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重庆市綦江中学启动新校址搬迁。11月14至16日,綦江中学将逐步从古南街道新山村48号,整体搬迁至通惠街道登瀛大道6号。11月17日起,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如今,新綦江中学已巍然屹立。今天,百年綦江中学再次焕发新光彩。清末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秋,綦江中学的前身“綦江中学堂”在中街考棚(今中山路小学)成立。从中街考棚到永新镇张家沟,从古南新山村到通惠登瀛大道,綦江中学已走过了110年的光辉历程。1939年,永新张家沟池家厅校门(资料图片)
1951年学校由欧家湾迁至现校址时,学校大校门设置于饭甑子至綦中大桥北桥头,这段斜坡公路的中段,今云翥楼一期的正中,校门大道径直幽深、直至鱼塘边。(资料图片)
重庆市綦江中学创建于1910 年,原为四川省重点中学,现为重庆市重点中学。学校位于綦江区古南街道新山村48号,古剑山麓,万兴山下,背靠川黔公路(210国道),面向川黔老铁路。 面拥綦江河,校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半岛。学校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楼堂恢宏,草碧树翠,鸟鸣花艳,四季飘香,是莘莘学子向往的地方。清末废科举,兴新学。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奏定中学堂章》规定:“中学堂定章各府必设一所,如能州县皆设一所最善。”綦人适逢其时,由赴日考察教育归来的屈荪坞(也有史料说是屈厚荃)、张华廷、田斗寅、伍浚祥等人发起,得到有识之士王浒平、赵维翰等人的响应,在县政府杨晴霄等人的支持下,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在中街考棚(今日古南街道中山路小学)成立,名为“綦江中学堂”。成立之时,特请张华廷手书一块“中学堂”匾额悬挂于“考棚”(校址)门上,这就是綦江中学的前身,屈荪坞为第一任校长(当时称“堂长”)。当时的学制及课程设置为,中学堂设正科一班,预科一班。高、初中不分段,学制为五年。开设修身、经学、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课程。1911年10月(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学堂”仅办一年即停办。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同年9月教育部成立,随即颁布《普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代教育进行改革,如将“学堂”改为“学校”,“堂长”改称“校长”。清末学校一律称“学堂”,如“中学堂”、“小学堂”,私立的称私塾,管理学校的称“堂长”或“督监”。1922年(民国十一年),教育部颁发《壬戌学制》,其中规定将“学堂”更名为“学校”。直到1924年(民国十三年)綦江始改“学堂”为“学校”。时逢国内时局动荡,兵匪为患,祸乱相寻,闾阎鼎沸,多数学校关闭,“中学堂”恢复之事,无人议者。1925年(民国十四年),綦江中学堂得到恢复,更名为“綦江中学校”,学制为初高中各三年,原修身课改为公民课,增设博物、理化等课程。因理化、英文老师缺乏,规定的课程未完全开足。1926年(民国十五年),时局动荡,军阀混战,綦江土匪频仍,学校难于恢复。1927年(民国十六年),四川防军二十一军军长刘湘委任孙一中为綦江教育局长,孙一中乃柬邀全县教育界人士集议,向刘湘呈请,得到川康督办秘书长刘鸿业帮助,以附加契税和屠宰税为基金,恢复綦江中学校。校址仍在中街考棚(今中山路小学),孙一中兼任校长,是年招生一个班,初基始定。1928年(民国十七年)春,孙一中奉调任川康督办公署政务视察员,荐黄晴初继任校长。黄校长垫支三百余元办学一年,以经费缺乏,招生困难,学校再一次停办。1929年(民国十八年),綦江县长吴国义恢复原有基金,呈请上峰批准,在綦江县立第一小学(今中山路小学)内,附设初中男生一个班,次年(公元1931年),再招收男生一个班。这阶段,由小学校长田斗寅兼办。据田斗寅在《日知杂录》里介绍,“民国十八年,县里‘推余长校’”,田斗寅是这一时期綦江中学校长。1932年(民国廿一年),孙一中又奉刘湘之令,再任校长。将县立第一小学初中班改建为“綦江县立初级中学校”。当年招生男生一个班,为綦中第三班。此时,全校共三个班,90人,教职工12人,改校名为“綦江县立初级中学校”。1933年(民国廿二年)春,县立第一女子小学附设初中班,因经费困难,教师缺乏停办。1936年(民国廿五年)春,省教育厅派许仁接任校长,呈请教育厅,增设女生部,男女生分部编班授课,招收男生中七班,女生中一班。从1910年起至1938年(民国廿七年)止,校址一直在中街考棚(今古南镇中山路小学),中一班到中六班的学生均在这个老校址毕业。1939年(民国廿八年),因避日机空袭,校址几度搬迁,先后迁徙永新张家沟、北渡南山坪,城里的城隍庙(原綦江县粮食局内)。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起,始在城西官山坡(即欧家湾,今实验中学)修建数幢木架瓦盖平房作为固定校址,并设女生部于连城庄。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吴克家接任校长,应各方之企,增设高中班。此时高中男女生共50余人,更校名为“綦江县立中学校”(因属完中),并制题校训“持身以谨,对人以诚;治学以恒,立事以勤”。全校学生除上正课外,初步开展了球类、越野、演讲、生产、壁报、歌咏等课外活动。高中校舍建成后,用余屋一间陈列书报,供师生阅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綦江中学校门(罗忠/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应学校校办厂的发展,将这一地段和“五四”大楼扩建为“长风机械总厂”(校办厂)。校门迁至綦中大桥北桥头沿河边一侧沿用至今。(资料图片)1949年11月27日,綦江解放,解放军接管了学校。此时,綦江县立中学校共15个班,在校生566人,高中3个班,学生121人,初中12个班,学生445人,教职工47人。綦江中学从1910年成立至1949年,其间虽几起几落,断断续续,几迁校址,数易校名,但学校的体系始终未变,共办初中男生班到第三十班,毕业24个班,约1000人;初中女生共办到第二十班,毕业14个班,近300人。1950年2月,原綦江县人民政府派姚大年任校长,接管綦江中学。姚大年是解放后的第一任校长。1950年3月,奉川东行署指示,改校名为“川东区綦江中学校”。在欧家湾(现实验中学)扩建运动场,整修校舍,校容校貌大为改观。1951年,由欧家湾(现实验中学)迁到古南街道新山村48号,上级拨款建成红砖楼 (内有五间教室、十间办公室、一间会议室)和青砖平房(内有四间教室、两间教员办公室)。1954年,上级再次拨款建成“五四”教学大楼(共有教室16间)和可容320人的女生宿舍。1959年,綦江县划归四川省重庆市管辖,更校名为“四川省重庆市綦江中学校”。1960年,国家又拨款建成六零教学楼(共有教室12间)和可容500多人的男生宿舍。1966年,全校占地面积达157亩,建筑面积近一万平方米。课桌、黑板全部换新,图书馆、实验室拥有价值三十多万元的设备,高初中理化生课全部皆开设实验。1988年,更校名为“四川省綦江中学”,为四川省重点中学。1997年,重庆直辖,学校随即更名为“重庆市綦江中学”,为直辖市首批重点中学。綦江中学面拥綦江河,校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半岛。(罗忠/摄)
綦江中学搬前迁前的大门。(周媛媛/摄)
2016年的数据显示,綦江中学占地 128039 平方米,校舍面积 66631 平方米,常年有初、高中教学班100余个,在校学生6000余人,教职员工430余人,其中,特级、高中级教师占专任教师的 60% 以上,还有一大批教师荣获过国家和省市级荣誉称号。学校有先进完备的设施设备。建有标准田径运动场、足球场、科技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学生多功能活动中心;装备了数字投影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拥有多媒体双向播控系统、电脑室、课件制作室等先进教学设施;理化生实验室已超过国家规定的一类标准。学校坚持“科研强校”。学校系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市级重点课题 10 余个,多项教科研课题获市级以上成果奖。原綦江中学校园一隅。(周媛媛/摄)
有多少学子在这里放飞理想 (周媛媛/摄)
这里留下了我们学习的身影(周媛媛/摄)
学校坚持“质量兴校”。教学质量连年攀升。继 2005 年高考上线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达到 1185 人之后,2014 年高考,綦江中学再创佳绩:重本上线 476 人,本科上线 1538 人,高考上线率 99.4 ℅。学建校以来,已经为国家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学校坚持“特色活校”。从2001年起开设体艺特长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德育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十佳园林式单位”、“成都军区国防生源基地”等荣誉称号。2020年,綦江中学新校址是:通惠街道登瀛大道6号。綦江中学新校址迁建工程于2017年动工,东部新城新址校区占地330亩,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办学规模为120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6000人。拥有教学楼、综合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楼、行政楼、天文馆、食堂等。新綦江中学的图书馆建筑总面积14205.34平方米,总高22.1米。2020年11月14至16日,綦江中学启动新校址搬迁。校址变了,綦江中学师生追求卓越的初心不变。征程万里,重任千钧。綦江中学已站在了新的历史出发点,綦江中学的明天会更美好。2020年11月14至16日,綦江中学将逐步从古南街道新山村48号,整体搬迁至通惠街道登瀛大道6号。11月17日起,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周媛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