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见到如此强大的专家阵容,之前只在数学期刊上看到文章作者署名,现在专家们鲜活的站在我的面前,我被震撼、也被迷住了。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热血沸腾。
本次活动通过几节课例及专家的分析和点评,展示了生本理念下的高效课堂,不但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更是教师关注学生,给学生以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的课堂。构建自主,合作的生生关系,师生间建立一种对话合作,共同分享,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基于这种意义的探寻与构筑,课堂的价值得以体现。吴正宪老师的《速度认识》一节课中吴老师颠覆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而是用了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力气来引导学生理解速度这个概念。吴老师的用意很明确,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对于模型的建立并不着急,因为核心概念这个地基打牢固了,模型的建立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吴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比一比,谁走得快?”这样一个“不完整”的问题情境,引出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就是为了拉长和放慢理解速度的过程,在丰富的情境中感悟数量关系,在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中,把重点仍然放在关系的感悟上。课上,吴老师不断变换情境、变换条件,从而引发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当路程一样时,时间就是参考依据;当时间一样时,路程就是参考依据;但当时间、路程都不一样时,该怎样判断快与慢呢?学生在一个个问题中深入思考分析,运用画图将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将抽象的思维外显化。 速度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怎样体会速度用不同单位表示,并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内涵?吴老师提供了宇宙飞船和张华的速度都是8千米这个学习素材,又引出“两个8千米一样吗?”的新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发现飞船的飞行速度是每秒8千米,张华的骑车速度是每小时8千米,这两个8千米的时间单位不同,表达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感知、比较、理解、拓展、概括的过程,他们对速度的认识更加清晰,建立起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此时,学生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就更有利于他们向模型建构迁移。像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概念,就是为后续教学中建构模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第一学段: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追问为什么用加法或者减法,不要着急总结“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第二学段:是指3、4年级不要着急建立模型,经历“十月怀胎”后的水到渠成。 第三学段:模型的复合应用(一模到底)。在今后的教学中,课堂上学生有学习者的速度,专家们的教学是课程先行者的速度,参加培训的我有专业成长的速度。读懂速度,需要时间和路程。教学之路本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征程,我将以坚定的步伐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