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对化——贺雪峰:中西部农村没人愿意当村干部
贺雪峰又来说中西部的事了,文章的题目为《中西部农村没人愿意当村干部、村支书:城市书记年薪十几万,应看齐》。题目直接就表明了观点,令笔者起疑——没人愿意当吗?该提高工资吗?他之前不是说要无为而治吗?
中西部那么大,全部村子都没人愿意当,还是大多数村子?中西部村民对当村干部只有这一种消极态度吗?还有没有其他态度,作为一个并列或可供比较多类型?
笔者以为,给出没人愿意当村干部的论断是过于绝对化了。
2、贺氏观点的得出
他的观点基于“这几年在中西部农村调研”,上级代替村民选育的村干部工资待遇低、事多、不正当获利的机会少了,乡镇想让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结果变成了致负,村民也不买帐。
他还分析了乡村人口组成的结构问题,这里他突然直接提出中西部农业型农村(在中西部后加上农业型),在这种村子里,村里除了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之外,除此之外还有两种:年过60不能外出打工的、不想打工在村里承包土地的年轻人。这些人清楚乡村情况,同时不期待高工资和晋升公务员渠道,成为贺雪峰说的“村干部最好的天然人选”。
最终,他得出结论,中西部农业型农村,没人愿意当村干部,即那最适宜当村干部的天然人选也没人愿意当村干部了。
3、行文逻辑问题、推文结论的前后冲突
贺雪峰到底是想让村干部工资高还是工资低?一方面,他说村里现有的村民,当村干部不期待高工资,是最好的天然人选。另一方面,他又如同题目所说的那样去主张,工资待遇低要提高到和城市社区一样。或许是因为在小马都要拉大车的过重负担中,对工资期待不高的人也要给高工资,所以他建议还是高工资。
如果提高工资,贺雪峰文章脉络的结论产生了矛盾性。笔者注意到,贺雪峰之前发表“有为无治和无为而治”,埋怨给村干部发了那么多工资,却是在空转——脱离群众,因此无为而治——低成本且高效的治理。发文不到一月,突然话锋一转,就又要加大治理成本,又要更有为(空转)了。
至于调研中西部,临到结论,为了保险,加上农业型于中西部之后,就是不值一提的小毛病了。
4、到底又没人愿意当、该不该提高村干部工资
讨论村民对当村干部的态度,离不开对村长的位置与宗族的关系的讨论。正如贺雪峰说的,村干部是上级选育的,不是村民选的。上级选育,离不开现任村长的保举。肥水不流外人田,选贤当然不避亲了。
小明驻村2年,发现三任村长都是一个姓;隔壁村的,村长直接是老子给儿子,似乎是继承的。说白了,继承的,咱就不说抢不抢了。而村长的位子是在一个大姓宗族里流传,主要看家族里其他人意向如何?
当村长先要获取特定的政治身份,经过几年发展,具备正式的政治身份。然而,村长的宗族里,一般是家族内部或近亲、结亲中培养这样具有政治身份的人,这样,他们才有资格成为村长。而他们只要有这种政治身份,其意图不久路人皆知,还问他愿不愿有啥意思呢?
以上情况,在乡镇的街面(乡镇街区)村发现多些,其他(农业型)村也有存在。街面村算农业村么?说不算吧,人口结构仍如贺雪峰所分析的那样,说算吧,好像又不能全算,无非多了些个理发、卖饭、装修等职业的人,可是即便不是街面村,就是镇子里其他村,似乎也有理发、卖饭和干装修的,人口结构区别不大。
当然,宗族内流传或继承只是一种情况,虽不尽染但也不罕见。
至于是否提高工资。
让贺雪峰分析的那些天然适合当村干部的人当村干部,他们不期待高工资,治理成本就低了,但同时前提是乡村的事没那么麻烦-形式主义太重。
如果是继承的、宗族内流传的,加工资似在替他们家族的利益考虑,这个立场不太对。
至于其他,村干部的权力怎么来的,也是除了治理负担外需要考虑的因素。……
言未尽,先发出来,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