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公布了上半年GDP数据,全国的GDP增长5%。
细看各地数据,还挺分化,一线二线城市,有领头的,就有掉队的。
我对G市很有感情,想比较隔壁吵闹的邻居,他更有烟火气和底蕴,每次去G市我都喜欢走街串巷,而且避开新城新区,寻找老味道。
疫情那几年,除了老味道,G市给我的印象就是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工地开挖,热火朝天的样子。
但上半年G市的GDP数据不太好看。甚至有些掉队,起初作为G市粉丝,我是不愿接受的,毕竟前几年他的光辉我也是经历过的,真的会这么差吗?
但最近接触不少G市来的朋友和同业,也故地重游了下,只能说经济的压力山大,并不是危言耸听。
有时候数据是冰冷陌生的,但体感是火热又真实的,GDP的压力很容易就传导到财政上,分享一些见闻:
1、民企压力进一步加大,普遍开源节流,越来越多民企加入裁员大军,比如我们粉丝最熟悉的地产公司在G市就不少,普遍来说他们总部员工数可能不及巅峰时候三分之一。
2、地方财政压力也很大,以前省内和G市都鼓励企业走出去上市,拥有多少家新增上市公司是地方政府重要政绩,所以会给予一系列支持,并且前几年为了扶持境外上市,平台或者国有基金甚至会亲自下场,担任投资人包括基石投资人,为地方企业境外IPO助力。现在不少来自G市的拟上市公司反馈,原本谈好的地方政府投资难以落实,有的当地企业反映,原本港股IPO早早拟定地方资金进场站台,并且占很大的比重和规模,但几个月过去,地方平台的出资迟迟落实不了,最终甚至影响整个IPO节奏和规模,不得已只能大幅缩减发行规模,以前爽气大方的地方平台不见了,转而变成更谨慎的出资。
就算拿到了资金背书站台,少数拿到政府资金的上市公司也感叹,谈判时候的条件更苛刻了,政府提出了更严格的税收、规模、协同效应和就业率的要求,这钱,拿着烫手,没有以前那么心平气和了。
3、最后又要扯到城投债和境外募资了。以前都说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网红地区财政压力大,需要搞钱,境内搞不了去境外搞,标债搞不了就去搞非标和364。相比较而言一线城市包括G市的城投平台一直是我眼里的香饽饽,属于机构抢着给钱人家还看不上那种。但据我所知,G市某些网红区的城投平台压力也很大,比如某区有所谓六朵金花(也有说4朵金花),远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松弛,甚至境外机构的融资渠道,主流银行的授信额都用满了,也把眼光转移到境外,开始考虑做多元化的境外募资了,且还不是标准品。
一个曾经高高在上的地方平台突然跑境外来募资,还给出一个较高成本,还真把境外的金融机构吓了一跳,都在打听发生了什么事。
可想而知,愿意忍受不小的息差来境外拿钱,那境内资金上有多么紧张。
境外市场钱好拿,但坏处就是没有不透风的强,消息一传开,下次再来,别人看你和评估你的眼光就不一样了。
只能说及时如一线的G市,日子也不好过,他们尚且如此,其他二三四线城市呢,各行各业都很难,都知道要找出路。
出路在哪里。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亚洲金融中心存疑,亚洲掼蛋中心快做实了
一毛钱的馈赠换来一世塞口球,再谈远洋重组
围绕远洋集团,两家顶尖律所将有精彩大战
不亚于一场灾难-浅谈远洋债务重组
重启“双非赴港生子”议题看香港楼市
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没有看开幕式
书信平行,事关国体,某招股书封面闯祸了
这不比黑雨香?中环打工人共襄盛举
港村机构退钱不是空穴来风
说一个富人圈的新猎杀游戏
萝卜快跑 周五聊点轻松的
中环DCM业的持续堕落已如癌症一般
万科的银团,照着金地的剧本演
一些数据 信息量很大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