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对抗岁月,陈冲的《猫鱼》惊艳众人

百科   2024-11-06 10:32   江苏  

在这个时代,愿意在文字里打磨的人,都是自带光环的,比如陈冲。

在我的印象里,陈冲是《小花》里的“小花”、《末代皇帝》中的婉容、《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林大夫……

而除了电影人之外,少有人知道的是,她还是一名文学爱好者,也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今年6月,陈冲给我们带来了自传性散文作品《猫鱼》。

全书《前记》开头写到“记忆,好像早晨爱人离别后枕头上柔软的凹印,那是他在你生命里存在过的证据”,从这就看出其文学素养真的不错。

陈冲是著名演员、导演,她显赫的家世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父亲陈星荣是放射科方面专家,曾任上海华山医院院长;

母亲张安中是著名的神经药理学家,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培养出了饶毅、晏义平等一批著名学者;

外婆史伊凡是知名社会活动家,与吴健雄等同学,参与过北伐、抗日战争;

外公张昌绍是中国药理学奠基人;

而《猫鱼》将这些串成了一个个画面,家族历史,姥姥的故事平江路祖房的岁月、摄制组大篷车的日子、独自的异国留学之旅、自己的感情经历,每一部电影不为人知的幕后,以及生命中的爱与痛楚、挣扎。

“上海是我心目中永远的家,我过去和未来的创作,都是基于这一块土地的养育。”陈冲在新书分享会时说。

陈冲是有一定的文学功底的,不到20岁时她就开始在杂志、报纸上发表作品。

在《猫鱼》中,她由事及人,极其敏锐地去感知这个世界。

她不写自己高不高兴,但字里行间文字已经将情绪传达。

其中写姥姥的章节特别深刻。

陈冲的姥姥坚毅、勇敢、充沛,有着完全的活跃的生命力,她是接受过时代教育的新女性。

时代会赋予一些使命,也会苛责一些人。

在那个时代,姥姥也会做一些违心的事情。

谁的人生没有遗憾,哪个选择没有代价,抑或一切皆命中注定,根本没有选择。

姜文评价陈冲的文字,“她的文字,自有特点。不是练出来的,不是苦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天生丽质那种。甚至跟她说话都不是一股劲儿。她的文字源自她的感受力和审美。那股劲儿更像她的眼神和笑容。”

《猫鱼》的发表,和其幕后推手金宇橙有很大关系。

“我能从文字的表达中得到情感慰藉,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成为一个写作者。在遇到老金(金宇澄)之前,我做梦都没有想到。”陈冲说。

有一次,金宇橙去了陈冲的祖屋,并发照片给陈冲确认,陈冲刚开始还不确定,后来确认地址,原来真的是自己的老家。

而也正因这一契机,陈冲向金宇澄回忆起许多邻居、家族的故事,给他看了自己在祖屋的老照片。

金宇澄笃定陈冲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者。“我看了她在微博上发的一些文字,就知道她是一个好作者。那时我还不知道她在1980年代出国留学前就已经在杂志上发过文章了。”

金宇澄反复鼓励陈冲将自己过往遇到的人与事写下来,于是陈冲写了第一篇对祖屋的回忆。

陈冲对金宇澄也充分信任,在其鼓励下,将笔触伸向祖辈与父母、爱人与女儿,她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的柔软的笔触,给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生画卷。

书里提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也是书名的由来。

在食物匮乏的童年,陈冲哥哥在菜场买了许多毛鱼,但回家时仅剩一条活着。哥哥动了恻隐之心,不忍心杀掉这条小鱼,便把那小鱼放在一个碗里,过了一个晚上,碗里的水全都结冰了,鱼也像化石一样被冻在了冰里。

“但我还是不想把它喂给猫,就把它放进了马桶,没想到冰化了,我回来一看,那鱼在马桶里游着呢!”几十年过去,陈冲讲起这个故事,眼中仍带着惊喜。

卑微却能“死而复生”的“毛鱼”给了陈冲灵感,也让她更有信心写下去。

“一切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然而被遗忘的那一切,也就是我所要挽救、挖掘的一切。我要让它们在书里死而复生。“

阿根廷作家博尔款兹曾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很多人通过写作来对抗岁月的流逝。比如林青霞,陈冲。

陈冲喜欢把写作时间放在每天早晨,那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候,泡杯茶,取点零食,看着老照片集中注意力地写一个上午,隔天早上回顾一遍,再做删改。

跟自己独处,就这样安静的直面自己,面对自己的弱点,这也是一种人生体验吧。

如今的陈冲,用文字对抗岁月的流逝,也用文字打捞出生活的清澈。

“年纪越大,就越像自己年纪轻一点的时候,你有更大的力气可以抵抗自己。年纪大了,人好像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抵抗自己原来的样子,或者才发现,没有那么大的必要去遮掩自己。

END

筱瑜爱生活yu
分享生活感悟,育儿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