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李政道先生的一篇文章,有热心网友提出,不要只写李政道,也要写写我们中国的有名的物理学家周光召先生。
首先非常感谢网友的提醒,我查看了一下周光召先生的资料,竟然也是今年8月份去世,和李政道先生两人都是物理学界的泰斗,两人各自在理论物理及应用物理领域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其实针对这种文学泰斗,我也不是很会写,他们为国家做了非凡的贡献,生活低调,一生只钻研事业。
今天写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公众号的一点点力量,让大家记住他们,他们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真正的明星。
01燕园启航,科学梦萌芽
1946年,正值青春年华的周光召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在这里,周光召接受了严格的物理学训练,系统学习了经典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等一系列物理学基础课程。
正是这段宝贵的求学时光,为周光召日后的科研道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旧中国留下的科学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
为了进一步探索物理学的奥秘,他选择了出国深造。
1957年,他带着“向科学进军”的使命,前往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从事粒子物理研究。
苏联的学习经历,让周光召有机会接触到国际最前沿的物理学理论与实验技术,拥有了全球化的学术视野。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拒绝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随后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带走了图纸和资料。
他说道:“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我愿意放弃自己做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从1961年归国起,他在核武器领域的付出为国家奠定了安全基石。随后,在推动国家科技战略、强化科研体系、培育高级科技人才等方面,周光召先生继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他参与的一系列重大科技计划与项目,如“863计划”、“973计划”、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等,推动了中国科技的飞跃式发展,彰显了他对科技进步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
02科研成就:理论物理的深耕者
周光召的科研生涯是探索与突破的旅程。
他深耕理论物理领域,对粒子物理、量子场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多篇具有影响力的论文,为理论物理学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思想火花。
光召先生提出了相对论性螺旋散射振幅概念,奠定了赝矢量流部分守恒的理论基础,发展了非平衡态量子场论的闭路格林函数理论形式,揭示了量子场论的大范围拓扑性质,深刻影响和推动了当代理论物理的发展。
周光召的名字,逐渐与一系列高深的物理概念紧密相连,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人类对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理解,也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他的名字也蜚声中外。当时有外国科学家说:“假如周光召将来得诺贝尔奖,我不会感到惊讶。”
03投身“两弹一星”,铸就国防长城
如果说理论物理是周光召的理想国,那么投身国家的国防科技建设,则是他作为科学家的最高使命。
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周光召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参与了“两弹一星”这一伟大工程。
作为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在核武器的早期设计阶段发挥了核心作用。
他深入研究核武器的物理原理,为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了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后来,他协助邓稼先完成并提交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为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破性贡献。
他的贡献,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国家意志与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周光召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核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这批人才成为了后续国防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1999年,时年70岁的周光召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04星辰大海,光召永存
杨振宁这样评价周光召先生:
“他是个绝顶聪明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对理论物理的看法既能从大处看,又能在小的地方想出新的办法来。”
李政道先生曾这样评价周先生:
周光召在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等诸多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为祖国的建设尤其是在科技、教育事业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很值得人们学习与铭记。
周光召先生的一生,是对科学真理无尽探索的生动写照,也是对国家忠诚奉献的真实演绎。
他的故事,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灯塔,照亮了追求卓越、服务国家的道路。
周光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的史册上,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在科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