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完素的故事
刘完素(1110~1200),字守真,乳名天喜,别号守真子,自号"通玄处士",金时的河间(今河北河间)人。金代著名医学家。
刘完素生于洋边村(今河北沧州肃宁县师素村)。3岁时,肃宁连降大雨,暴水成灾,父亲携妻背子逃到河间居住。
来到河间府,父亲仍靠教书养家糊口。他教书时,经常把儿子完素带到课堂,让他和小朋友们一起听课。
开始,完素收不住心,经常旷课去玩。回家后,父亲就给他讲扁鹊学医的故事:扁鹊拜师长桑君,十年才得真传。
这使完素领悟到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特别是父亲给他讲了扁鹊望诊齐桓侯的故事后,使完素明白了,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这一自然规律,他慢慢地去掉了顽性,懂得了哲理。
完素虽然年龄小,但在同学们中间他的学习成绩最好,父亲见他有所进步,就经常给他讲一些古代哲学家或科学家的故事,进一步激发他的上进心、求知欲。
在父亲的教化下,完素学业大有长进,他15岁时就能诗善文,闻名乡里。后来,父亲病故。
在他25岁的时候,母亲得了病,由于经常服药,家贫如洗,完素也无法求学。
更可怜的是,母亲病危时,三次去请医生,因家中无钱,而医生不至,眼睁睁看着母亲被病魔夺去生命。此事使完素下定决心弃儒学医,以救天下受苦受难之人。
他先拜陈希夷先生为师,深得老师教诲。在学医过程中,刘完素深刻认识到《内经》"奥藏金丹宝典,深隐生化玄文""义如烟海,理若丘山",只有把《内经》学透,习医才有坚实的基础。
于是,他从20岁开始悉心钻研《内经》一书,朝勤夕思,手不释卷,35年废寝忘食,探索真谛,一直到他60岁未曾中止,终于深得要旨,心中开悟。
刘完素还把父亲给自己讲的哲理运用到医疗实践中去,大胆创新。他深人研究了《内经》的运气学说,分析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与疾病的关系,提出了疾病大都由"火热"而起,其他致病因素如风、湿、燥、寒等也能化火为病。因此得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论点。
由于刘完素首倡"火热论",用药多偏寒凉,故而,刘完素(世称刘河间)成了寒凉派的代表人物。
寒凉派的产生,对当时的医学界发起了尖锐的挑战,因当时受宋代《局方》影响较大,用药多偏辛燥。
因此,寒凉派一露头,就受到了很多人的非难。他们批评刘完素不循常法,自出异端,但刘完素说:"我从小就听家父讲哲理故事,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治病也是如此。
此一时,彼一时,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不能总用老方治新病。"
实践证明,刘完素的观点是正确的,他用寒凉之剂治病,大都起死回生,许多医家,不远千里来河间府拜师求方,以活世人。
此后,刘完素便长期定居于河间,行医治病,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不久便远近闻名,有"长沙复生"的美誉。
刘完素所处时代正值战乱频繁,疫病流行,再加上宋代陈师文等奉旨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后世简称《和剂局方》)在当时十分盛行,而其方药偏于温燥,致使热性病治之罔效,这就为刘氏创立新说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术观点,创立了六气化火之说,治疗疾病善于药用寒凉之品,一改宋代滥用温燥药物之偏弊,自成一家之言。
数年后,并据此撰写出了《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消论》等许多医书发行于世。
随着他的创新理论广泛流传,师从者甚多,先后有荆山浮屠、葛雍、穆子昭、马宗素、馏洪、常德、董系、刘荣甫等从之,私淑者(没有得到某人的亲身教授,而又敬仰他的学问并尊之为师、受其影响的,称之为私淑)也不少,如张从正、程辉、刘吉甫、潘田坡等,最终形成明显的寒凉攻邪医风,开创了金元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形成金元时期一个重要学术流派"河间学派"。
由于刘完素医术高明,经河间知府吴锐推荐,为久病的皇姑治病。三剂药后,皇姑病愈,皇帝欲封其为太医,他坚辞不做。
后来,据说金章宗完颜璟曾3次聘他出乡为官,都被他婉言拒绝,甘当民间草医,乐为百姓治病,深受民众欢迎。金章宗爱其诚,赐号"高尚先生"。
刘完素辞世后,保州、河间十八里营、肃宁洋边村的群众都建庙宇纪念,而且河间十八里营更名刘守村,肃宁洋边村更名师素村(取纪念刘完素之意)。
明正德二年(1507),刘完素被册封为"刘守真君",圣名贯古。明万历年间(1600年前后)师素村刘守庙扩建为"刘守真君"庙。
保定市、肃宁师素村分别于1984年、1993年重修刘守真纪念堂(刘守庙)和刘守真君庙。
700多年来,每逢正月十五、三月十五师素庙会供奉者绵延不绝。如今,还成为县境一年两度的物资交流市场。
刘完素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内经运气要旨论》(即《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附<儒门事亲>》、《素问药注》、《医方精要》,其他托名刘完素的著作还有《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河间刘先生十八剂》《保童秘要》《治病心印》《刘河间医案》等。
后人多把刘完素的主要著作统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其中或加入了金元其他医家的著作。
后世影响
刘完素是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凉派"的创始人。
在理法上,他十分强调"火热"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因此,后世称其学说为"火热论";治疗上,他主张用清凉解毒的方剂,故后世也称他作"寒凉派",对温病学派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根据《内经》解释病源,创制了许多功效卓越的著名方剂,防风通圣散就是其中之一,用药达17味,为表里双解的有效方剂,直到目前,临床上仍在
广泛应用。
似真似假的刘完素
刘完素生活在宋末金初,当时,中国的医学发展经过了盛唐时的辉煌成就和宋代的普及之后,形成了很多的学术派别。
各派学术思想百花齐放,是医学史上诸"医"百家的时期。所谓"金元四大家"就是当时最为成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学派。
刘完素所处的年代正是宋朝备受金兵入侵,战祸连年的时期。刘完素生活的河间地区,正是金人进攻中原时的主要战场之一。
当时天灾横行,疫病蔓延,疾病横生,而当时因为沿袭宋时的用药习惯,人们仍然使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药物治病。
刘完素在这漫天烽火中也像广大的民众一样,受尽颠沛、漂泊的痛苦。一直到他20多岁时,才在河北省河间县的"刘家村"定居下来。
因为童年时家境贫寒,母亲生病没钱请大夫而去世,所以他决心攻读医学,为贫苦的病人医病。
他埋头在医书堆中,苦心钻研,在他35岁时,已经是位闻名遐迩的儒医了。这里有一个关于刘完素的奇异传说,似真似假地到处流传着。
一天深夜,刘完素独自在研读《伤寒论》,灯油渐渐干枯,人也有几分疲倦,就在似梦非梦的恍惚间,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出现,他正要问话,那位老翁开口说:"刘完素,你在读《伤寒论》呀?汉朝的张机、晋朝的王叔和,都是研究伤寒症的大家,可是谁也比不上你的成就,歇一会儿吧,来陪我喝两杯。"
老翁从身边取出一个盛酒的葫芦,又从衣袋内取出两个酒杯,缓缓地斟满酒,邀他在灯前同饮。
刘完素尚未饮那杯酒,已经闻到扑鼻的异香。于是就问:"老先生,这是什么酒?""这种酒叫'玉泉津',不是普通的凡品。"
刘完素接过那杯酒,一饮而尽,立刻觉得如同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在半醉半醒的状态下,老翁讲述了"素问要旨""伤寒标本心法""保童秘要""内经运气要旨"等医学上的诀窍,直到东方发白,老翁方才离去。
次日刘完素一觉醒来,想起昨夜的事,好像梦中,却又历历在目。
从此以后,刘完素的医学知识,如同经过神人传授,日新月异,与日俱增,临床试验,尤其得心应手,无病不验,于是大名不胫而走。远近地方的百姓,都很尊敬他,不料树大招风,竟惹出一件麻烦事来。
原来在河间地区已经有了一位名医,名叫张元素,和刘完素姓不同,但名字却很相近,因此常常引起别人的误会,以为刘完素就是张元素。
也有人以为他们是师徒,有时候病人找张元素看病,结果找到的是刘完素;相反的,找刘完素看病,也会找到张元素,因而引起彼此间的争论和不睦。
张元素和刘完素都是名医,两人所开的处方,却各有巧妙不同。
张元素的特点是不用古方;刘完素好用凉剂,处方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唯一相同的,他们都是药到病除的高手,谁也不输谁。但同行相嫉,谁也不服谁。
终于有一天,两人有了一决胜负的机会。
这一天,刘完素患了伤寒,卧床八日不起,一直头痛、发热、呕吐,他自己开的处方竟然失灵了。
张元素听到这个消息,就到刘完素住的地方探视病情。但刘完素见到他却摆出一副不理不睬、瞧不起人的样子。
张元素不温不火地说:"完素兄,我来看你的病,你却对我这个态度,恐怕不是待客之道吧?"
刘完素听他这么一说,自知理亏,只好对他说:"劳你大驾,实在承受不起,你请回吧。"
张元素说:"我既然来了,你不妨让我诊断一下,也许能看好你的病。"刘完素自知无望,既然张元素有这份心意,索性让他放手一试。
张元素将他的脉搏把了又把,然后对他说:"你服过寒凉剂吗?"
刘完素说:"是的,我服过。"
张元素说:"你错了,你是使用寒凉剂的高手,但是不可过于自信,你改用热性的药,发汗看看,我这有一帖处方,你不妨试试。"
张元素走后,刘完素仔细研究他的处方,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煎来服用,出了一身大汗,立刻觉得身心舒畅,一连服用三天,已经下床走动,快要痊愈了。
三日过后,张元素又来看他,他再三致谢,并且推举张元素才是当代的高医。从此之后,刘完素与张元素结为知心的朋友。
刘完素医术高超,他仔细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论述,提出了使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的主张,结果疗效非常惊人。
使用这种方法,他治好了许多人的病。这也就是后来他被人们称作"寒凉派"的原因。
刘完素对中国医学的最大贡献,是疾病分类,他把疾病分为风热、伤寒、积聚、疾饮、水湿、劳操、泻痢、妇人、补养、痔瘘、眼目、小儿、杂症等17门,使后来研究医学的人,据为重要参考文献,因为他是河间人,所以后人称他的医学理论为"河间学说"。
金朝章宗曾有三次要收买他,给他官做,但他坚持不为朝廷服务,宁愿长期在乡间当一名清贫的医师。
刘完素的医德好,医术高明,活人无数。所以他逝世之后,人们为怀念他,为他建庙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