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具体办案中,人民群众能否感受到公平正义不仅是一个法学问题,还是一个心理学问题。近日,五常法院开设干警心理辅导课程,强化对“法律与心理学”跨界融合,充分发挥审判实务与心理学“正能量”的叠加效应,夯实司法为民的人本基础,取得了实际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镜像自我是个体通过他人的反馈和自我反思来构建和调整自我形象的过程。在审判实务中,我也经常运用镜像自我的心理学方法,将每个个体带入到正能量的人物身份中,引导他们做出理性的决定。
“你们相恋8年了,才结婚1年就要离婚,再给对方和自己一次机会吧。”法庭上,听着小王和小李对彼此的控诉,我苦口婆心的劝说。
“法官不要再劝了,她把孩子打掉了,我们已经到尽头了,彩礼、房子、车、存款、金子和这么多年我转给她的钱都必须还给我,她必须净身出户……”男方小王紧攥着拳头,激动的捶着桌子说。
女方小李咬着牙、泪水在眼中转动,却字句铿锵的驳斥,“孩子没了你怨我?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钱是你自愿给我的,还有我们一起赚的,这些钱就本应是我的。”
小王和小李婚前同居八年,共同经营生意,财产混同。结婚时小王支付彩礼及金饰款36万元,结婚登记的次日,小王父母将赠送的新房房产证登记在小王和小李的名下,小李的父亲也购买了车送给女婿,婚前小王、小李共同出借的债权,婚后也已通过判决书被明确本息。
多年的感情不易,在我希望双方重归于好的想法被宣告不能后,我又寄希望于能够促成双方和平分手,不要因为金钱问题再次伤了多年的感情。在充分的对双方释法明理后,我们约定几周后再见,留给双方一些思考时间。
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学课程,让我对处理家事纠纷有了新的看法,我认为像小王和小李的情况,可以运用心理学中的镜像自我理论,将他们带入其他的角色,审视自己的状态,在自我认同中达成和解。
最后一次将他们约到法庭时,距离起诉日期已经过去了几周,他们的情绪也已相对稳定,我将他们分别安置在审判庭和调解室中,分别对他们讲起了几年前的一部热门电影,希望他们能够站在第三人的角度,角色带入,自我审视。
我对小王说:“看见你仿佛看见电影中的男主角,其实直到分手也爱着同居多年的女主角,他可以为了她做任何不可理喻的事,但是唯独不能在她面前认错,你和小李从年少在一起,已经9年了,她是你除了父母之外最信任的人吧。我相信对于她来说你也一样……”交谈中,小王躲开我的眼神望向窗外,陷入沉默。良久,转过头对我说:“张法官,我们的缘分尽了,只要她把我母亲送我的成人礼金佛项链拿回来,其他的我都可以不计较了。”
在与小李的交谈中我提到:“其实走到今天这一步,说不清从哪一个环节开始偏航了,小王的出轨只是导火索,你做流产也只是一时冲动,你做了伤害自己的事情,也只是希望他能更重视你,但如果婚姻已经到了该散场的时候,我知道你也想体面的走出他的世界,对吗?”小李和我四目相对眼眶微红说:“张法官,我们回不去曾经了,我接受房子给他,车给我,其他的财产保持现状,我们都自由。”
之后,双方在我和书记员的协助下,签订了离婚调解协议。
法官在向当事人灌输法律观念的时候,输出的不应当仅仅是法律,可以将他们带入到一个角色中,仿佛在照镜子,让自己对角色有侧面评价的同时带入自己,从而和角色产生共鸣。
几天后,我收到了他们的微信。
“张法官,我将金佛还给他了,那一刻感觉如释重负。”小李在微信中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期待。
随后,小王也发来了短信表示感谢。
看到短信后,我也真心为他们能够重新走上自己的新征途而感到欣慰。
来源:小山子法庭 张丛杨
一审:杨 梓
二审:计福来
三审:窦 波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