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次见面时,一道而来的同事说:“哇,你同学真年轻,皮肤透亮。”
我戏谑道:天府之国,有美食,出美女,关键张同学也有爱,能不漂亮吗?
这一次,在酒店大堂看到张同学,如果不是她鹤立鸡群的个子,并在我的一声呼唤中,迎面而来,断然是不敢相认的。
曾经一头飘逸的长发被一个发夹随意别在脑后,一件白色的蕾丝上衣下面是卡其色九分裤,脚底一双白色平底皮鞋。
曾经的光鲜亮丽变成了简约与不入时。寒暄过后,微蹙的眉头告诉我,张同学身上一定发生了些故事。
失业的焦虑
落坐之后,张同学直言不讳地说:“我现在处于半失业状态,如果你现在还有一份工作,请一定坚持下去。”
三年前,张同学从干了十四年的公司裸辞,只因为不开心,一心想换个环境,换份心情,从头开始。
原本以为,二十年有余的工龄及经验,找份工作轻而易举,可是她错了。连面试的机会都少之又少。
辞职后的前三个月,张同学如同过了三年炼狱般的日子,从自信到沮丧到颓废……
如果不是自己的切身体会,局外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择业的屡屡受挫,张同学开始反思:仅仅是因为人到中年如草芥吗?
张同学给了自己一个回答:是自己的认知水平不够,温水煮青蛙般的在一地方工作了十几年,对与外界变化的感知力是迟钝的。
没有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也没有在任职的公司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位,一直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千年老二”。还美其名曰:自己和谁也不争,和谁也不抢。
时间和心力在一层不变中消耗,所谓的努力都是假象。它不会因为时间的积累变成财富、阅历与经验。
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曾经是张同学曾经的同事,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两年前自己出去创业,恰逢需要个会计。
这样张同学在极度的落差中入职了一个小公司,虽然还在曾经的那栋写字楼里上班,但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创业的小老板给了张同学足够的尊重与尊严,第一天上班,把她介绍给几个职员:
“这是我以前公司的张姐,工作能力与责任心都很强,是她在我初入职场时教会了我很多事情,给了我很多帮助与启发。我好不容易才请她出山,来为我们生财守财,大家一起热烈欢迎她的到来吧!”
张同学说,这许是结的善缘吧,当初自己在公司对年轻人比较照顾,虽然脾气急躁,但对于入职的新人比较有耐心,对于这个不耻下问的小伙子尤其关照。
可是这两年市场不景气,各行各业都受到影响,这个小公司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难以为继。
张同学的儿子马上就要读高三了。她决定辞职,陪读加持儿子一年。
小老板给了张同学选择的余地,可以不坐班、不减薪,只要把份内的工作完成就行。
张同学拒绝了小老板的善意,她提出了个折中的方案,作为代理会计继续为公司每月服务一二天,工资也按市场行情付。
这样对彼此都公平。张同学惜缘,尽管自己需要钱,可她也心疼这个还在破产边缘苦苦挣扎的小伙子。
不省心的娃
张同学说,昨天(周六)娃放假,正好也是带着假后的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回家的。
看到儿子仅够大专线的分数,张同学努力去平复翻江倒海的心情,她无数次默念:儿子是自己亲生的,这一切我也有责任!
一颗泣血的心,从白天熬到了夜晚,她还是决定和儿子好好谈谈。
身高一米八二的儿子,坐在她面前,让她有种透不过气的压力。
儿子不痴不傻,也很聪明,该学习也学习,该玩游戏也玩游戏,就是成绩没有一点起色。
儿子说他的好朋友,每次放假不是和家人在外面旅游,就是在家刷剧或者玩游戏,可是她的分数却比自己高。
而自己放假期间,不是在家里学习,就是上一对一的辅导课,可还是考不出好成绩。
张同学说:你是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可是你有内化这些知识点吗?
你的同学看似在玩耍,实则游玩的过程中触物生情,在心中背诵唐诗宋词,休闲的过程中把书本里的物理、几何知识与游戏剧情关联,从而触类旁通。
又或者她们也在题海战术中遨游,只是给你一个误导,一个可以不学习而随波逐流的借口。
诚如你北大、清华的老师所言:考上211、985的大学,不是说学校有多好,而是与一群比你更优秀的人在一起,你的见识与格局会让你有更大的视野,让自己不但超越自己。
你现在离这些好学校、好学生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还有10个月的时候,你可以去追赶,我们陪你一起努力。
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儿子,张同学说,自己做过很多反省与努力。
儿子从小就是自己带大的,娃爸肩负着赚钱养家的责任,不是在外地出差,就是早出晚归,一家人能坐在餐桌上吃一顿饭的时间屈指可数。
孩子的爸爸无法参与孩子的成长,所有细碎的事情都靠张同学自己做决定。
作为母亲,也作为一个在学业和职业上都有缺憾的人来说,对孩子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张同学倾其所有给儿子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小时候的各种兴趣班,初中花高价上的私立中学,高中一对一月过万元的补习,算下来儿子的教育投资耗资近百万。
问题是引发了更大的问题,孩子的叛逆,以及随后爆发的不可控的亲子关系矛盾,让张同学从失眠的焦虑走向万念俱灰。
她说如果不是身边年迈无所依傍的母亲,她会遁入空门,抑或找个僻静之地的寺庙做个居士。
找不到方向感的张同学,读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但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是有着不可跨越的距离。
她以自己认为的合理方式去改善修复关系,结果事与愿违,他们之间的关系愈发剑弩拔张。她决定去看心理医生,否则家就要毁了。
在按小时计费的心理咨询室里,张同学从最初的崩溃大哭,一任时间在滴滴嗒嗒中流逝,几次之后方能理性配合心理医生做心理辅导。
张同学逐渐从非黑即白的认知里跳脱出来,她不再孤注一掷,要么强求要么委屈。她开始接受曾经不能接受的现实,理解曾经不能理解的关系,放下曾经根植于心的恨。
三个月后,心理医生给了她可以终止咨询的建议,专业的指导与科学的方法在她心里播撒了一颗种子。
她深知种子能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全靠自己,唯有强大自己的内心,才能自救。
离开咨询室很长的一段时间,张同学的心情依然低落与灰暗,但不再有大起大落的悲与喜。
在儿子面前,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家长,她尝试走进儿子的世界,和他一起交流学习与考试面临的各种困惑。
奔五的张同学,居然重拾课本,开始考《税务师证》,每天晚上她在客厅的餐桌上学习,儿子在自己的书房学习。
不管对儿子是否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张同学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尽到自己该尽的责任。
最重要的是努力去做好一件事情,人生就有了奋斗的方向。
糟糕的原生家庭
二十年前,张同学从老家把自己的母亲接到自己的小家,从此母亲再也没有回过那个曾经和父亲共有的家。
张同学说,大学毕业前自己对父亲只有恨,恨他对自己和母亲的伤害。所以她盼望自己早日羽翼丰满,离开那个伤心之地。
毕业后张同学没有回老家的城市,她在大学所在的城市找了份工作,但她没有能力给母亲一个避风港。
两年后,她与娃爸通过QQ相识相恋。
张同学的爸爸得知后,连夜从老家赶过来,对于女儿中意的男子,父亲见过后极力反对,一个居无定所,其貌不扬的男子能给女儿什么?
可是张同学却是有着十六头牛都拉不回的倔强,对于父亲电话里的劝慰、责备到祈求,对她来说就是一重又一重对自己坚定选择的加码。
也许是骨子里的反叛,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张同学只差最后一句话:如果你不认可,我们可以断绝父女关系。
如同她父亲和母亲几十年的婚姻,就差一张离婚证,他们彼此就毫无瓜葛。
小时候她害怕他们分开,自己从此没有一个完整的家。随着年岁的渐长,特别是上大学后,她是支持母亲与父亲离婚的。
可是他们似乎觉得折磨还不够,硬生生凑合在一个屋檐下,水火不容,彼此伤害得遍体鳞伤。
与张同学相恋半年后的娃爸,因为工作关系,需要出国做项目。真是个两难的选择,归期未知,而留下就意味着放弃更多的机会。
犹豫再三,还是张同学给了娃爸勇气与信心:“趁年轻,出去好好闯吧!我等你回来!”
转眼两年过去,娃爸归来,张同学的爸爸没有任何犹疑地为她筹备婚礼,似乎担心二十八岁已步入大龄之年的女儿嫁不出去。
随后,他们回到了娃爸老家所在的C城,用彼此手中的积蓄贷款买了个二手房。
娃爸来自于农村,家里三个儿子,位居老二,自是有自知之明,经济上不可能继续依靠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所以一切从简,没有婚礼,只有一桌宴席。
时至多年,张同学都有一个解不开的心结,一个女人一生一次的婚礼,却如此草率。
尽管公婆待她不薄,人也厚道,尽其所有地给他们能给的一切,从不索取回报,可是她心里却有着挥之不去的遗憾。
有独立的小家之后,张同学把弱势的母亲接到了身边,自此她就在父亲与母亲之间做了一个无法两全的选择。
儿子出生后,娃爸养家的压力更大了,虽然张同学很快也找了份工作,但对于一个家庭的庞大开销只是杯水车薪,好在娃爸能力强,他在几次跳槽之后谋得了不错的职位与薪水。
换了新房子,买了车子,可是一家人相聚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儿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缺失,母亲的过度参与,注定无法造就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母亲虽然在身边,可大部分时间,她形单影只,而远在千里之外的父亲也是她心里的一块伤疤。
儿子越大,母亲越落寞,而父亲的影子也频繁地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她曾试图说服母亲,原谅父亲的过错,并把他从老家接过来,让他单独住在B城的老房子里。
可母亲的回答是:有我无他,有他无我。张同学忍住了那句差点脱口而出的话:你们为什么还要生下我?
既然没有选择,那就顺其自然吧!
去年,看过心理医生的张同学突然意识到,不能拿父母的过错来惩罚自己,他们有他们的人生,自己有自己的生活。
张同学突然很想念年迈的父亲,一晃十多年不见,上一次见面,张同学记得是自己带一家人回去参加大表哥的婚礼。
母亲住在亲戚家里,自己带着儿子老公住在宾馆。不敢带母亲,自己私底下约父亲吃了个便饭,父亲见到外孙眼里有泪,满眼的慈爱。
古稀之年的父亲还有多少岁月呢?张同学内心被刺痛了,她在黑夜里和娃爸说了自己想回老家看一眼父亲的想法。
通情达理的娃爸说想回去就回去吧,人生不要留有遗憾。一家三口趁年休假回了趟老家,父亲自是喜不自禁。
也许是了却了一桩心愿,从老家回来后,张同学内心空前的安宁。
写在最后
张同学最后说:“我也认命了,时运不济,那是自己的福修不够。”
《增广贤文》上集中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有些问题,并非你努力就可以圆满解决,与其与天斗,地斗,人斗,不如斗自己。
所谓的中年认命,只不过是认清了自己能力之后的清醒。力所能及之处,奋力追逐;力不从心之时,适可而止。
努力却不执拗,争取而不强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高潮低谷, 顺势而为,时间会改变一切,也会治愈一切,放下意味着重生。
扫掉心中的尘埃,自会心明静气,豁然开朗。
愿人到中年的你我,面对一起鸡毛,仍能活出人间清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