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安时的故事
庞安时(1042~1099),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伤寒学家之一,被誉为"北宋医王"。
庞安时出身世医家庭,自幼聪颖过人,读书则过目不忘。
医有家传,并取黄帝、扁鹊脉书研读,不久即通晓其说,并能阐发新义,后又师从其父亲庞之庆(号高医,是祖传的儒医,当地名医)学习医学,20岁时,医名就传遍江淮之间,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性喜读书,即使寒暑疾病也不释卷,听说大有异书,便如饥似渴地购买。
他生平讲侠义,也爱斗鸡、走狗、击球、博弈、音乐等。
他为人治病,不分贵贱,招待住食,尊老慈幼,就像是病在自己身上一样;其中不治者,必定如实相告,不再治疗;病家持金来谢,也不尽取,其医德高尚可称。
中年以后,庞安时突患耳聋,这使他陷入痛苦的境地。
从此,专心读书,更加努力研读医学书籍,兼收并蓄,颇有心得,而尤精于《伤寒论》,以善治伤寒名闻当世,时人有"庞安时能与伤寒说话"之称。
在学术思想方面,庞安时既精于伤寒,也熟谙温病,对内妇儿各科疾病都有研究,是一位拥有广泛实践经验的医家,其于伤寒与温病尤有发挥。
庞安时治疗伤寒主要是从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症状入手,并结合患者的体质、居住地的地理、气候等进行综合探讨,他继承前人的说法,认为伤寒的病因是"寒毒",他在《伤寒例》有关论述的基础上予以发挥,阐发了寒毒学说。
同时,庞安时亦提出"疫气"是发病的原因,是能够引起流行病、急性传染性外感热病的发病病因,是外感热病中另一类性质不同的疾病,这类疾病虽然属于温病范畴,究其病因,则是感受毒气很强的疫气引起的,提出了温病与伤寒分治,这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为拯救更多的黎民百姓,庞安时用心30多年,广寻诸家,反复参合,终于著成《伤寒总病论》一书,全书共6卷。
此书不仅是庞安时30多年潜心研究《伤寒论》的结晶,而且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医术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医不谋私利,常让来诊者在自己家里住下亲自照料,直至治愈送走,因此,他是中国开创住院治疗的第一人。
他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对张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
其突出特点是着意阐发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
庞安时与当时著名文人苏轼、黄庭坚、张来等过往甚密,经常在一起吟诗作文,书信往来频繁。
因为苏东坡擅长书法,经常有朋友馈赠他好墨,庞安时治愈了一个人的重病,没要患者一文钱,只要他把祖传的名墨(自称是制墨名家张廷理所制)送给他。
庞安时又把墨拿给苏东坡,跟他要了几幅字作为交换。苏东坡觉得自己捡了大便宜,还主动替他做广告,说他医术高明,善于治疗怪病,治疗伤寒,手到病除。
在苏轼的《东坡杂记》《仇池笔记》,张耒的《明道杂志》,以及叶梦得的《避暑录话》等宋代的笔记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说明他的医术在当时的确有很大的影响,为世人所推崇。
有人曾问他有关华佗的事,他说:"华佗医术如此高明,不是人所能达到的,大概史书的记载没有什么根据吧!"
庞安时58岁时疾病发作,他的学生请求他给自己诊脉,他笑着说:"我已仔细地研究了,而且呼吸出入也是脉象,现在我的胃气已绝,该死了。"于是他不再服用药饵。过了几天,他在坐着与客人谈话时去世了。
后人为了纪念他,于浠水县城内建有药王庙(亦名洞天福地)、妙华庵(庙内设庞安时泥塑像),均毁。
庞安时对《难经》非常推崇,著有《难经辨》数万言,惜未传世。另外,还著有《主对集》《本草补遗》,均已散佚。
著有《伤寒总病论》6卷,另有《难经解义》1卷、《庞氏家藏秘宝》5卷、《验方集》1卷、《主对集》1卷、《本草补遗》等,但均亡佚。
庞安时对后世的影响
苏东坡评论庞安时说:"术学造妙而有贤行。"庞安时撰著的《难经辨》《主对集》《本草补遗》《伤寒病总论》,在药理、医理、医疗诸方面,为祖国中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伤寒总病论》(9卷)于1957年由商务印书馆特予印行,推为中医学经典
著作。
"庞安时井"与"杨井"
有一年,天气大旱,浠水城郭乡杨家铺一带瘟疫流行,庞安时发现他开的药方在别处药到病除,而在这里就不灵验了。
他亲临这里察看,发现这里的村民吃水、用水不分,都取自污秽不堪的塘堰。要解决问题,必须立即打井。
于是他找到在当地行医、名叫杨可的弟子,师徒二人一起上山寻找水源。他二人走到一个山坡下,庞安时在一棵小树边停下来,见树旁的密密草丛,庞安时高兴地说:"你看,这么干燥的天气,此处却不断涌出水来,这不找到了水源吗?"
杨可大喜,送走老师后,按老师的策划设计,开始在此打井。请来的石匠将白石打成石井圆圈,一直从井底码砌到井口,共用了72个圆圈砌成一眼深层潜水井。此井水质清冽,庞安时再用此水煎药给病人服用,果然妙手回春。
当地村民取水食用后,男女老幼个个红光满面,疾病全无,齐赞庞安时师徒为他们做了件大好事。
大家合议,请来石匠,在石碑上刻上"庞安时井"三个大字,准备立在井边。
庞安时听说了这事时,立即赶来劝阻:"井是你们杨家人开的,供大家饮用,怎么把功劳记到我的账上呢?要是取个名,就叫它'杨井'吧。"
人们感激庞安时,都称他为"大善人"。如今,"杨井"已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苏东坡与庞安时的友谊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是苏东坡的一首《浣溪沙》词,记载的是他与庞安时的一段友谊佳话。
苏轼被贬官到黄州,患上左手臂肿的疾病,听说庞安时善医,慕名而去,发现庞安时虽耳聋,但聪慧过人,两人以手画字,不尽数字,庞已全懂其意,苏轼戏语说,"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庞安时也用针灸疗法,一针而疾愈。
苏轼又在此住了数日,两人同游清泉寺,吟诗豪饮,尽兴而归。
庞安时不仅"志在活人施妙药,心为济世挽沉疴",而且爱好文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既是一代文豪,又爱好医学。二人自此以后,或见面,或书信来往。
有一天,苏东坡正坐在书房翻阅医学书籍,外面衙役来报:"启禀大人,庞中医求见。"
苏东坡忙说:"有请。"
庞安时在衙役的引领下来到书房门前,猛抬头,一眼看见门旁新挂了两只灯笼,他不由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苏东坡正好迎出门来,听了略一沉思,立刻心领神会,随即续出下联:
架鼓鼓架,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二人相视大笑,手挽手走进后院。院子中央有一小花园,庞安时看见园中生长的翠竹葱绿茁壮,他灵机一动,赞叹道:
中暑最宜淡竹叶。
苏东坡随口对道:
伤寒尤妙小柴胡。
两人在花园边坐下,衙役递上香茶,二人品茶谈天。他俩从名诗谈到名医,又从对联谈到医学,真是棋逢对手,喜结知音。
忽然,一阵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庞安时抬头一看,只见园中玫瑰正盛开,妩媚妖娆。他触景生情,又出一联: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
苏东坡听他又吟一联,未加思索也脱口而出:庞安时坐了一会儿,告辞出来,随口又出一联: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苏东坡含笑答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灌香木香。
联中的"枳壳、防风、陈皮、半夏、竹叶、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黄)、熟地(黄)、獾香、木香"都是中药名。对联对得工整和谐,妙趣横生。
"世上沉疴逢妙手,人间青史记良医"。庞安时与北宋大文学家张耒及苏轼的门人黄庭坚,也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张耒还为庞写了墓志铭:
聪颖绝人,耳聋从医。医术奇妙,声震江淮。德望之高,当世无比。广寻诸家,精心论著。迹垂后世,为人敬仰。
庞安时58岁时,与家人坐语而卒。人们为纪念这位医学家,在他的住处修建了"药王庙",庙内塑有苏庞二人对话之涂金像。二位先人至今还在不知疲倦地探讨教子之方,救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