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打鸡血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即使在中环。
这个时点,我选择了乘坐最不合时宜的交通工具-坐在港岛百年历史的叮叮车上,闷热的天气里,不论从效率和舒适度来说,这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叮叮车缓慢驶向北角,那老旧的车厢和港岛的现代显得格格不入,即使早就是这个城市名片的一部分,但功能上早就可有可无了。就像车厢外狭窄街道上上行色匆匆的金融打工人,衣着光鲜依旧,但在如今这个时代的大潮中,无法确保自己的方寸立足之地,为前途未卜而担忧。
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单指香港。
根据统计,单2024年前6个月,境内证券从业人员人数就减少9000余人,减少比率2.5%。
但在下行周期里,保住职位并不是一件100%值得庆幸的事情。
近日网传某央企巨无霸要求退回2023年已发资金,不区分奖金归属期、是否属于往年递延,超过一定金额以上,暑假期间陆续退回,该央企作金融市场巨无霸,旗下多个基金资管平台,影响广泛。
多方核实,确有此事,并不是空穴来风,更因为时间紧,数额大,听说有的人被迫只能挂牌卖楼筹集资金,内部也有不同声音。
这两月回去出差,“你们最近怎么样”这个问话,不再是商务客套,而是我发自内心想从形形色色不同客户同业那得到的答复。
早年因为地产业务,在上海注册有公司,最近回去做注销之类安排,见了区里商会和负责招商的老朋友,一见我大倒苦水:税务倒查不是空穴来风,挨个倒查,各种过去的返还和优惠的获利都在追,他们压力很大,民营企业意见也很大。
不少接了电话的民企反映经营的艰难,为了稳生产保就业已经捉襟见肘了,但是没啥商量的余地,背后有强力手段威慑。
我问他们那最终能怎么办?
没人回答我。
我知道不该对过去留恋,
做生意亦不该太多怀旧,
但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沉默,有限发声的也在忆往昔的时候,
我们是否应该把重塑信心,提高安全感作为第一维度呢?
毕竟,
再老练的猎人,
猛然一火铳下去,
也是千山鸟飞绝结果。
不久之前对民企喊打喊杀
和口诛笔伐视为时代的弃子的场面还历历在目;
现在“老乡别走”成了主流,但那温柔的一刀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没有注意到,前几年反复说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似乎解决了,
这两年很少有民企跳出来,义愤填膺呼喊融资难,融资贵了。
需求消失了?
消失的,陷入困境的只是民企吗?
根据2020年公开资料,民企占全国企业总数90%,吸纳了超过80%的城镇就业人口,是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来源,生活保障。
一个个或消失
或苟延残喘民企的背后,
是无数个家庭亦在负重前行。
而今经济的下降,消费市场的低迷,让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4月后我们无法从公开渠道看到消费者信心指数,这是家庭消费意愿的最佳晴雨表之一。
但刚刚结束的618购物节,几家主流电商都没有公布各自的GMV,但根据第三方平台包括星图数据显示,销售额较去年下降7%。
钱袋子真的是瘪。
就在刚刚,北京宣布进一步调整楼市政策,最低首付调整为20%,利率最低调整为3.5%,向其他一线城市看齐。
而在此之前,北京的楼市进入六月火了十余天后就熄火了。
说句不好听的,
干瘪的钱包里最后那碎银几两,也被盯上了。
前几天和朋友讨论,有个脑洞大开的想法,
感觉能给楼市注入一针猛剂,
在此抛砖引玉:
在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试点,引入“医区房”。
区内优质三甲医院每日门诊挂号名额,
优先分配给本区商品房业主,
其次分配给区内租户,
多余再向社会开放,
其他就医优先规则包括:
同小区满五业主优先于未满五业主;
135平大户型业主优先于其他中小户型业主;
二十年内新房次新房业主优先于老破小业主;
持有三套或以上物业业主优先于两套物业业主;
两套物业业主优先于一套物业业主;
等等等等,
以此类推。
考虑到人口老龄化以及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这一狠招下来,说不定又能提振楼市促进去化了。
说穿了,就是当今之时局,
总有人要做吃苦吃亏那位,这回轮到谁?
还是那群体,习惯了。
我是相信周期说的,所以我坚信我们终将迎来复苏。
我也始终坚持,经济的复苏也一定会是自下而上的,下面不稳,上面的金碧辉煌也只是空中楼阁。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今时今日,我们需要更多的勇气。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001的极致安全感
亚洲最大露天交易所装上雨棚了,但是。。。
中资香港IBD正在逐渐被架空
地产界的桥牌高手,出招了
中环民工今年收到的粽子数为零
高考第一天
中环的新局面,新习惯
还有王法吗?
亮点有但不多,还是期待下午通稿
还想不想回本?
时间终将击倒每一个硬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