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电子束焊接工艺的控制及应用

文摘   科技   2023-08-10 21:24   上海  

前言

电子束焊接作为一种先进的高能束焊接工艺,在航空零部件制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航空零件所使用的电子束焊工艺,介绍其工艺流程和控制要求,并给出一些应用实例。

材料

对于电子束焊接而言,主要材料就是母材,也就是待焊零件。电子束焊接的母材必须是同一个合金体系的,可以是同种或者异种金属。异种金属焊接时,要注意焊缝结构的设计要合理。当使用电子束焊接不同合金体系的时候,需要对焊缝组织、性能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有时候会遇到氩弧焊比较困难的材料,也可以考虑换成电子束焊接。

关于填充材料,航空电子束焊工艺几乎不使用焊丝等类似氩弧焊使用的填充材料,但是不等于无需填充材料。主要方式是通过熔化母材本身的厚度,实现填充,保证焊缝厚度,与氩弧焊的自熔焊工艺相同。另一种方式是特制的塞片,应用于难焊材料或者焊缝因脆性组织导致性能恶化的情况,类似熔焊需要过渡层的原理,通过塞片调节焊缝的成分,优化焊缝组织,避免形成有害相,提高可焊性和接头的机械性能。

航空电子束焊接会使用到引弧板、收弧板。当使用时,必须使用跟母材相同的材质,甚至是清洁方式,其尺寸尤其是厚度必须合适。引弧板、收弧板或者机加子零件的时候就直接加工出来,或者单独加工后焊接到子件上。此时,在装配到零件之前,引弧板、收弧板的边缘要与零件贴合好。

工装

工装最基本的要求是装配零件的时候,能够让各个子件保持在固定的位置,实现所需要的组件结构、装配精度、间隙误差等等。这也是工装最基本的功能,实际上工装的作用比这个要大得多。

首先就是这个电子束挡板。这个挡板材料是用来吸收穿透材料到焊缝背面的电子束的,并且阻止焊接飞溅。通常,挡板的材质要求是与母材相同的合金成分,不管母材有多高级、有多贵。当然,异种金属焊缝肯定是选择便宜的、易获得的那个。如果得到客户批准,也可以使用其它材料。

工装的另一个作用是控制变形。这个跟焊缝的结构、数量、位置,工装的设计、材料选择、固定方式,零件允许的变形量、收缩量、可能的变形模式等等因素的关联性极大。这也是对焊接工程师、工装设计师的绝对考验。

去磁

特别是对于电子束焊接工艺而言,真空室里的所有材料,包括工装等都必须无磁,或者去磁到磁通量满足相关要求。这个道理就是物理课程里学的电磁学知识,如果磁性过大,会导致电子束偏转,无法焊接。

如果所有材料实在无法满足该要求,那么至少要保证垂直焊缝一定的距离范围内满足以上要求。

焊缝加工

焊前接头区域、结合面要按照制造图纸(或者过程图纸)进行加工和准备,满足图纸的要求。看起来简单,实则不然;这里的注意事项也是多得很。最严重的问题,当属加工完成之后发现装配不上,结合面因为空间干涉无法闭合,导致废品,浪费极大!因此,零件工艺开发阶段务必引起重视,可以用软件将零件的装配过程演练一遍。

这里重点说一下装配间隙,也即结合面的间隙问题。规律是板越薄,间隙要求越小;板越厚,间隙要求就可以稍微放开,一般控制在0.1mm以内。相关规范中都有明确的要求。

焊前清理

焊前零件、工装等必须清洗干净,确保无油无水无污染,即“三无”。清理的方法必须要跟合金匹配,注意有些化学品不能用于钛合金的清理。

清理完成后,应该尽快完成焊接。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生产节拍等规定一个时间,多长时间内必须完成焊接,比如48小时内;否则就要重新清洗。

另外,清洗完成后,零件在转运的过程中也要做到“三无”。搬运时,戴好手套,避免使用手掌直接触碰零件。转运及等待焊接期间,盖好、防护好,防止污染。

注意,以上所有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比如塞尺、卡尺、高斯计、扳手、压板、螺栓螺母、手套、盖板、塑料袋、木箱等,凡是与零件接触过的东西,都必须做到“三无”。

笔者常说,焊接适合有洁癖的人,可见一斑。

焊接工艺

在焊接产品之前,必须针对每个合金、熔深要求、接头型式开发合理的焊接工艺。最基本的就是深熔焊,除此以外,还有点焊、盖面焊(也称作,修饰焊)和其它目的的焊缝。

点焊不是必须的,但是点焊可以在工装限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固定零件。如果点焊被后续的深熔焊完全熔化掉,那么点焊就不需要进行工艺评定,但是点焊的参数需要规定清楚。点焊参数可以使用深熔焊参数,但是必须严格限制点焊所占整个待焊焊缝长度的比例。当使用引弧板、收弧板时,要求点焊必须在它们上面结束,目的是为了使收弧坑留在上面。点焊参数也可以在深熔焊的基础上降低能量,此时可以点焊待焊焊缝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整个长度。如果点焊是离散的情况,要求采用对称焊接的顺序进行。

盖面焊,是在深熔焊之后,用来改善焊缝表面形貌的,所以也被称作修饰焊。它跟点焊最大的区别是盖面焊必须进行工艺评定。盖面焊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修复深熔焊时产生的缺陷,比如凹陷、表面裂纹、表面孔隙等;还有一个作用是重熔深熔焊时在焊缝上半部分形成的粗大的树枝晶,因其对生生长,性能较差。

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特殊目的的焊缝,比如不锈钢焊前需要预热的时候,通过电子束扫描实现。再比如双束或者多束工艺,航空不常见。等等。

产品焊接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建立的并且被评定过的焊接工艺规程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航空零件价值较高,因此开发工艺时,需要对零件做必要的保护,同时别忘记了还要保护设备。例如,易挥发金属元素进入电子枪,导致电子束中断、焊接过程停止,严重时甚至导致电子枪故障,影响设备使用。

焊后返工

电子束焊接流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焊后返工。国内国外,甚至不同的欧美公司对此的规定也是天壤之别!必须区分清楚。

首先,焊后返工必须是图纸或者规范所允许的。有些规范是不允许返工的,任何焊缝质量问题都是要打呈报走返修流程。如果允许,同样是返工,有的规范只允许使用相同的工艺,即电子束焊工艺进行返工,有的规范却允许使用其它工艺,比如氩弧焊工艺进行返工。如果是电子束焊接返工,是只返工缺陷的部分,还是整个焊缝全部重新焊接,相关规定又是不一样的!务必小心。

焊后热处理

焊后热处理按照图纸和规范的要求执行。针对航空常用的镍基高温合金,通常是去应力热处理、固溶、时效。一般而言,去应力热处理只是推荐的,不是必须的。那什么时候去应力又是必须的呢?

这里笔者分享一种情况。当机加时,焊接残余应力释放,会导致尺寸精度问题,此时可以借助去应力热处理。这时候国内外的体系又是不一样的:国外的设计图纸,如果注释或者引用的规范中没有说允许去应力,那么默认就是不允许的;国内的设计图纸相对没有这么严格。但是,如果把焊后去应力当做必然,这是有待商榷的。进一步问,最多允许几次去应力呢?

如果某个航空组件不只有电子束焊接,还有氩弧焊、钎焊工艺,现在再加上不同的热处理工艺要求,又该如何编排这些热工艺的工序呢?

焊后机加工

笔者在工作中,曾经接受过的培训是制造图纸(或者过程图纸)焊缝区域留有加工余量,并且给出了最佳实践,焊缝正面、焊缝背面留多少余量,焊后车掉即可。这种方法最大的优势是弥补径向收缩。但是随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再热裂纹的问题,笔者不由得产生一个疑问:这种留有大余量,焊后再去除的工艺方法有没有技术上的缺点?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电子束焊接的通常都是厚板,板厚Z在焊接热模型中的热传导、应力分布是必须考察的。焊后机加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焊缝表面大部分的修饰焊层被后续机加掉了;另一方面,厚度减薄以后,原有的应力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重新建立

该说,焊后机加必不可少。笔者的看法是,图纸中的焊接符号包含了焊后机加工的信息。不管是正面、背面还是两者,是否允许机加,必须在图纸中注明,而允许多少去除量可以在规范中规定清楚。比如,对于全焊透工艺,加工余量不能超过焊缝厚度10%对于部分焊透的工艺,加工余量不能超过熔深5%数据仅供参考。

应用实例一:前向内喷嘴支撑

图片来源:Products » Paradigm Precision

从图片的颜色可以判断,这个组件的上、中、下三部分的材料是不一样的。最上面的的小环是前法兰,锻件材质;中间颜色暗一些的是导向器,铸件材质,熔模铸造而来,壁厚上带有空心结构;最下面的部分是后法兰,锻件。同样从颜色可以判断虽然前后法兰都是锻件,但是两者材质是不一样的。因为知识产权问题,具体材料就不写出来了。这个组件需要两道电子束焊,异种金属焊缝,控制好收缩量是一个挑战。

补充:1)中间导向器的结构实际上有不同设计。图示这种设计比较巧妙,只是对熔模铸造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2)这个零件实际上不只是电子束焊接,还有氩弧焊、钎焊工艺。可以想象一下,焊接变形、尺寸控制、这么多热加工工序,工艺难度还是非常高的!

应用实例二:燃烧室机匣

图片来源:
LEAP Engines
CFM International Jet Engines CFM International (cfmaeroengines.com)

图中红色箭头所指的就是电子束焊接的焊缝,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一个特点,就是焊缝区域的厚度比旁边的材料要厚很多。

该组件是由3个子件构成。最里边是一个小法兰,最外面一个大机匣,中间是气体出口导向器,图中蓝色的就是从压气机出来的一部分空气,进入燃烧室点火助燃。

该组件的制造难点是两道电子束焊缝,尺寸控制难度较大。材料选择上看,虽然都是镍基高温合金,但是具体材质国内外是不一样的,这在公开的文献中都能查到。该设计结构因为制造难度较高,后续已经进行了改版升级

后记

文中大部分内容都是笔者工作中的一些思考,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我们曾经问过几个已经退休的老爷子规范中某些要求的出处,已经失传了。建议读者可以在工作中寻求答案。想要超车,就必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航空制造人
这里是航空制造人的家园,这里有最为实用的航空制造工程技术,供业内外人士交流学习,为国内航空制造水平的进步贡献绵薄之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