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第24位,攻下学派创始人:张从正。前23位链接在文章底部
张从正的故事
张从正(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因其籍贯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小宋集北四里北沙岗)人,春秋时为戴国,又自号戴人。金代大医学家,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攻下派"的创始人。
张从正幼年时就喜好读书,酷爱作诗,性格豪放,且不拘小节。后来,从父学医,博览医书,深究医理,勤奋自场,弱冠成器;中年时代,他行医主要是奔波于徐州、开封等州、县,医疾救亡,功绩卓著,深得人民敬仰,即成一方名医。后来,曾有张伯全等人从其学医。
兴定(1217~1223)中,被征召入太医院任职,后因对当时医风不满,不久便辞职,回到家乡宛丘行医。
张从正的行医范围很广,据现代人考证,他的行医足迹东到山东,西到洛阳,南及长江,北达河北。并于1228年撰写成了15卷、20多万言的《儒门事亲》一书。
《儒门事亲》的成书除了张从正本人的贡献之外,与其友人、门人、弟子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究竟有多少人对此书的编纂有过贡献已无法确定,有史料可考的起码有麻知几、常仲明、栾企、赵君玉、阎瑀、李子范等。他们或参与著作的整理、撰写,或参与著作文字的润色、修改,或对张从正的学术有所发挥,或对刊行的事务劳精费神。
《儒门事亲》一书取名的用意是:"儒者能明事理;事亲的人就应当知医道。"大意就是有文化知识的儒者能明辨事理,可以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这也是孝顺的本钱。可见良好的文化功底是学好中医的基础,这也是古代的一些医书都文采斐然的原因。
在学术上,他精于《内经》《难经》《伤寒》,同时也提出了"古方不能尽愈今病"的著名论点。
张从正对于疾病的认识有独到见解。
他认为治病应着重祛邪,祛邪就是补正,不能因害怕使用攻下药的而一味用补,因而创立了独特的"汗、吐、下"攻下法,并能运用自如,治好病人无数。所谓的"汗、吐、下"三法,并非单纯的发汗、呕吐、泄下三种具体治法,而是分别代表着三类驱邪外出的途径。
汗法,是指用药发汗,以及用针灸、洗熏、熨络、推拿、体操、气功等方法达到祛除表邪目的的方法;吐法,不单是指催吐,凡豁痰、引涎、催泪、喷嚏等上行的治疗方法都属此类;下法,不单指泻下,其他像行气、通经、消积、利水等能够驱除里邪的方法亦尽属此类。
因此,张从正归纳的"汗、吐、下"祛邪法,实际上是中医理论中"扶正祛邪"大法中以祛邪为主的内容。而他认为先"祛邪",才能扶正,邪去则正自安,对于实证阳证,这种方法也是非常奏效的。
他还主张治疗以食补为主,并反对乱用温热药物峻补的方法。可以说,张从正的理论是建立在刘河间的"火热论"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
人体诸邪皆易化火,一味地温通峻补只能使人体的痰热实邪壅滞,引发更多的疾病。
这种论点,实际上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的不良医学风气而言的。而张从正本人也十分重视辨证论治,并非见病即攻,在治疗过程中也一定要视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尤其是年岁较高的老人,身体羸弱的儿童,都是他强调不可乱攻的对象。
张从正创立了"攻下派",疗效颇佳,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他医术精湛,辨证准确的见证。
历来,医家对于"下品"药物的使用都十分谨慎,而他能够于这类药物娴熟使用、准确把握和对各种病证的应对自如,足见他深通医理,熟识药性,临床经验也非常丰富。
所谓"艺高人胆大",这也是后世医家虽不敢尽取其方,却十分肯定张从正本人在医学上的造诣,并敬佩他的胆识和学问的原因。
张从正一生著述甚多,除今在《儒门事亲》中15卷之外,尚有《心镜别集》一卷、《张氏经验方》《伤寒心镜》《张从正治病撮要》1卷、《秘传奇方》2卷传世,其余因年代久远,可惜均未存世。
后世影响
张从正在前人理论与临床的启示下,为纠正时弊,提出了"汗、吐、下"一整套攻邪祛病的理论,并为中医的治疗学充实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成为独具风格的一代名医,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了贡献。
同时,攻邪理论突破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常规用药规律,为后世温病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