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药王:孙思邈。居然有24项成果中国医药史第一

文摘   2024-11-27 13:45   上海  



本文是介绍《中国历代名医传》中第15位名医:药王孙思邈。


前14位名医的小文链接,在文章底部。



孙思邈的故事

01


                  

孙思邈(581~682),陕西省铜川市耀县人,唐代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他从小勤奋好学,7岁读书,每日背诵1000多字,有"圣童"之称。由于自己体弱多病,18岁立志学医。


到了20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既"善谈庄、老",又"兼好释典",学问非常渊博。


尤其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


有24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比如:


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

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

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

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首用胎盘粉治病;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动物肝富含维生素A;

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1000年;

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首用羊靥(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等。


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


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眉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对中国传统的医学有深入的研究,同时对民间的药方非常重视,并终身致力于临床研究。


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他不但精通内科,而且还擅长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以及按摩、卫生保健、饮食治疗、方法、老年养生等。


他写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医药学著作,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的重要典籍。


其中,医学巨著《千金要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对唐朝以后医药学的发展和日本、朝鲜等国医药学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孙思邈也是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他有渊博的医药学知识。


孙思邈不仅具有高超的医术,而且具有高尚的医德。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他在《千金要方》中专门写了"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两篇文章,详细地论述了作为一个医生必须具有的医疗态度和医学品德。


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行医过程中时刻以这些道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


他不仅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还被西方医学界称之为"医学论之父",是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


孙思邈同时又是一个出色的炼丹化学家,他所编著的《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记载了中国早期的火药配方。


30岁的时候,孙思邈隐居在太白山,成功地炼成了太一神清丹。这种丹药,是用雄黄、雌黄、曾青、磁石等,经升华而得的,其实这就是氧化砷。


后来这种方法经阿拉伯西传,在欧洲曾有较大影响。


他的一生以治病救人和著书为己任,为我国和世界的医疗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隋文帝时召为国子博士,被其拒绝,但是仍然获得了统治阶级的赞赏。


显庆四年(659),唐高宗召见孙思邈,欲授以谏议大夫,他辞谢不受。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上元元年(674),孙思邈以疾病为由请求回乡,朝廷赐以良马代步,又将京城光德坊一所旧宅赐给他居住。


于是,孙思邈只得再次居留下来。当时的知名之士如宋令文、孟选、卢照邻等人,皆以孙思邈为师尊,请教学问。


孙思邈90余岁,仍神采丰茂,视听不衰。回到故乡,住在罄玉山。


这里山势巍峨,古柏茂密,胜迹颇多。他继续从事医药研究,坚持著述,于逝世前又撰成了《千金翼方》30卷,书名取"辊轨相济""羽翼交飞"之意,借以对30年前撰成的《千金要方》进行补充并对新的学术经验作一总结。


永淳元年(682),年逾百岁的孙思邈与世长辞(有的考证活了102岁,有的考证活了141岁)。


临终前,他嘱其家人"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意思是,要薄葬,不藏冥器,不须宰杀牛羊来举行祭祀活动。


但他"功在生民,则民祀之"。人们为了纪念孙思邈,把他当作"神仙",尊称为"药王"。


他的家乡人民给他修庙立碑,把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


山上至今保留了许多有关孙思邈的古迹,如"药王庙""拜真台""太玄洞""千金宝要碑""洗药池"等。


"箫鼓年年拜药王",已成了孙思邈故乡人民千百年的习俗,这也说明历代人民对他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孙思邈一生著述很多,如《摄扬枕中方》《福禄论》《保生铭》《存神练气铭》《会三教论》《太清丹经要诀》等。


这些著作大都亡佚,尚有部分件文可见,只留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存世。


后世影响

02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中外医学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


他写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医药学著作,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的重要典籍,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


其中,医学巨著《千金要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列为妇科、幼儿疾病科书首,并倡立了脏病、腑病等分类,具有新的分类系统性,在医学上贡献很大,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对唐朝以后医药学的发展和日本、朝鲜、美、德、法等国医药学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故事,皓首研经络

03


                  


孙思邈,在临床上针药并重。但他起初并不在意针灸的作用。


后来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针灸的妙处后才开始重视,宋人高保衡称他:"苟知药而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而不知针,未足以极表里之变。如能兼是圣贤之蕴者,其名之良乎,有唐真人孙思邈者,乃其人也。"


可见他对孙思邈的这种学术思想评价之高。


孙思邈是当时德高望重的医界先辈,有人送给他一位名家甄权的著作《名堂人形图》,他当时对于针灸及经络并不是很精通,所以也就对这本书不当回事。


当时有深州的刺史成君卓突然得了急性咽喉炎,颈部肿得很严重,喉中闭塞,连水都不能饮下已经3天了,就告诉孙思邈,孙思邈想用药物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因为饮水都进不去,所以就请甄权来为之治疗,当时甄权就在成君卓的右手次指端的商阳穴上刺了一针,约有一顿饭的时间,病人气息已经通畅了,第二天饮食谈吐已如正常时那样。


可见针灸及经络学说之神奇了。


孙思邈在其100岁后曾感慨地说:"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今年过百岁,研综经方,推究孔穴,所疑更多矣。"


从这段话里,一方面可以看到经络学说的博大精深,而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孙思邈作为一代名医,皓首穷经的精神不愧为医界千古楷模。


另外,还能看出他作为一代医家的博大胸怀,自己用药物没有什么好方法,而能够推荐位在自己盛名之下的甄权去为患者治疗,正与他自己在《大医精诚》里说的一样:不作"功夫形迹之心",不考虑个人名誉得失。


真可谓名副其实的"苍生大医"啊!


拓展阅读:


往期中国历代中医:

中国历代名医传之神农炎帝

中国历代名医传之黄帝

中国历代名医传之扁鹊

中国历代名医淳于意

中国历代名医之邳彤

精通心理医疗的宫廷太医:郭玉
妙手回春的外科鼻祖:华佗
万世景仰的中华医圣:张仲景
编纂方书之祖《脉经》:王叔和
大器晚成的针灸大师:皇甫谧
医术高尚,誉满杏林:董奉
遗世独立的炼丹大家:葛洪

药物分类学始祖:陶弘景

断病如神的宫廷御医:姚僧垣


与同频伙伴结缘

添加后邀请您入群

一起学习&成长

教育/人物/读书/旅行



点个在看你最好


顾申峰
爱教育/爱读书/爱旅行/爱国/爱音乐/爱美食 怀揣好奇心,啥都想知道 人生重在体验,不留遗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