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质奇观,很多綦江人都去看了,还拍照片发了朋友圈

文摘   2024-09-15 16:24   重庆  


“牯牛背”是大山中自然天成的一处山体,因为形如牛的脊背而得名。
“牯牛背”位于重庆市綦江区郭扶镇永胜村境内的高青场西南约5公里处,山体不仅形如牛脊背,还周身赤色,属于发育成熟的丹霞地貌。
据科学考证,“牯牛背”整个山体海拔约 1290 米,面积 1 平方公里以上,山体脊呈三角丫形线状分列,脊背总长达1000 余 米。其中,有三段约 300 米的山脊光秃圆润,远观如驼峰状上下起伏,近观山体顶部酷似牛脊背,加之不知是那个年代,有人在脊背上造凿出一排用于登山的小凹槽,这些凹槽远远看去就如牛的脊柱一样,更让这方形如牛背的山体栩栩如生。

   

  “牯牛背”山体有三条明显的脊线,屹立山间,棱角分明。山脊轮线高峰低谷,波状延绵,错落有致,最宽处约 4 米,窄处仅 2 米,脊背两侧光滑陡峭,由上往下 5至30 米的岩体上偶有灌木野草生长其中,大部分山体裸露,阳光下,背脊耀眼炫目,特别是雨后,裸露的山体周身通红,就像几头牯牛躇卧在大山中。


因为脊背光秃溜圆,垂直高度均在 40 米以上,没有护栏,胆小的人是不敢轻易登上牯牛背的,胆大的人登上牯牛背,也是胆战心惊,踟蹰而行。很多人都壮了胆子登上去,站在脊背上四下张望,心理防线又立即漰溃,只能知难而退。当地流传着“好个牯牛背,险过西华山”的说法,又有人说“牯牛背是綦江的华山。”



与“牯牛背”相峙的还有“大石牛”、“小石牛”两座孤峰,孤峰扁长,如两壁巨大的石墙,呈直线型延伸,山脊顶部宽约2至4米,山脊总长约700米,与崖底垂直距离30至70米左右。与“牯牛背”不同的是,这里植被茂密,荆棘丛生。“大石牛”的红色裸岩长度约100米,脊背光滑,难以攀附,只有靠西南一侧的绝崖边上,有几步人工凿造的石梯可免强攀至背顶,非常惊险。


站在“大石牛”上极目眺望,山岭延绵起伏,郁郁葱葱,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旷神怡。“大石牛”、“小石牛”海拔位置较高,地形开阔,地质形态多样,远观如群牛踌躇其间。


“大石牛”、“小石牛和“牯牛背”属一脉相承的山体,是藏在深山人未知的丹霞地貌奇观。丹霞地貌在《地质辞典》里的定义是,“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据介绍,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貌中的红尘是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


沿着丹霞地貌发育的年代推算,“牯牛背”的山体就该形成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或侏罗纪世纪(即:恐龙时代),也就是说,“牯牛背”山体形成于一亿四千多万年以前。这样的数据确实令人震憾,但是,这又是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綦江是一个丹霞地貌奇观较多的地区,10多年前,当科考人员首次在三角镇红岩坪发现大面积丹霞地貌时,就惊叹找到了“重庆的红色处女地,”三角镇红岩坪包括老瀛山方圆20多平方公里的山脉,丹霞地貌遍布其中,形成了众多的自然奇观,平畴突起,陡峭险峻,气势磅礴。目前綦江的丹霞地貌以红岩丹霞绝壁为著名。綦江目前拥有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


这些年来,“牯牛背”景区以其险峻独特的奇观而声名远播,许多外地游人慕名来摄影、探险,不知不觉中“牯牛背”竟成了原生态的旅游热地。 


【旅游小贴士】重庆主城綦江城区郭扶镇

 







文/绘图∣雪燃
◎编辑∣张雨荷
摄影图片来源朋友圈
2024年9月15日

人文綦江
介绍綦江人文地理,讲述綦江人文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