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世界200年的清朝第一女科学家

百科   2024-12-07 20:25   广东  

朝有一位传奇的女科学家,她叫王贞仪。

她的一生研究颇丰日食,月食,日心说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论述

她的形象被印在外国的明信片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自然》杂志将她选入“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

惜对她了解的人寥寥无几,因此专门去搜索了一些资料,并分享一二。

王贞仪176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她所在的朝代正是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大部分人从事农业劳作,只有少数的知识分子从事著书立学。

清朝钦天监汤若望等人引入欧洲古典的几何模型,促使当时学界普遍对研究天文学充满热情,也改进了当时传统的天文学研究方法。

不过那时天文学还只属于上层统治者的科学研巧,民间学者对天文历法的研究还是比较比较少的。

这个时代对女子更是要求三从四德,甚至“女子无才便是德”,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女子可以研究天文学,确实是罕见的。

据记载,王贞仪不仅精通星象观测,通晓历学畴算,还能诗善文,略通医理。

而她能有这样的成就,与家族中一直有浓郁的学术息息相关。

王贞仪家学渊源深厚,祖父王者辅学识渊博,酷好读书,家中藏书多达七十五橱。

童年时期,王贞仪就沉浸在书海之中,对科技书籍的广泛涉猎,为自己日后在天文数学等方面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祖父、祖母的教育下,王贞仪自幼爱学习,善思考。祖父对她影响尤深,不仅教她为诗作文章,还细训以诸算法

其父王锡巧字友石,曾任武砂县丞,但在科举道路上屡屡失意,遂专研医术,将毕生临床经验汇成《医方验钞》四卷,可惜该书早已散佚不全。

其父王锡珠严谨的治学作风,想必对王贞仪之后走上科学道路有很大的影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贞仪游历经验让她的视野更加开阔。
王贞仪十六岁后,她先后跟随家人辗转于不同的城市生活,在这段青春的岁月里,她学习射箭、武术和马术,并独自学习天文学和数学。
"向东出山海之地,向西游临撞之所,而后复历吴、楚、燕、越等地,经行程不下万里。"
旅行、游历山水期间,她结识了当时南京地区优秀的女学者,这段经历更激发了她对诗歌的兴趣,也获得了那个时候大多数女子无法拥有的丰富见识。
“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
在少女时期,她就已下定决心,要在重男轻女的世俗偏见下,以一个巾帼女子做出同须眉男儿一样的业绩来。
王贞仪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在提倡熟读四书五经、以八股取士的清代,士子们大多热衷科举,不愿学习历算等自然科学。愿意学的,又怕它艰深难懂,望而却步。
王贞仪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不仅认真钻研书本,而且,尽可能因陋就简地做些力所能及的实验,以证实书中的道理。
一次,她读张衡灵宪》有关月食的学说,思考许久而不得其解。
元宵之夜张灯时,别人都在赏灯,她却利用亭中悬挂的大晶灯与东西两侧的大圆屏镜上下左右不停地移动,以模拟太阳、地球、月球的运行轨道,终于悟出了月食的奥秘。

王贞仪在《岁差日至辨疑》一文中,比较前人对岁差的研究成果,纠正了之前学界对岁差认识的一些误区。

王贞仪研究了前人的研究札记之后,自己也做了相关实验,验证黄赤二道的理论。王贞仪在《地圆论》中记录前人认为天地本混沌一体,后幻化成天圆地方的状态。

王贞仪在《月食解》一文中,对月食和日食现象的形成进行了科学地论述。值得称道的是,王贞仪对"日心说"理论的支持,这与我们现今的科学认识也是相吻合的。

王贞仪在天文学方面虽然主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综述,但她对自己所关注的疑难问题,都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及详细地论证。

王贞仪的研究在现在可能不算什么,但是作为闺阁女子,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做出这样的成就,实属难得。

也希望我们能记住这样的奇女子。

END


备注:本文资料参考百度知道

筱瑜爱生活yu
分享生活感悟,育儿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