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校园霸凌”,而是“学生霸凌”

文摘   教育   2024-04-22 12:04   广东  
类似的新闻,已经在社交媒体持续霸榜很长时间了。这不是新的话题,却是每年都需要还很多力气去避免尽量不要发生。
关于这类事件,我的建议是,使用“学生霸凌”这个词,而不是“校园霸凌”这个词语。
道理一说,大家都是明白的。我们现在讨论的这一类事件,是因为这些参与者都是未成年人,都是一些心智不成熟的人。在这样的年龄,做出了和社会公约不符合的行为。有的时候,甚至到了违法犯罪的程度。
至于是否在校园发生,则不一定。只不过,学生霸凌发生的场景,往往和和学校有很大关联。在处理这些事件时 ,学校和学校的老师,往往是需要参与其中的。
只是,如果要严格区分,学生霸凌,会更加准确一些。
只是,在“微信指数”上进行数据的整理,我发现,主流的提法,是以“校园霸凌”为主的。

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校园霸凌”的热度一直都很高,在3月20日达到一个峰值。而“学生霸凌”的热度一直很低,在3月20日达到峰值,从绝对值来说,差距也很大。
这两个概念,有这么重要吗?在这个周末,和妙妙一起在游乐园的事儿,让我觉得需要说一说。

妙妙今年三岁,在游乐园里的孩子,也大致是这个年龄。小一些,估计有2岁多;大一些,也有一些四五岁的孩子。游乐园里的玩具,还是很丰富的。有一个沙盘,围着坐。几个孩子,还有父母,陪着在堆城堡。还有些小铲子之类的工具,小螃蟹之类的模具,随意在沙池里放着,小朋友自得其乐。
我在游乐园外面坐着,以老父亲的慈祥目光看着孩子玩耍。旁边也有一些家长坐着。也许我们心比较大,没所谓。有些家长跟得比较紧,是在游乐园里面和孩子一起玩。
在百无聊赖的时候,旁边有位家长在吼:他要再拿你的东西,你就打回去。这位说话的是一位爸爸,看起来很年轻。沿着目光看过去,是一个小女孩,比妙妙大一些,看起来是四五岁的样子。旁边有个男孩,稍微大一点,似乎不太受控制。关键是男孩的妈妈,坐在那里,位置是隔在小女孩和那个男孩中间。那个男孩在伸手要拿一把小铲子,看起来是那个女孩先拿到的。现在男孩似乎要上手夺。男孩的妈妈,面露尴尬,把男孩立刻牵走了。

他要再拿你的东西,你就打回去。
这句话,我已经在不同的场合下,听到很多次。说这个话的出发点,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成为被欺负的那一个,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有底气。可是,这话儿,总是觉得哪里不对。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河北邯郸那几个孩子,是恶魔转世,祸害人间。这些孩子,很难保证,在自己的身边会不会有。甚至,在某些霎那间,感觉到面前的那我欺负我家孩子的那个,就是一个小恶魔。在这些情绪事件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成为那个角色。深深地恐惧感,会让我们进入极端的应对模式。
冷静地想想,打回去,真的让我的孩子避免伤害吗?这个问题,冷静思考的结果,一定是否定的。打回去,只会让矛盾升级,最终的走向,必然是不可控的结果。冷静的思考,我们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那为什么,“打回去”会成为现在很很多父母交给孩子的应对策略?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这也是我呼吁使用“学生霸凌”而不适用“校园霸凌”的出发点。校园霸凌,在潜意识就归结到环境,似乎脱离这个环境,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而学生霸凌,我们的关注点是这些都是些心智不成熟的人,我们怎么帮助他们更理智地解决问题。显然,“打回去”不是理智的解决方式。

在这段时间,和一些同行交流,从情绪管理、亲子关系、家校合作等很多的角度,分析学生霸凌事件的起因、处置和应对。在不同的情境下,总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结果,总会有一些新的体会。有个基本的认知,就是既不要泛化,也不要窄化,更不要轻易地把成人的观点直接放到孩子的世界中。
希望“学生霸凌”的观点,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让“校园霸凌”这个词消失,用更客观的视角,面对儿童的世界。
至于我们成年人世界里的那些丑陋与不堪,在我们的世界里慢慢疗愈。
全文完

松榜
重度书虫 读且思考 资深教师 年轻老爸 陪伴孩子 一路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