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百城传”系列,正在陆续编写国内外诸多有特色的城市传记,且都与丝绸之路相关。这个系列的书,非常吸引我,又一次激活了我大脑中的“收藏开关”。
上海,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从小在浦东农村长大,在浦东的最北边地块,也就是著名的外高桥保税区能辐射到的地域,它同时靠近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
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辈是崇明人,陆续来到浦东北部安家落户。所以,我从小操着崇明方言,处在上海“鄙视链”的底端,是“乡下人”中的“乡下人”。我意识到这点,是因为我小学三年级时,父母将我转学到上海陆家嘴地区一个重点小学。从乡下的一个小学,到市区的重点小学,陌生的环境让我不适应,更让我不舒服的是:被歧视。
所以,我从骨子里厌恶这种“高高在上”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当我在加拿大留学时,交到的知心朋友,大多数是北方人。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喜欢简单大方、不斤斤计较的本能,让我自然吸引到同类人吧。
然而,纵观上海的百年大发展,这座城市仍然是呈现出大格局、大包容,海纳百川的姿态。记得在加拿大留学期间,每次回国,从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霸气与格局。
每座大城市的本土人都多多少少有些优越感,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但这种优越感应该是低调的,有底气的,真正来自个人强大的、谦卑的硬实力,而非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所谓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我的理解是:自己没有真本事,对社会的贡献度极为有限,却不自知的傲慢自负。
上海在2022年上半年,被奥密克戎新冠病毒重创,给每一位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公民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此番百年一遇的城市难题中,我们看到了迥异的人间百态,有丑陋的,有阳光的,有冷漠的,有温情的,有愤怒的,有感动的。然而,无论如何,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一定能在劫难后,再次起航,也必须再次扬帆起航。因为上海,毕竟是中国经济龙头阵营中的重要一员。中国经济一盘棋,每一座大城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都无法被取代。
困难,能考验一个人,也能考验一座城。希望上海在经历这次考验后,变得更加强大,人间有更多的温情与包容。
这本书的作者叫叶辛,是1949年出生的老上海人,中国作家、编剧。早期在贵州山乡插队,故有作品《打开贵州这本书》。
毛主席曾说:有上海,必然还有个叫下海的地方。
是的。上海郊区有个叫下海的地方,那里还有过一个下海庙。上海、下海,最初都是“浦”名。所谓浦,即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上海、下海是黄浦江边曾经有过的十八个大浦中的两个。中老年上海人都知道十六铺码头,就是其中一个。
上海的开放,始于1843年,是被迫的开放,是在洋枪、洋炮的威逼之下的开放。英国人、日本人、美国人、俄国人、法国人等都怀着发财梦入驻上海,在外滩建起的各种洋行、仓库、货栈超过120家。早期以走私贩卖鸦片起家的英美洋行,把中国的茶叶、生丝和他们视为艺术品的瓷器大肆运回本国去。
上海主动的开放,始于1979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的改革开放。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反思后坚定的选择,是中国经济腾飞重要的一大步。经过30多年的奋斗,自2010年以来,上海的集装箱吞吐量年年上升,并且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一个令每个中国人值得称赞骄傲的数据。
上海的健康老人
上海的老龄化严重,老人的平均寿命也在年年攀升。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1986年,上海60岁以上退休老人突破100万,80岁以上11.37万,百岁老人41人。截止到2020年,60岁以上老人533.49万,80岁以上82.53万,100岁以上3080人。
根据上海民政部门和人口专家的预测,到2025年,上海的老年人至少超过600万。上海将面临沉重的养老压力。
地铁探索上海往期旅记:
地铁1号线外环路站,附近有一大片绿洲和一个美术馆(上海闵行游)
地铁探索上海之1号线莘庄站:闵行图书馆&莘城中央公园(上海闵行游)
地铁探索苏州之11号线:
地铁探索苏州11号线玉山广场站:亭林园。纪念大儒顾炎武之地。
结缘微信
教育/读书/旅行
点个在看你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