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的故事
钱乙(公元1035~1117年),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宋代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
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卤方》而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戚的小儿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
曾任太医院丞,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时著名医家。
钱乙的父亲钱灏精于医道,擅长针灸但特别爱喝酒,又喜欢外出旅游。有一天他东游海上,便没有再回来。那时钱乙才3岁,他的母亲在那以前已经去世了,于是他便成了孤儿。
钱乙的姑妈出嫁到姓吕的医生家里,因为可怜他是孤儿,就把他收为义子,并且长期教他学习医术,又将他父母亲的事情告诉了他。
他哭了一场,请求出门去寻找父亲,前后一共往返了八九次,总共花了几年的时间,终于把父亲接回家来,但这时离父亲出走已经30年了。
乡亲们对此感慨万千,还有人写诗赞颂此事。钱乙对待吕医生就像对待亲生父亲一样。吕医生没有儿子,死后钱乙为他装殓埋葬,并穿孝服为他守丧。
钱乙自幼就"从吕君问医",精勤好学,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
特别是《神农本草经》,他"辨正阙误",所下功夫很深。有人拿了不同的药请教他,他总是从"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的差别,详详细细地解答。
事后一查本草书,果然"皆合"。此外,他把古今与儿科有关的资料逐一采辑,加以研究。在钱乙之前,有关治小儿病的资料不多。
据《史记》所载,扁鹊曾为小儿医,东汉卫汛著有《颅卤经》,惜已失传。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也有关于儿科病的记载。
到宋初,有人托名古代师巫撰《颅卤经》二卷,谈到了小儿脉法,病证诊断和惊痫、疳痢、火丹(即丹毒)、杂证等的治疗方法。
钱乙对这部书反复研究,深受启发,并用于临床,收到疗效。钱乙还借助《颅卤经》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
因此,阎季忠对他"治小儿概括古今,又多自得"。
钱乙学习时,"不名一师",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他的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薯费、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的加减化裁,作六味地黄丸,用来当作幼科补剂。
这对后世倡导养阴者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朱丹溪的大补阴丸,都是由此方脱化而来。因此,有人认为钱乙是开辟滋阴派的先驱。
此外,钱乙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由生地黄、甘草、木通组成,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即泻肺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组成,治肝肾阴虚、耳鸣、卤门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直到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使君子丸等,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钱乙去汴梁(今开封)行医,因治愈宋神宗长公主女儿的疑难病症而得到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翰林医官。
次年皇子仪国公患病瘪疚(抽风病),诸医皆束手无策,钱乙为其熬制黄土汤治愈,又被升为太医丞。
钱乙医德医风高尚,不矜持己名,诋毁他医,因而受到众医及病人的爱戴和信任。
此后,上至皇戚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愿到他那里看病。
钱乙不分长幼妍媸、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皆认真诊治,授之于药,均满意致谢而归,随即誉满京城。
钱乙除医书外,史书杂说无所不读,天文地理、社会人事无所不晓,别人读书拘泥守古,而他能超越框框,融于己见,且大都与理法相合。
他精通本草,多识物理,因而能辨认错误,别人得到一种特殊的药,或有什么疑难的事,求教于他,都能有问必答,充分显示其博学多识的才能和甘为大众服务的情操。
钱乙由于对小儿科作了40年的深入钻研,终于摸清了小儿病诊治的规律,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特别在儿科方面更有创新和收获,他把这些经验和体会结合《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著及诸家学说,写成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但由于生前医务繁忙,随著随传,比较杂乱。
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或叫《小儿药证真诀》,是钱乙逝世后六年,由他的学生阎季忠(一作考忠)将他的医学理论、医案和经验方,加以搜集,整理,核校编辑,删去重复,正其谬误,才于宋宣和元年(1119)正式刊行问世。
此书共三卷,上卷言证,中卷为所治病例,下卷为方剂。
除《小儿药证直诀》外,钱乙还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等书,可惜均已失传。
据传,一天,钱乙早上起来,自己为自己切脉。随后,他吩咐家人通知自己的全部亲人过来,钱乙跟他们一一对话后,叫家人为他准备一套干净的衣服,换好后,叫家人自己去忙。
他静静地坐在床上,看着庭院里的小孩高高兴兴地玩耍,自己仿佛回到童年。慢慢地,他闭上了眼睛,而且是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82岁。
钱乙一生为小孩治病,治好了无数的孩子,在他生命的尽头,回到了童年,无疑是最好的结局。
他没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却没有失去博爱的心,把博爱的心播撒给每一个孩子。不愧是一代名医!
后世影响
钱乙在儿科学方面的成就为后人称许,而且对中医辨证学、方剂学均有较大影响。他奠定了中医史上儿科的专业地位。
妙手仁心,一生旨在使"幼者无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阐释了中医医道的博大与慈爱。他精通中医的至高境界,在中医历史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钱乙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儿科专家,他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完整的儿科专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在世界医学史上与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该书最早记载辨认麻疹法和记百日咳的证治;也是最早从皮疹的特征来鉴别天花、麻疹和水痘;记述多种初生疾病和小儿发育营养障碍疾病,以及多种著名有效的方剂;还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此书一直为历代中医所重视,列为研究儿科必读之书。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还称钱乙的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六味地黄丸的由来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中成药,具有滋补肝肾的功能。本方始见于宋朝《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当时著名儿科医生钱乙首先创制的。
1079年,钱乙被召到汴京,治好了太子的病,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赏赐,使他誉满京城。
那时候宋朝的太医一般是名医的后代。这些人的祖上也许真有点本事,但传到他们这一代,许多人已经成了靠门第资格吃饭,靠"家学渊源"吓人的庸医了。
钱乙是个"土郎中"的儿子,年龄才四十几岁,一下子进入太医的行列,不能不令这些官僚味很足的庸医们张口结舌。
有些人固然佩服他,但更多的人却有点嫉妒,不服气。他们私下议论:"钱乙治好太子的病,不过是偶然的巧合罢了!"有的人说:"钱乙只会用土方,真正的医经怕懂得的不多。"
于是,经常有太医署的人来拜访钱,向他"讨教"。其实,这种"讨教"带有"摸底"的性质。
有一天,有位大夫带了几味《本草》中没有记载的药材,问钱乙药的出处、名字和用法,钱乙看了看,马上指出这是东海来的,那是西域特产,这是从波斯输入。问的人回去翻资料核对,果然一点也不差。
又一天,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
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遗忘了吧?"
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对吗?"
这位大夫听了,连声道:"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佩服佩服!"弟子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
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六味地黄丸"流传下来,古代医家对其推崇备至,它能滋阴补肾,对肾阴不足所致诸般虚症均有良效,有补阴方药之祖之誉。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它有多种疗效,直到今天,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地铁探索上海往期旅记:
地铁1号线外环路站,附近有一大片绿洲和一个美术馆(上海闵行游)
地铁探索上海之1号线莘庄站:闵行图书馆&莘城中央公园(上海闵行游)
地铁探索苏州之11号线:
地铁探索苏州11号线玉山广场站:亭林园。纪念大儒顾炎武之地。
结缘微信
教育/读书/旅行
点个在看你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