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夏天,原松藻煤矿业余文学刊物《光之海》诞生,《光之海》刋名由中国著名诗人臧克家题写。《光之海》的作者是一群生活工作在煤矿的文学爱好者。
30多年来,从最初的油印到后来的激光照排,刊物印刷越来越精美,作者人数越来越多,作品质量越来越好,还从松藻煤矿延伸到了整个松藻矿务局(松藻煤电公司),成了松藻矿工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失的精神食粮。
30多年后的今天,这群热爱文学,热爱《光之海》这本刊物的编者、作者,自发自筹资金,编辑出版了这部厚重的《光之海.集结号》。手捧这部装潢精美的书,认真阅读书中的文章,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2010年11月拍摄的松藻煤矿一隅。(熊伟/摄
2007年5月松藻煤矿社区文化节。(通讯员张敬/摄)
上世纪六十年代,按照国家“三线建设”的规划,綦江是全国煤炭工业重点建设12个矿区之一。1958年8月,松藻矿区生产建设指挥部在綦江县打通镇成立;1965年松藻矿区被列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项目;1966年,16000多名建设者云集矿区,开始了矿区大规模建设;1979年6月13日,成立松藻矿务局,直接隶属于中国煤炭部管理;至1990年,矿区已扩能到年设计能力405万吨,拥有6对矿井,是国家大型(二档)企业、重庆市10大企业之一。
1998年,在政府机构改革中,煤炭部撤销,松藻矿务局下放到重庆市管理;2002年12月25日,改制成立重庆松藻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松藻公司)。
在煤炭企业的发展中,松藻公司曾创下4个重庆市第一:
重庆市第一个无烟煤煤矿:1958年8月上旬,重庆市第一个无烟煤煤矿——松藻煤矿建成投产,年设计能力103万吨。
重庆市第一个年产90万吨原煤的矿井:1982年12月28日,全市第一个年产90万吨原煤的矿井——始建于1966年的綦江石壕煤矿竣工投产。
重庆市第一座瓦斯发电站:2003年7月16日,松藻煤电有限公司投资250万元建设的重庆市首座瓦斯发电站竣工发电。该电站每年可发电600万千瓦时。
重庆与新加坡第一个电源项目:2016年1月26日,重庆与新加坡第一个电源项目——重庆市能源集团松藻电力有限公司安稳电厂2x660X瓦坑口煤电扩建项目基本完成,总投资46.7亿元。
30多年来,松藻公司全体员工经过不懈努力,把一个偏僻落后的山区,建设成为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型现代化矿区,为綦江乃至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松藻煤矿是松藻煤电公司最早建成的煤矿,更是当年三线建设时期重要的能源基地。自1957年开矿以来,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就纷纷来到这里,1988年就有职工5515人。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拓山开路,在坚硬的岩壁上建起了街道、住宅、学校、运动场、影剧院,在湍急的松坎河上建起了桥梁,连通河流两岸,把湍急的松坎河两岸变成了经贸繁荣的现代化煤城,把悬崖峭壁建成了健身公园,把优质的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各地。
2003年《松藻矿工》报创刊20周年专刊。(张学成/翻拍)
在世俗的眼光里,矿工是被人瞧不起的“煤黑子”,但这些“煤黑子”,敢于挑战自我,乐于奉献自我。在“我为祖国多采煤”“我不奉献谁奉献”的豪言壮语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人物和杰出的管理人才;在煤海逐浪中,一批又一批的文学艺术人才茁壮成长,在火热的生活中,他们把热爱、把情怀、把希望,深深刻地镌刻在了光之海里。
我爱你爱得斗转星移
你爱我爱得风度翩翩
啊,神奇的矿山春光无限
我爱你把黑夜照亮
你是人间温暖的源泉
--选自《松藻咏组诗》
“面对火热的生活,我怎能不可唱?看见一列列满载乌金火车运往全国各地,我怎能不自豪?”《光之海》的作者大都是来自采煤第一线的矿工,他们用手里的笔记录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他们用文艺作品记录煤矿生活的炽火热,抒发对这座煤城的爱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1年6月,松藻煤电公司举行“青年人才论坛”,青工张维波在发布他的论文。蒲德贵摄
30多年来《光之海》刊发了数百件文艺作品,其中好多作品还被《现代工人报》《四川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等媒体转发。今天,《光之海.集结号》又在之前刊发的数百件作品中,精选部分作品结集出版。“归结不是驻足,是标定我们发光的过去……”时光在流逝,历史还要书写,“当奥陶石炭二叠在眼前沉没,庆幸我们头上我们心中始终有一盏灯。”
我的矿灯是爱情的眼睛
你的身影像羞怯的月亮
我掀动煤海的浪花
你和舞姿像玫瑰绽放
--选自《松藻咏组诗》
一双双粗黑大手托起“太阳”
照亮着人生梦想
全国劳模袁蜀继,舍己救人陈洪亮
篮球健儿李开宣,杨高汉
四娃,相娃,周海良
热能孵化出了自己的作家,诗人,艺术家
刊物《光之海》,川剧《卧虎令》,京剧《沙家浜》
还有一条“火龙”渝黔两地把名扬
更多的人又从这里扬帆起航
--选自《永远的故乡》
该书为16开本,416页,收录的作品包括诗词歌赋,小说、散文,以及绘画、摄影作品。作者中既有“煤一代”“煤二代”文学艺术追梦人,还有正在茁壮成长的“煤三代”文学艺术新力量。他们成长于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书写方式,他们讲述煤矿故事,传承煤矿工人坚忍不拔,吃苦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他们对煤矿的深深眷恋和无限情怀,全都集结在了这部厚重的《光之海.集结号》里。
突然一天,热能不再流淌
夜晚的灯山只剩下渔火般光亮
铺满鲜花的阳台 渐成废墟的黑框
走吧,走吧
一声声珍重,一步一回望
--选自《永远的故乡》
请岁月收藏好这本书,请时代留下这个烙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重庆南部的松藻煤矿,记住这群特别能战斗的矿工,记住这群在煤矿里不懈追求的文学艺术爱好者。
火红的年代,火红的建设,火红的青春,火红的记忆。
三线建设过程中,煤矿工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以国家利益为重,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协作,孕育出宝贵的“三线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力量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自信的激情绽放。今天,虽然三线建设已经成为记忆,煤矿已经关闭,但“三线精神”不可磨灭,“三线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光之海.集结号》就是三线企业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光之海.集结号》留下了煤矿兄弟姐妹的人生足迹。
编者曰:形式并不重要,在于其中之矿山情结也。
叹曰:松山兮苍苍,松河兮滔滔,松藻精神,山高水长!
歌曰:乌金出世兮,乌黑晶亮。煤矿儿女兮,智慧豪强。
诗曰:滔滔煤海起苍黄,熠熠生辉照昊苍,
石壕儿女多奇志,竞争风流慨而慷。
美哉!岁岁逢春,今又逢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文稿∣雪燃◎编辑∣松藻雪人
2024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