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的阅读方式创新设计》
课程成果展示 Vol.09
《基于非遗的阅读方式创新设计》课程运用当代设计方法与设计工具,进行阅读方式的创新性设计探究和文化传播推广教学实践。
点击查看课程详细介绍▼
我们为大家带来该课程成果的系列展示,希望通过趣味性的阅读体验,让读者认识和了解非遗。
你立过人设吗?面对周遭的人事物,你将如何展现自己的性格和情绪呢?
无形的“人设面具”
说起“人设”,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从动画、小说、游戏、电影等媒体中的角色,到公众人物、身边的朋友,甚至品牌、拟人化的产品等等,都能被贴上不同的人设标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设可能是你想成为的在别人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也可能是你无形之中给旁观者留下的固有印象。然而人是有多面性的,会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以不同的身份,主动或被动地戴上不同的“人设面具”。
而“立人设”这件事,可能从古时候开始就有了。隐士陶渊明、酒神诗仙李白、铁面无私包青天等,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可以说是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或被后人不断塑造加工而建立起来的经典人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形的“人设艺术”
当然,除了无形的面具,还有有形的。像是下面这一系列又夸张又神秘的面具,散发出摄人心魄的华丽之感,而不同的造型也反映出迥异的性格。
左右滑动更换面具
这其实是《基于非遗的阅读方式创新设计》课程成果之一,该作品将带有特定象征意味的古代傩面具,以面膜和镜面为载体进行呈现。设计师余秋潼向我们讲述了其设计思路和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到面具之下去一探究竟吧。
设计师:余秋潼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媒体传达设计
指导老师:宋善威、曾军
▲作品演示
design ideas
面具的解构与重组
傩面具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因此,设计师希望通过选取更加具有现代气息的载体——面膜和镜子,来解构和重组傩面具这一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的叙事。
将自身的脸镜像转为阅读的对象,读傩文化,即是读脸,这张脸在现代读者的脸上得以解构而后重生,读者脸上的表情动作是阅读的对象,也是阅读的反馈,更是阅读的表演。同时镜子的选取也贴合了傩中的巫文化和傩面具的夸张华丽之感。
“表演者”即是“阅读者”
古代戴着傩面具进行傩舞表演的人,是无法阅读自己的脸的,也就无法阅读脸上所戴的傩面具所传达的视觉信息。
那么今天,在为傩文化和傩面具进行阅读方式的创新设计时,能否找到一种合适的现代语境,使“表演者”也即是“阅读者”呢?
傩面具既是一种造型艺术,也是一种表演艺术,其造型语言充满夸张、华丽、粗犷、锋利的色彩,同时体现这傩文化中巫的神秘和诡奇。
镜面这一载体的视觉语言十分贴合傩面具的气质;而面膜则是现代人的面具。镜面实现了“表演者”与“阅读者”的转换,读者在“读”的同时也在“被读”。
与此同时,将文本内容置于镜面上,而图像处在镜中,使阅读者可以改变图文的位置关系,这种位置关系不仅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空间纵深的。
我读非遗
之所以选择面膜作为载体,是因为面膜这一现代日常产品巧妙地与古代的面具产生了连结,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亲自”戴上“面具”,从第三人称的旁观转换为第一人称的表演(傩面具主要用于傩舞和傩堂戏等表演艺术)。与此同时,不同于传统的傩面具表演者,阅读者又能从镜面纸中看见自己,使自己的脸成为这本书的可动的“图”,配合镜面纸上的文本进行阅读。
希望人们在获得新鲜的、动态的、交互的阅读体验的同时,更深入的了解傩文化。
——余秋潼
background
关于 / 萍乡湘东傩面具
萍乡湘东傩面具雕刻源于清代,由湖南传入,已祖传三代,其继承的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萍乡湘东傩面具以樟木刻制品为多,面具造型沿袭古法,程式独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傩面具的造型、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傩”的字面含义是“人避难”,后衍生为“驱除疫鬼”之意。《论语》中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在乡民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时,要穿着朝服,站在东面台阶上以示恭敬。也就是说,在孔子时代,中国就已有了一套和傩有关的礼仪。
傩,起源于氏族社会的巫,是原始初民娱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它的道具中最具特色的是造型各异的面具,戴上面具于舞足蹈,以求消灾纳吉祈祷安宁,作为社会现象和人文现象流传至今。
图片来源于网络
萍乡均以扬武(吴)处师为傩神面具镌刻祖师,信仰扬武处师教、或称茅山教。奉三元唐、葛、周为主神。湘楚是巫傩发达之域。萍乡地处吴头楚尾,故巫傩文化源远流长。据有关专家考证,大部分傩面具可以上溯到宋末元初。
设计心路
我一直很喜欢舞台艺术和表演艺术,从一开始傩面具强烈的戏剧张力就吸引了我,让我想要去挖掘和重现这些故事。
——余秋潼
中国传说中的人物,怎么有部分是傩神,有部分却不是。《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是傩神,但同一个传说里的牛魔王就不是。孔子是傩神,但墨子、孙子、韩非子则不是。关羽是傩神,但同样能打的秦琼、尉迟恭却不是。区别是否为傩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强行以儒释道为坐标去理解傩,那基本是行不通的。当时编《傩面具神谱》的先人们,从不同的历史、传说、神话中,抓取一些代表美德、力量、智慧的人物,纳入到三个主神的麾下,由此组成了一个类似《封神榜》的神话人物谱系。
在对傩的理解中,没有必要太刻意地拆解出哪个傩神是儒释道,哪个又是自然宗教、原始信仰;相反,萍乡的傩文化体现了民间信仰中儒释道三教、民间土俗神信仰的融合。
原稿|余秋潼
编辑|谢 喆
责编|郑素滢
审核|宋善威
Vol.10 预告
“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
你能看出这是基于哪一项非遗的创新设计吗?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告诉我们。下期我们将和大家分享这一成果的详细内容。
关于同济天地
我们依托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一流优势学科及国际化创新生态,着眼于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相融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着力于整合创新、创意的力量与资源,联动线上线下的协同合作,构建极具活力、不断创变的国际化创意产业生态体;通过产、学、研、用的良性互动,可持续传播设计教育理念、转化科研成果、输出创意内容。
让我们携手一起,用创意的力量推动环境的保护与提升,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在趣味的学习和交流中共创更美好的未来!
关注更多创意内容,欢迎加入
同济天地创意设计交流群
▼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