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只要诗歌还有“市场”,人类也许还有一丝希望,不被经济、战争和全球危机浪潮所完全淹没、吞噬……
作者 |让居易|© 法兰西360
把“诗歌”和“市场”这两个本来应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联在一起,给人多少有点奇怪,甚至悲壮的感觉。当然,在法国这个不仅诗人可以当总理,而且据说四分之一居民在家中抽屉里都藏有一部手稿﹑都随时准备在哪天一早醒来变成名作家的国度里,这一“诗”与“市场”的结合,倒也算得上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创造”。
巴黎“诗歌市场”创办于1983年,至今已有整整40年历史,今年(2023年)6月7日至11日举行的已是第40届了。
“诗歌市场”的宗旨是捍卫专门出版诗歌和纯文学作品的小出版社,为诗人、诗歌出版社和诗歌爱好者提供一年一度的直接见面机会。“市场”于每年六月份举行,每次有将近500家出版社在“市场”上设立“摊位”。
这些出版社来自法国全国各地,规模大小参差不齐,有的是个体出版艺人,有的则是颇具规模的正规出版商;也有德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卢森堡、加拿大魁北克等外国诗歌出版社前来“赶诗集”。每年为期四天的巴黎“诗歌市场”可吸引5万多名参观者,实现近40万欧元的营业额。
“诗歌市场”是一个供“赶集人”免费自由出入的露天集市;除了诗歌出版社在那儿设立“摊位”出售诗集之外,更是一个诗人和诗歌爱好者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和聚会的场所,一次充满欢快气氛的诗歌节日:四天至五天的日程从中午开始直至午夜,安排得满满当当: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现场赛诗、文学咖啡座、诗歌作品评奖,主题晚会,等等。而且,每届诗歌市场都有一个受邀请的贵宾国,2023年第40届的“贵宾”是加勒比海诸国的十大新兴诗人。
从2005年起,巴黎“诗歌市场”还引入了市场“外围活动(Périphérie du Marché de la Poésie)”,一方面把诗歌领域从书籍拓展到其它艺术表现形式,例如,在蓬皮杜当代文化中心公共图书馆、国家图书中心、巴黎诗人之家-莫里哀剧场、东京文化会馆、巴黎索邦大学等“诗市”以外场所举行专题诗歌晚会或研讨活动,另一方面则使活动时间从四天“集市”延长至20天,从而增加和扩大了诗歌市场的影响范围。
巴黎“诗歌市场”由一个名为“西尔赛(Circé)”的协会主办。自创办至今,虽然已几乎成为巴黎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特色文化事件,但其中也不乏曲折和困难。尤其是2004年,“诗歌市场”组织者经历了一场严重的财务危机,曾使市场一度陷入夭折的困境。为拯救诗歌市场,组织者和一些诗歌“骑士”们向政府和社会发出了求助呼吁;不少报刊也纷纷报道,对诗歌市场可能消失的前景表达关注和担忧。
诗歌出版社和诗人们的绝望之声引起了诗歌市场官方合作伙伴们的重视。法国政府文化部、国家图书中心(CNL)、巴黎大区文化事务局等中央政府机构以及巴黎市政府和巴黎大区议会等地方政府立即作出积极回应,采取具体措施,增加对诗歌市场的财政资助;诗歌市场于是转危为安,在2005年不仅又能如期举行,而且其规模也通过新增“外围活动”而得到扩大。
“诗歌市场”作为一种直接联系诗人、小出版商和爱好诗歌的普通公众之间的纽带和一个别具巴黎特色的文化活动其实一直受到法国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每年的开幕式都由市场所在的巴黎市第六区区长亲自主持;文化部、巴黎大区议会和巴黎市政府都派要员出席。前任巴黎市市长德拉诺埃在其任上无论日程安排如何紧张,每年都会抽时间到“市场”,象其他普通诗歌爱好者一样,在颇有乡村集市风味的“市场”摊位前流连忘返,“采购”诗作。
在“诗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从法国文坛名声显赫的院士、诗人、作家、艺术家,到默默无闻的学生、外省教师、退休公务员,甚至失业人士和社会救济金享受者,形形色色的“顾客”,身份地位迥异,年龄阶层也各不相同,而唯一维系他们的,是对诗歌、对魅力无限的文字节奏、韵律和意象的热烈爱好和执着追求......。
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巴黎“诗歌市场”的地点。
它设在巴黎市第6区著名的圣舒尔皮斯教堂广场(Place Saint Sulpice)。而圣舒尔皮斯教堂是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巴黎市内的第二大教堂,于1646年动工兴建,1745年才竣工;它也是十多年风行全球的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Le Code Da Vinci)的许多故事情节的发生地,其中尤以在该小说中被称为“玫瑰线(Rose line)”的子午线所穿越的天文日圭(Gnomon)为最为著名。
不过,有意思的是,小说走红后,有一段时间来圣舒尔皮斯教堂“朝圣”的人-特别是美国人-愈来愈多;许多人不约而同地向教堂神甫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即:“修女是在哪儿被杀的?”这一把畅销小说情节与宗教史实相混淆的现象令该教堂潜心侍服上帝的神职人员们开始是哭笑不得,继而则有点恼火。为了表示对小说中有关史实描写失实和牵强附会的不满,教会不仅在圣舒尔皮斯教堂内天文日圭的介绍资料中,专门添加了一笔,郑重规劝参观者不要听信“某些畅销小说”的“声言”,而且当年还断然拒绝了美国导演容恩·奥怀尔(Ron Howard)在教堂内拍摄《达芬奇密码》影片某些场景的要求!
圣舒尔皮斯教堂还有另外两件镇“堂”之宝,一是意大利都灵耶稣裹尸布(Linceulde Turin)复制图片和著名法国画家德拉库瓦(Eugène DELACROIX)的一幅名为《雅各布与天使搏斗(Le combat de Jacob avec l’ange)》的大型壁画原作。
在这个作为巴黎圣日耳曼德普莱文化区精神象征的圣舒尔皮斯大教堂的广场上,搭起一排排白色小帐篷,形成一个乡村味十足的“市场”,而兜售的却是最不该与商品和市场发生关系的“诗歌”:这一充满当代悖论的场景本身即给人以一种英雄史诗般的境界。
当然,无论冠之以“市场”还是其它名目,诗和诗歌的价值在诗歌爱好者眼里永远是神圣,并不可能混同于其它价值的。
在一个产生过龙萨尔(Ronsard)、缪塞(Musset)、拉马丁(Lamartine)、雨果(Hugo)、兰波(Rimbaud)、魏尔伦(Verlaine)、波德莱尔(Baudelaire)、阿波利奈尔(Apollinaire)、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等无数伟大诗人的国度里,人们对诗歌的热衷和喜爱以及对诗歌的传统与价值的珍视也是自然的事。
然而,问题在于: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形势下,这一历来使法国人骄傲同时也令全世界人刮目相看的法国“文化例外”或文化个性究竟还能维持多久?这是一个令人揪心、但一时尚难有答案的问题。
不过,近四十年来,在“诗”与“市场”的壮烈抗争中,法国各级公共当局迄今为止所作的选择可说是令人欣慰的;特别是通过十年前大力拯救巴黎“诗歌市场”这一举措,表明了法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当局对文化与出版多元性和多样化的重视。
也许,只要诗歌还有“市场”,人类也许还有一丝希望,不被经济和全球化浪潮所完全淹没、吞噬。
图片来源/Crédit Photo:F360
推荐阅读
法国的“诗歌三级会议”:诗暴动的前兆?
诗与诗人在当今法国的处境究竟如何?
法国的“诗人之春”是怎么回事?
“巴黎白夜/Nuit Blanche”到底是怎么回事?
21届“巴黎白夜”:拉开今年“巴黎文化夏季”和明年“巴黎奥运”的序幕
“死于2039年”:前巴黎市副市长吉拉尔“阳坟”的奇特墓碑引发好奇
普罗旺斯最令人向往的33个葡萄酒庄
菲力浦·索莱斯 :一位擅长于“把挑衅变成艺术”的法国文学“教父”
为什么法国人一不高兴就敲平底锅?
马克龙的“食堂”—“La Rotonde/圆顶屋”咖啡餐厅为什么又被烧了?
先睹为快|法国职业摄影师马蒂厄·波罗授权法兰西360发布部分摄影作品
“法兰西360”需要您的支持|我们为什么要推出《法国葡萄酒庄游实用指南》预售?
以下为本公众号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