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考察时强调,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摘要】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响应“三支一扶”国家新政策的指导,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开展二十四节气视角下的镇江留村艺术探索美育项目。项目旨在通过公共艺术与场域设计的介入,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激活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村民接触最为频繁的文化记忆,村民们依靠二十四节气完成农耕、狩猎等。因此,二十四节气的艺术设定会最大程度便于村民理解与接受。综上,团队分为场域空间设计、文化创意视觉设计与调研报告探索三个方向展开实践,通过组织艺术合作社,开展艺术创新活动、建设艺术景观、实施临时性艺术实验,有效吸引人口回流,促进乡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路径和模式。
【关键词】文化传承发展 艺术乡建 古村保护
一、背景情况
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被视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2023年12月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艺术介入乡村是以艺术为媒介,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乡村创收、活化乡土文化、构建乡村生态价值的地方性创生项目,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强有力的推手。
古村落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信息。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许多古村落面临着文化遗失、建筑破坏等严峻问题。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响应“三支一扶”国家新政策的指导,项目旨在通过公共艺术与场域设计的介入,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激活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镇江留村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乡村,近年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临时性乡村艺术创作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节气主题的象棋文化、祠堂文化、绘画、雕塑、摄影等,以及与当地农民共同创作的农产品包装设计、乡村景观改造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赋予乡村产品和服务更高的附加值,提升其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增长。同时,还能够挖掘和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增强乡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我们还可以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体验,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二、主要做法
(一)场域空间改造
在场域与空间改造设计中,团队从留村独特的空间布局出发,结合二十四节气的理念,保留原有地形与功能设计出四处具体的场域与空间布置方案,并绘制效果图以便进一步实施和沟通。在传统公共艺术与场域设计方面,团队开发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多功能公共空间,通过“支农”与“扶贫”计划,鼓励青年志愿者与当地工匠和艺术家合作,共同设计和建造以节气为导向的公园、广场和休闲区。这些空间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休息和交流的场所,也成为展示留村传统工艺和进行节气庆典活动的中心。临时性公共活动实验艺术是连接历史传承与当代艺术的桥梁,组织与艺术结合的社区活动,如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和节气变化,创造临时性艺术装置和表演艺术,如灯光秀、临时壁画、节气表演等,能够广泛吸引村民和游客的参与。
(二)文化创意视觉设计
在文化创意视觉设计中,团队根据二十四节气预想展开二十四场临时性活动,对其中文创产品、视觉宣传海报以及信息整合进行相关设计,并印制产品小样以便进一步规模化展开。结合非遗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的平面品牌与文创设计,其发展模式可围绕“三支一扶”政策,聚焦于传承与创新。设立创意实验室,邀请支教志愿者和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参与,为留村打造一套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品牌形象。该实验室将研究如何将传统节气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如制作节气主题的月历、文具、家居饰品等。同时,通过在线平台销售这些文创产品,不仅能够创造经济效益,还能够提升留村的品牌知名度。
(三)田野调查与躬身实践
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对社会设计、艺术乡建、乡村美育等主题展开进一步学习与探索,并发表论文,为未来学习奠定基础。在留村美育计划中,团队不仅仅是观察者,还是参与者,参与到美育活动中,亲自体验项目带来的文化、艺术和教育体验。通过沉浸式参与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项目的实际运作方式,感受美育活动对参与者情感和认知层面的影响,也是未来学习道路上的一次有益体验。
团队设计实践过程
三、经验启示
(一)深入理解与调研非遗文化的重要性
深入理解和系统调研非遗文化是项目的关键。非遗文化作为一种承载着历史、技艺和独特风格的文化遗产,其背后蕴含着丰富而深远的意义。只有通过深入的学习和调查,才能准确捕捉到其历史背景、传承方式以及艺术风格的精髓。这种深入的理解不仅仅是为了在创作中保持文化的真实性,更是为了能够将其传达给留村村民,让他们能够感受到非遗文化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与村民的密切合作是文化项目的重要保证。通过与当地村民的互动,我们不仅能够增加项目的可接受性和认可度,还能够促进增强社区内部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作为文化项目的一部分,他们的参与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文化传承的活跃参与者和传播者,能够帮助我们调整和改进项目的方向,使其更符合当地文化的特色和需求。
(二)持续评估与反馈机制的重要性
在系列创作中,艺术设计和技术实施的有机结合至关重要。艺术设计不仅仅是创作的外在表现,更是文化表达和精神内涵的具体体现。选择合适的绘画风格和设计手法不仅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品质,还能够保证作品在不同环境下的持久性和耐久性。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技术施工,而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尊重和继承,是对历史和传统的一种现代诠释和再创造。项目完成后的持续评估和反馈机制是文化项目长期成功的基础。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的全面评估,团队可以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出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反馈不仅可以帮助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当前项目,还能为未来类似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持续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也是对文化项目持续发展和创新的保证,确保其在长期运行中保持活力和吸引力。
(三)持续的创作精神与落地性思考
在留村艺术乡建中,艺术家们不仅仅是为了一时的展示或装置,更是为了通过持续的创作实践来深化与社区的关系、提升公共空间的审美价值,并与当地文化和环境进行对话。这种持续的创作精神不仅促进了艺术作品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也使得艺术在社区中的影响力得以持久化。落地性的思考则强调了艺术项目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和适应性。艺术介入留村艺术乡建需要考虑到当地社区的特点、文化传统和居民的需求。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承党的指导方针,结合艺术领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继续推进“新时代山乡巨变”的课程思政和美育理念的实施,为促进社会文化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