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能让三尺,不只是好礼,行仁道,还是物质基础的象征,温饱足而知礼仪嘛。如果他家住的茅草屋或普通瓦房,还有底气让三尺吗?
让我们回到当下,回到现代的农村冲突中,看看乡村为何产生纠纷,为何不能让三尺,背后有文化、历史、政策、道德、情感、经济、人情等多重因素,极为复杂,不是用礼就能解决的。
一、案例呈现
1、宅基地扩张,引发邻里纠纷
昨天,村里的老刘和老张又吵架了,还是因为宅基地的事,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在老刘、老张家的中间有片空地,老刘一直在那里种菜。后来老张家盖楼房,因为这片空地,使得院子少了一角,老张家就想占了去。
吵架中,听出来各自的意思,老张想占地又不想给钱,老刘说这地几十年都是他的,老张说,地是公家的,那上面也没写你的名,凭啥都是你的?
之所以这样,因为老刘家只有两个女儿,都在外地,他本人得了脑梗;老张家子女多,几个兄弟都在附近住,比较强势。
第一次,吵吵架,村干部来了,清静了几日。
第二次,吵架,惊动了警察,还是叫来村干部,又消停了几日。
第三次,吵架,村干部来了,警察来了,救护车也来了,老刘病发躺地上了,老张也躺地上了,结果去医院,谁也不赔谁。
2、屋檐下种花,一尺地的纠纷
王大姐在李阿姨后面住,中间是一条水泥路,水泥路一侧空出来一尺多地,是李阿姨房子后屋檐流水、排水用的。
王大姐在这片土地上,靠着水泥路一侧,种了一点小花小菜。近日,两者因为一些琐事闹了不和,李阿姨就让王大姐铲除在她家房子后种的那些花,说这片地是自己家的,她动起手来,直接拔了。王大姐年轻,眼疾手快,上前一把拉住李阿姨的手,几乎要打起来。
由于王大姐腿脚不好,李阿姨年纪大,两者身体经不起打架,所以最后开始极为难听的骂街了。
从吵架中我们听到各自的理由:王大姐说,我在靠着水泥路种的,又没种你墙下。李阿姨说,房后这些地就是我家大家流水的,你看谁家在那种了。
对于王大姐来说,对方突然来这一手,让他感觉被欺负,又没碍她啥事;对于王阿姨来说,房子后那片土地就是自己的,这个胡同里别人都没种,只有她种,这不是欺负我里。
二、矛盾起源
第一,看政策,村民的房子没有大学士那样大。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是底线,耕地红线是高压线。保耕地线,就要限制建筑面积。某村规定,超过140平方要收税。140平方算是政策允许的最大面积了,在最大的基础上,如果在让一尺宽度,乘以十几米的长度,就少了不少面积,可能影响住房体验。大学士的房子不会没有140平方吧,但现在,很多村民的新房子都不能超过这个数。所以,我们无法在物质基础不同的情况下,按照大学士的行为标准要求普通村民的礼让行为。
第二,看文化,农村重男轻女和宗族观念。老张家宅基地扩张要占那片空地,即便老刘一直种菜,他也敢抢。为何,一来老刘家没儿子,二来老张家家族势力大。所以,读者朋友,你是老刘,你争不争?可又怎么能争出来?实际上,公家也很难支持老刘,因为那片地虽然他种,乡村都没确权,没有合法性。
第三,看情感和经济,不礼让是因为大家过的不顺心。王大姐腿脚不好,一直舍不得花钱看病,因为家里手头不充裕;刘阿姨是空巢老人,丧夫多年,孩子不在身边,情感孤独,总感觉人在欺负他。有个理论是幸福者避让,相争多是因为都不幸福,乡村戾气大。
第四,看历史原因。刘阿姨感觉有人欺负她,这种心理也和政策以及历史交织,她嫁过来在这家,旧时代是地主,只是靠几代人勤劳多得点地,就被批斗了。家族没落,兄弟之间也受影响,成婚后都要分家,本来家底薄,分家最容易在妯娌间产生纠纷,王阿姨在妯娌间受到过排挤,所以从历史到政策到家庭,都是他相争行为产生的因素。
三、矛盾化解
不能站在大学士的角度,道德绑架,认为只是村民不懂礼产生矛盾,这样会简化矛盾化解程序,难以从根源上解决矛盾。
从根子上看,经济发展与道德水平看,日子不宽裕,就很难有较高礼仪水平;乡村负担重,小马拉大车,乡村戾气重;计划生育、阶级斗争等政策的、历史的、文化的因素交织,增加了矛盾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此外,还涉及家族的、人情的的,在地化的多重个性因素。
从化解上,矛盾的本质是利益,化解的根基在于是非澄清,在澄清的基础上,化解主体(村干部、亲戚、乡绅、律师、警察、调解员)通过相应手段(情理法)进行利益的分配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