国内知名媒体报道,受到广泛转载,扩大了革命文化的宣传范围,提高了学院课程思政的影响力。


三、经验启示

(一)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立足红色精神,丰富美育内涵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精神。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过实践,团队发现,坚持主题教育、主题创作,立足红色精神,坚持依托和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更能加强红色文化艺术教育与校园美育的深度融合。同时,以挖掘市场痛点为出发点,激发同学创作兴趣,引领同学们提高审美情趣,涵育审美修养,培育审美情怀,通过以上环环相扣,能够实现作品思想性与观赏性有机统一,艺术性与美学性质效兼具,彰显独特的革命美育特质。

(二)扎实进行调研工作,实现“技能+精神”双提升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并反馈生活,史料也是实践团队创作的主要来源之一。史料的收集、调研及情景再现,对于历史人物的还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与书法学院实践团队师生坚持以史料为依据,深入调研,从网络查阅到史料馆、从教室到纪念馆、从历史到场景再现,以真实的背景资料、严谨的调研态度、扎实的专业基础进行主题性创作,通过多维度调研、多种呈现形式、多场景还原,使参与项目的师生亲身感受到红色红色精神的伟大,进一步浸润实践师生心灵,使其文献检索、数据总结、沟通表达、团队合作、创作水平等多种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进一步领悟英雄精神,锻炼意志,提升精神修养。

(三)扎实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艺术+思政”协同育人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密切联系,这就要求高校在三全育人的过程中,要用好课程,用实课堂,更要建设好“第二课堂”,这对于文化、历史的传播起到深远的影响。实践团队师生以本次还原英雄人物为契机,通过与雨花台纪念馆、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进行馆校合作,为构建艺术+思政深度融合的“第二课堂”提供成功借鉴,展示了美术作品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英雄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馆校共建实践联盟是实现“艺术+思政”有力推进的高效举措。后续,美术与书法学院也将致力于开拓更多教学形式和教学课堂,使得“艺术+思政”协同育人之路走的更深。

(四)探索“传承红色精神”可持续传播新模式

美术与书法学院致力于积极探索传承红色精神传播新方式,本项目顺利开展是在学院已开展的义教云课堂、手绘系列活动等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又一次尝试。以“赛”推广红色文化,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中荣获省级特等奖、国家级“二等奖”,是对全体师生创作的大力肯定。未来,学院将探索结合数字媒体、教育课程、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利用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感,力争形成“传承红色精神”的可持续传播新模式。


图文来源 | 美术与书法学院
初 审|吴 同 王 鑫
审 核|雪 丽


 NUA 
南艺学工 | 为学生提供信息发布、信息查询等服务


南艺学工

南艺学工
为学生提供信息发布、信息查询等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