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城以后……——在车间(上)/ 作者:余杰

旅行   2024-09-03 00:01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回城以后……
——在车间

(上)


余  杰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的开场白


到了60,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到点了,该退休了。四十多年的工作就在一瞬间画上了句号。从自己的工作经历来说,前十年是在云南的农场里接受“再教育”。回城以后一直在国有企业工作,算算也有32年了。期间,换了四家单位,十几个工作岗位。不算丰富,也可以说是走过来不易。

到点以后,回忆往事的时候,常常会感叹以往的岁月里这件事做得不好,那件事留下了遗憾。有时还会遐想,如果再次重来,我一定会这样去做。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可吃的。人生就是这样!

制造型的企业、经营型的企业、开发型的企业,三种类型的企业都工作过了。虽然都是企业,但是核心内容是不一样的。从云南的农场回到上海进入企业工作时,至今还记得自己当时有一个奇特的想法。怎么上班要规定时间的?而且是那么严格。以前在农场的时候,“自由散漫”惯了,一开始到企业工作还真的有些不习惯。好在经过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老老实实干活的基本觉悟还是存在的。加上好不容易回城的珍惜感,使自己很快从农场工人转变为城市工厂一员。当自己庆幸成为工人阶级一员的时候,猛然间想起了伟大领袖曾经的名言: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唉,就是这个伟大指示下达以后,在工宣队的强令组织下,我们开始了上山下乡。转了一个圈,我也成为领导阶级的一员了,真的是庆幸啊庆幸! 

回城以后,在企业工作经历了80年代兴起的改革开放,亲身经历和体会了国有企业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到了90年以后亲眼目睹了一大批国有企业在市场残酷的竞争面前的倒闭,大规模的国企改革使多少工人走上了重新创业的艰难之路,也为一大批下岗失业的朋友们惋惜过。进入新的世纪以后,重组的企业、激烈的市场、金融的风暴、不断的洗牌……终于,我可以不必为此担心、担忧了。再也不要去时时念叨着: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的警示语了。至于国有企业将来如何,不是我们平民百姓所能够左右的。还是好好过好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吧。

(八十年代初在鲁迅墓前留影)

在继续发挥余热的时候,经常与一些年轻人聊起往事。或许是老了,叫做: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反正博客是属于自己的天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不违法吧。就此,说说回城以后在企业工作的一些有趣事、开心事、烦恼事等等。

今年5月中旬,我在阅读了王昌义老师(博客名:游牧者)写的《等你花开》一文后留言。王老师给了我一段很精彩的回复——

“据说,从生物、物理学角度看:人心就像是一个容器,装的快乐多了,烦恼就少了;装的君子多了,小人就少了;装的简单多了,纠结就少了;装的满足多了,痛苦就少了;装的理解多了,矛盾就少了;装的宽容多了,仇恨就少了。凡事不必苛求,来了就来了;凡事不必计较,过了就过了;遇事不要皱眉,笑了就笑了;结果不要强求,做了就做了。”

我们需要多一些快乐、要做君子、简简单单地生活,多感觉一些满足,一些理解和宽容,凡事不必苛求,不必计较,不要皱眉,不要强求!但是真正做到是何等的不易啊。

感谢王老师!

以“回城以后”为题,一个原因是不想忘记十年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这是我人生起步的青春时刻,都献给了“广阔天地”。另外一个原因是在这个大标题下,可以做许多文章吧。所以打算在这个题目下写“在车间”、“在厂部”、“当厂长”、“在公司”、“在港城”等系列的回忆文章。也可以作为“我的后知青时代生活”的续篇吧。反正是自己的博客,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记起哪些事情就赶紧记录下来。

好了,开始吧。先写写《在车间》。



01
不改变,没有出路了

1992年的时候,我在上海第三机床厂工作。领导上决定我去一车间当支部书记。那时,我在厂党委办公室当主任,刚当选为厂党委委员。我知道领导上的用意,因为这个车间对于全厂来说很重要。一个厂固定资产一千万,这个经过世界银行贷款改造的车间就占了九百万。一个厂的家当差不多都在这个车间里。而且这还是一个全封闭的空调车间。所以那时全厂的人都习惯叫这个车间为“空调车间”。里面的设备基本上都是进口的高精度机床。到这个车间工作,责任重大啊!

从云南农场回到上海,顶替父亲进了这家有1500人的机床厂工作。我在车间里从学习钳工开始,认认真真地干了三年多一些时间,被调到宣传科、党委办公室工作。虽然在厂里,但是离开生产一线已经有八年了,到车间的时间很少了。这次再去车间工作,应该说是一次重新学习的机会。

来到车间,给我的“下马威”是劳动纪律问题。车间主任告诉我:车间里30岁以下的青年占了一半。这些年青人很调皮,干完活就不见人影了。不是跑到厂区对面的游戏机房里玩起游戏,就是三五成群地去看电影、喝老酒了。而上了年纪的工人,手里都有这么几下子,靠着技术吃饭。不是怨声载道就是消极磨洋工。说来说去就是奖金少、工资少。车间里已经有不少有技术的青工“跳槽”到中外合资企业去了。人心散的很。

大家希望我这个新来的支部书记能够带来灵丹妙药,能够使车间“起死回生”!

我有什么办法呢?我又不是什么“救世主”。但是,这样下去,我们的国企不完蛋才怪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我感到这些问题的出现不能怪工人们。为什么工人们干完活就跑了,去打游戏机,去看电影,去干家务?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给他们活干,没有使他们看到努力干了能够得到更多的报酬!长期以来,我们一味地搞什么理想教育、思想教育,为什么人们感到厌恶呢?就是“不贴肉”、不结合实际。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机制下,不会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为什么农村在十几年前一搞承包就焕然一新呢?原因就是打破了“大锅饭”。我深知,在国企里要打破这些陈规是何等之难啊!你一个车间的领导,能够给工人加工资吗?不行,这是劳动工资科的事情。你能够给干活出色的人多一些奖金吗?不行,钱从何处来?到了年底,你明明知道谁好谁差,但是奖金的发放只能按照一年请了多少病事假来衡量,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可以说明多发少发的依旧。因为大家都在吃“大锅饭”,没有一个严密的、科学的考核机制。一个1500人的厂,真正在一线干活的仅仅是三分之一的人。这样下去真的很危险啊。

面对现状,我不由地倒吸了一口冷气。

只有在现实面前,我才开始反思自己原先在厂部工作时的问题。喊的口号多,脚踏实地少;表面文章多,立足实际少;唱赞歌报喜多,讲问题报忧少。

想起了来车间前厂长和书记的一番叮嘱:不要怕,大胆去干。不要居于现状,而是要大胆突破。我们都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了。

是啊,每个月底厂长都会亲临车间督阵,抓紧当月机床的装配任务完成。一个月底,厂长立马要投入筹集工资的事情,必须保证在当月15日把工资发出。周而复始地循环,真的够累的。这个厂长的活儿,简直不是人干的。你发不出工资,全厂的人都会把斥责声投给你(我是以后当了两年厂长深有体会的)。

反正到了再不改就完蛋的地步,只好破釜沉舟了。那时,上海的纺织行业基本都“破产”了,下一步呢?我们机床行业会不会?就看我们自己了。



02
你妈38岁生你,也享受照顾待遇
来车间几天,我发现青工小童在上班的时间常常不见踪影。这个小童平时沉默寡言,不太合群。从青工中了解,大家都不太知道小童为何经常不在车间。管理劳动纪律的师傅向我反映了多次,要求严肃处理。

我没有表态。心里总是有个疙瘩,肯定有原因的,只是我们不知而已。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注意到小童没有朝食堂方向走去。他等在一旁,见大家都离开了车间以后突然一个转身朝厂外跑去。

又跑了!

我立即悄悄地跟了上去。小童急匆匆地回到了家里。他前脚进去,我紧跟着也进去了。小童看见我的到来先是惊讶,随后马上向我解释道:我回家吃吃饭就回厂里去。

小童的家里很凌乱。厨房的水斗里还留着早晨没有清洗的饭碗,桌子上还放着一些吃剩的菜,墙上挂着没有洗涤的衣服……。这时,从里屋传来了声音:“谁呀?”

“妈妈,是我。我们车间的支部书记来了。”小童说:“我去做饭,你们别急啊。”

我走进里屋,眼前的情景使我目瞪口呆:小童的妈妈蜷缩在一把破旧的躺椅上晒着太阳。床上躺着一位老人,不用说肯定是小童的爸爸。

小童的妈妈看见我进来后,想站起来。我连忙上前请她继续坐着。然后,我耐心地听她讲起家里的事情……。

再次回到车间,我立即把车间其他几位领导召集起来,作了一个简短的决定。

在随后的车间大会上,我宣布:今后,小童上班不需要考勤!他只要完成生产任务,来去自由。为什么小童可以“特殊”?因为他的爸爸今年65了,瘫痪在床上。他的妈妈有严重的高血压,连行走都很困难。两位老人都是当年从上海支援国家“三线”建设的工人。如今,他们老了,回来了。

小童是妈妈在38岁的时候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个宝贝儿子的,不易啊!

现在,小童除了要上班干活,还要照顾两位老人的吃喝拉撒,不易啊。

我建议车间团支部议一下,怎样来帮助小童。

我知道个别的同志会嘀咕,这样照顾小童,厂里的劳动纪律严肃性没有了。不错,劳动纪律是一定要执行的。但是,今后谁要是也是妈妈在38岁生你的,你也享受同等待遇!

我看见坐在职工中间的小童眼里含着泪花。

说完了,我长吁了一口气。会后,车间副主任与我聊起这件事情,我只说了一句话:一项特殊的照顾政策,就是要没有可比性。

对不对呢?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实事求是,特事特办。



03
车间里90%的职工都到了

全厂一起努力,好不容易生产出了新产品——加工中心。这在90年代的时候,机床行业里为数不多的。参加哈尔滨机床展览会的日期定了。销售科已经派出了精兵强将去布置展台了。运送这台大型机床的长途大卡车明天要来厂里装运了。操作这台加工中心的许师傅在三天以后要乘飞机出发了。

在这个节骨眼上,许师傅的母亲突然去世了。

怎么办?他不去不行啊!可是,毕竟是母亲去世啊!厂长特意把我和车间主任找去,让我们尽量想想办法,无论如何要保证参展。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

其一:老人的尸体怎样运到浦西的殡仪馆?许师傅的老房子拆迁了。这是他和母亲都暂时借助在浦东地区。90年代的时候,只有一座南浦大桥和一条打浦路隧道连接两岸。根据殡葬行业的规定,尸体是不可以从浦东运送到浦西的。怎么办?

其二,老人是在临时借助的家里去世的。那时正是8月高温季节,尸体经不起高温的烘烤,要立即采取措施。怎么办?

其三,还有三天的时间,许师傅要出发去哈尔滨。还能不能去?如果不能去怎么办,再派谁去?

其四,我们能够帮着许师傅做些什么?

我立即找到海生师傅。他的亲戚在龙华殡仪馆工作,请他想想办法。海生师傅是车间的工艺员,为人热情。当我把眼下的困难一说,他二话不说立即联系了亲戚。

很快,海生和车间里的一些师傅骑着黄鱼车,想办法到菜场里搞了一车冰块,从浦西骑到浦东,先把遗体保存好。殡仪馆得知此事后破例将许师傅母亲的遗体接到浦西的龙华殡仪馆。车间里的朋友们都纷纷出力相助,有的帮着写挽联、做花圈,有的帮着去购买老人的寿衣,有的陪着许师傅去通知亲朋好友。

当天晚上,许师傅对我说,放心,我一办完母亲的丧事就去哈尔滨。

许师傅母亲的追悼会是在休息天举行。我要求车间里所有的党员、班组长们必须去参加追悼会(除了有特殊事的),一律按上班考勤,属于加班。

没想到大家都说,你不叫我们去,我们也会去。许师傅为了厂里的事情,能够这样做,我们更加要关心他!

到了那天开追悼会的时候,我看见车间里90%的职工都到了。

现在想想,我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毕竟人家是母亲去世啊。



04
你们好好干活,学习体会我来写
新来的党委书记原先是机床公司党委办的主任,是我当厂党办主任的上级。现在,他来厂里当书记,我到车间当书记,还是上下级。新来的书记很重视企业后备人才的培养,一来就组织了一次后备干部的培训班。我所在的车间选送了三位。车间的调度员、一位工段长、团支部书记。年青,有干劲,都是车间里的生产骨干。老实说,他们离开车间去学习的几天,生产上立马显得有点凌乱。

开始,三个人都不愿意去参加学习。我问他们原因是什么?结果令我啼笑皆非。原来他们看见学习班结束以后要撰写学习体会,至少要2000到3000字。用车间调度员的话说,从学校出来到厂里干活,十多年了,从来没有写过什么文章。这不是要我的好看啊!。

我听了他们的解释以后,哈哈大笑起来:你们尽管去,写体会的事情,我去对党委书记说。

他们都知道我与新来的书记曾经是关系不错的上下级,就寄希望于我能够帮着网开一面。

其实,我根本没有向书记打招呼。

等到他们三人学习结束后,我才想起这件事情。团支部书记一身油污跑来对我说,组织科来电话了,后天要交学习体会。

我告诉他,你们几个好好去干活,我知道了。

他将信将疑地看着我又去干活了。

第二天上班,我对车间其他几位领导说,今天我啥事也不管,一门心思抓“革命”了。他们几个莫名其妙地看着我。

于是我把办公室的门关起,把电话线拔掉,为三位朋友每人写了一篇学习的体会。在写的过程中,我结合了他们自己的工作,越写越顺畅。因为太了解他们了,所以就会一气呵成。

等到下班的时候,我把他们三人召集起来,把每人约三千字的体会文章交给他们说,都回去加加班,抄一遍,自己修改修改,看看对不对。记住,千万不要说出去是我写的。

几天以后,三人高兴地对我说,在总结会上,党委书记表扬了我们写的好。最主要是联系了工作实际。

一个星期以后,我去参加党委会。书记悄悄地对我说:你想蒙我呀,就知道是你代笔的。

随后,他感慨道:工厂与机关不一样啊。他们能够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我们需要好好帮助他们总结总结。临了,他不忘说了一句,下次不可以代笔啦!

有时我想起这件事,总是在问自己,对于在生产一线工作的人,是不是一定要通过写这类文章来检验考核呢?他们的成绩或者说能力应该如何检验,还是要看实际的工作业绩吧。来点实在的东西真好。



05
打呀,我来当裁判
在一线工作的工人们直来直去的多,豪爽,讲义气,够哥们。在厂宣传科和党委办公室工作了将近8年以后,来到车间一线工作,一开始确实很不适应。工人们绝对不像厂部机关里的人们表面上彬彬有礼,暗地里则有着自己的小九九。如何看领导的眼色行事啊,自己啥时可以再上升一级啊,遇到棘手的事情如何推脱啊,等等。车间里的工人师傅们更多的是关心生产任务如何完成,这个月奖金能不能多发一些呀,剩下的就是家长里短的一些事情。很实在,很少有虚假。与这些长年累月工作在生产一线的人们打交道,直来直去是最好的办法。你要是羞羞答答的,转弯抹角的,很快就会被他们鄙视。

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做事,几位老师傅急匆匆地跑来说,制造加工中心的两位大师傅打起来了。我一听就急了,这还了得。加工中心是厂部下达的重点任务,限时限刻要完成。这两位师傅都是车间里的骨干,技术好,水平高。把他俩派上去是我们车间领导商议了很久的。只有他们上,任务才可以确保。如今到了节骨眼上,居然打起来了。

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到生产的现场。

一位额头上渗出几丝血痕,正虎视眈眈地手握一把钳工用的锉刀望着对方。要不是身旁的几位师傅拉住,他还想再砸上去。

另一位的鼻子里流着一行血,正捂着鼻子坐在一边的工作台上。几位女同事帮助用纱布给他擦着鼻血。

围在四周的工人们见我来了,散开一个通道。我一下子就站在他俩的中间。

现场一下子安静了。大家都在看我如何处置。

其实,从内心来说,这两位师傅我都很喜欢。不管谁对谁错,都是车间的骨干师傅。干嘛要打呀。

“继续!”我对两位师傅说:“我做裁判,看看谁厉害!”

见我这样说,两个人都低下了头。

“打呀!”我大吼一声说:“吃饱啦,力气没有地方用啊。都是当爹的人了,还在打架,好意思啊!走,都到我办公室去,其他人都散了,干活去。”

事后,我得知两个人在干活的时候,一位开玩笑开得有些过头了,造成了一些误会。直来直去的性格,火爆的脾气,引发了一场打斗。就是这样简单。

我和车间主任分别与两位谈了话。当然,我们都是从车间的生产大局出发,希望他们不要为了一些小事造成这样大的动静。你看,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吧。我们正在谈话,场部保卫科的人跑到车间来了。真不知道是谁多事的,报告了保卫科。

“没事了,两个人之间开玩笑产生了误解。”我对保卫科的来人说:“回去告诉你们科长,车间里解决了。”

可能是保卫科来人了,两位师傅见事情闹大了。在我们的劝解下,双方和解了。

趁热打铁,下班后,我和车间主任请两位到厂门口的餐饮店里小吃一下。一杯酒下肚,这两个师傅张红着脸,抢着要对对方赔个不是。唉,早知如此,白天你们干嘛呢!

这就是我们朴实的工人师傅。



06
一定要扣到让他知道痛为止
这位金师傅是车间里操作磨床的老师傅了。说老,其实不老。才四十来岁的人,因为大脑门都光光的了,看上去多了几岁。加上这台精密磨床一直是他一个人操作的,在他的师傅退休后,他俨然成为独一无二的“大师傅”了。动不动就要来点小脾气,发个嗲,好像这个车间里少不了他一样。说老实话,在技术上,金师傅确实有一套,一些疑难杂症到了他的手里,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就是这样一个人。

那天,金师傅所在的工段长来找我,拿出金师傅十几张工票(工厂里工人干活的记录,上面有干什么活的内容,工作的时间,干完以后检验人员的确认)告诉我,他涂改了工票,在时间上多加了几个小时。如果没有这加上去的时间,这个月他没有完成任务。

没有完成任务,就意味着奖金要被扣除。

我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你看。”工段长指着一张被涂改过的工票说:“我拿到以后要在登记的台账上进行确认。完成的打钩,没有完成的还要去催促。我一对照就看出这张改过了。”

“你找他谈了吗?”

“谈了,他死皮赖脸的。开始不承认,后来又请我帮帮忙,不要汇报。书记,你看这件事如何处理?”

正在这时,金师傅来了。一进门就大声嚷嚷开了,还扬言不干了。口气还不小:“不就是奖金少一点吗,有啥了不起的!”

这时,我感到必须支持工段长的工作。我对着金师傅说:“浪头(上海话:口气)不要太大。你老婆还等着你的奖金给孩子买衣服呢。弄虚作假是很坏的品质,一定要从严处理。你不干可以,立即把机床交出来,你可以辞职回家!”

见我的态度强硬,金师傅一下子下不了台了。他把机床的钥匙朝桌上一丢,头也不回走了。

我对工段长说,按照规定,扣罚奖金。同时,对于弄虚作假的事情,按照厂纪厂规罚款。

“书记,这加起来要900多元啦。”工段长说:“算了吧,这活还是要他干的呀!”

我告诉他,你软了,将来这种歪风会得寸进尺的。一定要扣到他痛为止。我会处理的。

很快,我就到金师傅的师傅家里家访,请他出山。

很快,处罚的通知出来了,张榜公布在车间里。

很快,金师傅的老婆来求情了。

才一个星期,金师傅来上班认罚了。被他的师傅狠狠地教育了一通。

等到了年底,我看金师傅一直表现很好,认真干活了,再也不惹是生非了,就与车间其他几位领导交换了意见,找了他谈了一次话,把扣罚的900多元钱作为一次性奖励,变相还给了他。

唉,这样的事情做多了也不好。在我调离车间的时候,工人们送给我的一首歌是《心太软》。

没有办法啊,扣他的钱,又不是我的。一个普通的工人,知错了,还要他怎样呢。900元钱在90年代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啊。


【待续】


鸣谢:余杰先生赐稿分享!


作者
简介


余杰,男,生于1952年12月25日。现居上海。

1970年4月从上海向东中学(原南洋女子中学)69届初中毕业,到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上山下乡。1979年2月返回上海,进入上海第三机床厂当工人,后在宣传科工作,1986年入党。先后担任企业党委委员、党办主任、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长等职。2002年参加上海临港新城(现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担任港城集团行政总监、党办主任。2012年底退休后在浦东新区国资系统发挥余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至疫情爆发为止。自2007年起在网络上刊发有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文章约450万字。


《城市记忆》系列热文


弄堂

有轨电车

小书摊

石库门里客堂间

跳马

荒人滩与曲阜路

垃圾桥

大饼油条

灶头间

过街楼

剃头

照相


【小说】5号里的故事


第一章:上山下乡那年

1、阿贵又要倒霉了

2、蠢蠢欲动的孩子们

3、夭折的“革命”

4、荒人滩的闹剧

5、无事可干的我们

6、吴太太被斗了

7、刘家伯伯的手艺

8、烧书的前夜

9、荒人滩里烧书

10、冷飕飕的冬天

11、坚决不去

12、刘家伯伯死了

13、救命之恩

14、我在,谁敢欺负5号里的人!

15、吴太太唱起了黛玉葬花

16、萱萱要上山下乡了

17、宝哥哥的失态

18、宝哥哥参军去了

19、吴太太疯了

20、挨斗的夏家叔叔

21、伤心的夏家叔叔

22、大宝宝的心思

23、一针见血的二房东爷爷

24、大宝宝和萱萱都去江西插队

25、骚心不死

26、老裁缝

27、捉奸

28、周老师家的一个谜

29、周老师一番话

30、李长根懵了

31、小黑皮的困惑

32、小黑皮失踪了

33、范家奶奶的烦恼

34、我决定去云南

35、上山下乡前夕

36、暗淡的春节

37、从此不是上海人了

38、5号里的孩子们都走了

39、第一个回来的是宝哥哥


第二章:大返城那年

40、千里之外的相遇

41、小狗子立功了

42、小狗子死了

43、他们有了孩子

44、爱情与回家的矛盾

45、盼望调令早点到来

46、刘小妹的调令到了

47、离别的那一天

48、萱萱的噩梦

49、萱萱的心在流泪,流血

50、妈妈,我在天堂里等你

51、5号里的人都哭了

52、吴局长决定再次去江西

53、推心置腹的交谈

54、大宝宝被救了出来

55、好事多磨

56、夏军顶替回来了

57、小裁缝落户5号里

58、大家都在关心小黑皮的下落

59、喜事一件件来到5号里

60、我们要回家

61、较劲

62、奋力的抗争

63、阿勤死了

64、伤心的阿福

65、阿福要报仇

66、愤怒的脚步

67、火星点燃了

68、为阿勤守灵

69、别了,阿勤

70、悲伤的5号里

71、张老师出来了

72、北上的一幕

73、福林的《勒令》

74、慧娟有孩子了

75、我接到了顶替的调令

76、离开云南的那一刻

77、再见了,云南!

78、终于回家了

79、熟悉又陌生的5号里


第三章:动拆迁那年

80、小版纳,你在哪里?

81、借房

82、姑娘找上门来了

83、夏家叔叔的梦

84、夏家遭殃了

85、支内的小狗子父亲

86、小狗子的父亲死了

87、邻里亲情

88、有情有义的邻居们

89、南下深圳

90、灰头土脸的大宝宝

91、从头再来

92、大宝宝的努力和小裁缝的刻苦

93、争气的小裁缝

94、小裁缝当厂长了

95、起死回生

96、被押回来的长根

97、我们去见李长根

98、悔恨交加的李长根

99、不速之客

100、小黑皮留下的话

101、可怜的小黑皮

102、一个家的悲剧

103、宝哥哥的烦恼

104、宝哥哥的不顺

105、宝哥哥离婚了

106、千里寻子

107、小裁缝的苦恼

108、5号里的新住户

109、阿慧的苦楚

110、不争气的女儿

111、精明的大宝宝

112、5号里的钉子户

113、刘小妹的儿子考上了复旦

114、张教授话石库门

115、夏军有了着落

116、这里留下的是记忆

117、再见,5号里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