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Crédit Photo : F360
作者|儒思忧|© 法兰西360
在许多人眼里,与巴黎圣母院隔塞纳河相望的“莎士比亚书店”是矗立在左岸的另一座文化“大教堂(cathédrale)”,一块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圣地”,象征着人类向往的另一种“神圣”……
不久前,包括著名电视主播和专业记者陈鲁豫在内的多位中文媒体和自媒体“网红”发布的关于巴黎“莎士比亚书店”的科普视频连连走红,再次引起了许多中国游客对这一绝不能错过的巴黎左岸打卡点的浓厚兴趣。
巴黎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由美国人茜尔薇亚·毕奇(Sylvia Beach)于1919年11月创立并经营至1941年 ;十年后,美国人乔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于1951年在塞纳河左岸的现址(37 rue de la Bûcherie)创办了一家名叫“Le Mistral/西北风(密史脱拉风)”的英文书店,承继了毕奇“莎士比亚书店”的风格及其“乌托邦”理想和独立精神;
1964年,值莎士比亚诞生400周年之际,乔治·惠特曼为了对去世不久的毕奇表示敬意,依照1958年毕奇给予他的许诺,把他的“西北风书店”正式更名为“莎士比亚书店”,继续弘扬毕奇开创的“莎士比亚书店”精神;2001年,惠特曼的女儿茜尔薇亚·惠特曼(Sylvia Whitman)继承父业,把书店业务拓展到文化产品领域,直至今日。
如今,前来“打卡”或瞻仰莎士比亚书店的各国游客,常常津津乐道于“莎士比亚书店”曾经是多部电影或电视剧的取景地,特别是《爱在黎明破晓前》(Before Sunrise)、《爱在日落黄昏时》(Before Sunset)以及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这些脍炙人口的影片使原先主要在英美文学和文化圈内负有盛名的莎士比亚书店一下“出圈”,成了巴黎一个尽人皆知的文化“圣地”……
然而,巴黎“莎士比亚书店”究竟凭什么“走红”,它的精神特质和内核到底是什么?慕名来巴黎“莎士比亚书店”,最值得“打卡”或记取的又是什么呢?
茜尔薇亚·毕奇(Sylvia Beach)与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图片来源/Crédit Photo : Bettmann
Archive
首先,“莎士比亚书店”最值得敬仰与欣赏的,是它的创始人毕奇的慧眼卓识与自由独立精神;
值得知道的是,毕奇时代巴黎莎士比亚书店对世界文学和文化最巨大的贡献,是她最早出版了20世纪世界最伟大作家之一、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名著《尤利西斯》(Ulysse),而这本如今被公认为对当代世界文学影响深远的书当时却在英国和美国都被视作淫秽而被列为禁书!
不但如此,毕奇还在当年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里销售当时被英国或美国明令禁止出版的书籍,例如,英国作家D·H·劳伦斯(D.H. Lawrence)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L’amant de Lady Chatterley)等。
毕奇经营的早期莎士比亚书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占领时期的1941年12月被迫关门停业。据说,当时书店被关的原因是毕奇拒绝把书店里仅存的最后一本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Finnegans Wake)卖给一位德国军官;为此,毕奇不仅坐了6个月的牢,而且,她的位于奥岱翁街(rue Odéon)的“莎士比亚书店”便再也没有开门。
从这几个事例便已不难看出,毕奇和“莎士比亚书店”精神,首先是一种敢于离经叛道和不怕犯忌的自由独立精神。
其次,致力于人与人的平等温馨交流是“莎士比亚书店”精神的最重要本质;
如今已被游客们当作一个“高大上”的文化符号崇拜的“莎士比亚书店”无论在1919年至1941年的“毕奇时期”,还是在1951年以后的“惠特曼时期”,与其说它是一家纯粹的书店,其实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驿站(relais)”,一个各类已成名的、尚未成名的、正在成名的或落魄的英美作家、文人或书籍爱好者的“歇脚处”!
在毕奇时代,“莎士比亚书店”曾接待了整整“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的作家和艺术家,诸如Ernest Hemingway(海明威)、Ezra Pound(庞德)、F. Scott Fitzgerald(菲茨杰拉德)、Gertrude Stein(格特鲁德·斯泰因),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甚至还把它当作自己的“办公室”;
而在惠特曼时代,又有整整一代“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知识分子—诸如Allen Ginsberg(艾伦·金斯堡)、Gregory Corso(格雷戈里·科索)和William S. Burroughs(威廉·S·巴勒斯)—是“莎士比亚书店”的座上客;
据惠特曼自己称,近3万名英美过客曾在书店的13张分散在书架之间的床上过过夜,惠特曼对这些贫困潦倒的英美作家和爱书旅人的唯一要求是“早上叠好床铺、帮书店干几小时活和每天读一本书”……;
莎士比亚书店的老主人惠特曼曾说过,“我创办这家书店如同一位作家创作一部小说,书店的每一间书房就像小说的一个章节”。
惠特曼于2011年12月11日去世,享年98岁。他毕生视书店为自己的生命,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不断地“蚕食”邻居扩大他的“莎士比亚书店”,从最初的底层一间房,耐心执着、顽固不化地伺机等待,一间一间,一层一层地收购扩大他的地盘,直至把整栋小楼都“盘”入了他的“囊”中,成为“莎士比亚书店”今天的”领地” ;
可以说,惠特曼在生前就成功地把“莎士比亚书店”写成了一部壮丽的“小说”,一部差不多可以与雨果以书店对岸的巴黎圣母院为名的小说相比美的伟大作品……
“莎士比亚书店”而今的价值不仅仅是店内积聚了近一个世纪的各种英语世界伟大作品和二十世纪几乎所有光顾法国巴黎的英美文豪和文化名人留下的包括手稿、书信、明信片等在内的种种痕迹,而且它的价值也是物质和遗产意义上的。试想一下,在寸土如金的巴黎,有整整一栋小楼,透过它的窗户正面能看到的是巴黎圣母院和 雨果笔下的艾丝美拉达曾经狂舞的广场,这(哪怕只是房地产)价值会是何等的令人想入非非啊!
的确,从惠特曼老先生鬓角发白之后,便有不少人开始对“莎士比亚书店”起了非份之想,各种脚本纷纷出笼,企图说服惠特曼老人撒手,让岀书店占居的这一风水宝地;在这觊觎“莎十比亚书店”的财大气粗的人群中,不乏巴黎的房产开发商、全球著名酒店集团、时尚名牌大鳄,甚至还有好莱坞制片厂和廸斯尼影视公司,可谓众目睽睽,虎视眈眈……,有一位旋转烤肉(Kebab)店集团的老板有一天甚至找上门,不加掩饰地直接问惠特曼老人:“你要多少钱?”
惠特曼以他对各种资本操作一如既往的蔑视,斩钉截铁地回怼:不要!
乔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
图片来源/Crédit Photo : Paris Secret
有一位名叫布吕斯·昂迪(Bruce Handy)的著名记者、作家几年前在法国版《名利场》(Vanity fair)杂志上写过一篇题为“莎士比亚书店:‘垮掉一代’的避难所(Shakespeare and Company, refuge de la « Beat Generation »)”的文章,对惠特曼作过一个深刻而不无道理的分析判断;他说,惠特曼身上兼备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两种几乎矛盾或对立的倾向,对于莎士比亚书店,与其说惠特曼把它看作一家商铺,还不如说是把它当成一个社会学实验室来经营的……
这一分析充分解释说明了巴黎“莎士比亚书店”与众不同的特质。
惠特曼曾把自己喜欢的一些格言写在了书店各处的门上、墙上或楼梯上,其中有两条特别能反映惠特曼—和他毕生苦心经营的书店—的心灵和精神状态的,一条很不显眼地刻在一个装满各种货币零钱的小水池(fontaine)上,它提醒人们要“Live for humanity/为人性而活”;另一条则赫然写在一道门的上方,显然具有阐释《圣经》寓言的味道:“Be not inhospitable to strangers lest they be angels in disguise/别对外来人不好客,他们可能是化了装的天使/Ne sois pas inhospitalier avec les étrangers, ils peuvent être des anges déguisés”……
这在种族歧视和排外氛围在全球尘嚣日上的今天读来,更是意味深长,并让人对惠特曼和他的莎士比亚书店更加肃然起敬……
图片来源/Crédit Photo : Internet/网络
尾声:今年夏天以来,一家“离经叛道”、既“三不像”(不像传统书店、画廊、茶馆)、但又(书店、画廊、茶室)“三位一体”的实体门店—巴黎“Espace F360空间”悄然出现在巴黎左岸拉丁区离“莎士比亚书店”只有“589步”的地方……
“巴黎Espace F360空间”以新历史环境下的“莎士比亚书店式”的实体机构自许,而且它同样追求独立与自由、并坚信数字与IA时代人际直接交流的必要性;毫无疑问,“莎士比亚书店”是它的精神样板。
无论在地域上,还是精神上,“巴黎Espace F360空间”和“莎士比亚书店”都有某种事实上的 “近邻”关系。
在地缘上,无论是毕奇“莎士比亚书店”最初的地址8 rue Dupuytren和12, rue de l’Odéon,还是惠特曼1951年迄今一直未变的“新址”37 rue de la Bûcherie,与“巴黎Espace F360空间”的距离都不超过600步;
而在精神上,则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在IA和智能手机“解决一切”的年代,作为在无所节制的高科技控制下显得愈来愈渺小和脆弱的个体人类,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而“巴黎Espace F360空间”的使命,是为无论来自何处或出身于哪一阶层的追求自由和独立思考的人们提供一个现代、雅致、温馨与独特的实体交流空间,一如莎士比亚书店当年散架在书架之间的十三张接待过客的床……
显然,“莎士比亚书店”精神正激励着我们。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眼下的路途如何艰难,也无论这动荡不定令人揪心的世界最终会赋予“巴黎Espace F360空间”何种命运与结局,我们会挣扎着走得尽可能的远……
图片来源/Crédit Photo : F360
资料来源/Sources :
Bruce Handy, «Shakespeare and Company, refuge de la « Beat Generation »
https://www.vanityfair.fr/culture/voir-lire/articles/shakespeare-and-company-la-librairie-parisienne-refuge-de-la-beat-generation/24029
相关内容:
“巴黎Espace F360空间”的最后梦想与挑战
“万圣节”的胡想:假如当年萨特没有拒领诺贝尔奖……
巴黎“新玩法”|跟Océane在巴黎市中心辨识与采摘有营养价值的野生植物
茶座深聊(5) (预告)|著名学者陈宣良漫谈萨特《存在与虚无》
茶座深聊之三(预告) |申赋渔趣谈法国文学与艺术
茶座深聊之二 |聊聊我们的四足朋友的生命临终
以下为本公众号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