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事不吐不快。
结合最近一年自己重回参与DCM业务的新体会,纯粹个人的观点,不能代表任何人:
目前大部分中资DCM业务沦为低水平比拼;
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对项目质量把控不严,部分参与者甚至对此毫不上心;
律所为首的中介机构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势头,无人关心品控,一心卷价格战;以及
回扣风兴起,香港金融服务业金字招牌蒙羞
先澄清和声明:我的一些批评只针对部分机构和如今不堪的大环境,我深知在如今的香港DCM市场艰难环境下,依旧有一些优秀的投行、中介机构坚持自己的专业操守和服务质量同时,勇于走出去,参与创新业务,投身国际化市场,参与更高维度的竞争。
回到正题,自HY地产债赛道几乎烟消云散后,城投债成为香港DCM圈主要的业务,虽然海外市场如东南亚或者欧美市场有不少新业务机会,如private credit等新业务风生水起,但真正敢于涉足参与的中资券商屈指可数,更多选择挤在城投债有限的增量里搏杀。
HY地产债给行业带来的阵痛依旧没有平复,但平心而论,当年地产债民企发行人团队的专业性还是有所保证的,另一方面投资人多元化和一定程度国际化,也让发行人倒投行中介看中项目质量包括文本质量。
而今以地方城投发债为主导的DCM市场,对质量的把控和要求早已今非昔比,不夸张的说,如今部分地区城投债发行人团队本身水平也不高,甚至英文文本交易文件也未必能全读明白,对项目的质量要求和把控能力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投资人背景相对单一,也没有外部国际化投资人参与,导致缺乏外部监督和质疑,中介机构没有外部压力严格把关发行质量。而不断下调的中介费用和越来越苛刻的时间表,也让投行等中介更重速度和效率清质量。
有不少外资老兵就和我吐槽如今现在中资DCM只剩下一些senior能看懂OC和交易材料并给出comment了,相反很多人无心把控交易流程文本质量,有的banker只在意自己的fee letter对不对,在OC首页公司的logo大不大以及喜报上自己公司的名字排在第几有没有站C位。。。
另一方面,早年交易流程文本质量把控很大程度依赖于律师事务所,如今这道防线也已逐渐松懈。最早DCM业务法律服务主要是由部分美资和英资事务所参与,之后一些头部中资律师事务所也参与进来并有各自的客户群体,但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内地中资律所在香港展业,以价格战为首的内卷开始了。
如今的境外市场债券发行律师费普遍已经只十年前四分之一的价格,这个价格已经把不少外所逼出了城投赛道,现今大部分的发债参与者都是中资律所,上文也提到了,这些律所靠的不是竞争力和高质量服务,而是低价,当把外资都卷走以后,我们才发现中资所的价格战才是最惨烈的。
正如我上文提到,正因如今城投债发行各个环节没有人在意质量,发行人不在意,投资人不在意,投行不在意,反正再烂的交易材料,再漏洞百出的发债文件材料都能卖给境内投资人(别信什么海外一级投资人,都是代持马甲),也没人会来找麻烦,自然没有动力去为更好的高质量法律服务支付更高价格,所以便宜成了王道,也推动了这种价格战。
传统外资律所算项目收益绩效不同于中资,他们会对每个项目的投入和产出做测算,所以算不过来账。大部分中资律所不同,中资律所不测算单个项目投入产出,他把所有人力视为固定成本,项目越多越多多益善越能摊薄成本比例,这套方法用在如今对质量没有要求的DCM业务,造就了如今中资律所低质低价竞争的盛世,这是在香港法律圈从没有见过的场景:
报价越来越低,你敢报12万我就报10万,你们报10万,我就报8万,甚至出现了单个发债项目5万或者更低的价格。更有甚者,为了揽客,喊出来无论别人报什么价格,我一定是最低,只为拿下项目。
低价背后,是项目完成流水线化,中级和初级律师沦为流水线工人作坊式的操作方式,所谓编写材料就是套模版改一改丢出来完事,毫无技术和质量可言,各种错别字,段落生搬硬套,statement货不对板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价格战把单个项目收入压到极低,为了保持盈利,律所必须接更多的项目让律师加更多的班熬更多的夜才能尽力维持营收,这就造成了一个局面就是,降价,拿项目,加班,用最短时间完成,再降价,再拿项目,加更多的班。
有律师朋友给我举例子,过去他们6个人的团队,一个月完成5个项目就能实现的收入目标,现在需要一个月完成20个项目才能实现,价格战越打,大家加班越多,收入下降越快,项目质量也越差,成了恶性循环。
如果说上述情况还是可以容忍的话,那最恶劣最要敲响警钟的就是:
内地法律圈普遍的业务服务回扣之风,也逐渐吹到香港法律圈,DCM行业就是重灾区。
除了价格战,香港DCM律师圈近年开始出现了回扣返费之风,一些中资律所一方面低价揽客,一方面和投行中介达成利益共同体,通过返费介绍费形式招揽生意,这已经是业内人人皆知的秘密。
菠萝包想说香港作为金融中心,其核心优势质疑,甚至说最后的家底质疑就是在于其健全的法律制度和专业的法律及金融服务。这些优势不仅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稳定和可预测的商业环境,而且也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如果市场中出现了返佣回扣等不正当行为,这将会对香港金融市场的声誉和信誉造成严重损害,最终遭殃的是整个香港法律和金融圈的金字招牌。
这行业如今已经举步维艰,如今表现出来的问题之严重,已如癌症一般,将行业推向进一步沉沦。
我和一些法律圈的朋友聊起这事,很分化,香港这边律师和海外律师特别义愤填膺,觉得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但一些深耕内地市场,做大做强后来香港的合伙人朋友确见怪不怪,甚至反问我:
律师为啥不能给回扣,香港这边为啥不能给回扣,再说了,你们香港名字的缩写,
不就是回扣(HK)吗?
我一时无言以对。。。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一些数据 信息量很大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001的极致安全感
亚洲最大露天交易所装上雨棚了,但是。。。
中资香港IBD正在逐渐被架空
地产界的桥牌高手,出招了
中环民工今年收到的粽子数为零
高考第一天
中环的新局面,新习惯
还有王法吗?
亮点有但不多,还是期待下午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