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宋志平,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
来源:总裁读书会(ID:winnerbook_club)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我今天领读的这本书是黄卫伟老师写的《管理政策》。大家一听这个书名,文绉绉的,好像有政治味道,实际上这是一本真正讲企业的逻辑、管理的逻辑的好书。这本书有716页,我上一次读700多页的书是《21世纪资本论》,大家不要被这个页数吓住了。下面我分三个部分,和大家分享我是怎么读的,读起来也会妙趣横生。
01
一本令人拍案叫绝的好书
我跟黄老师认识只有七八年时间。最早是在一起开会认识的,后来我在写《共享机制》时去拜访黄老师,向他请教华为的机制是怎么做的。黄老师给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我印象很深,他讲解的主要大逻辑都放在《共享机制》一书里。
最近一次,是我为黄老师这本书写序。为这本书写序,不是黄老师找到我,而是中信出版社找到我,说这本书很好,想让我给他写序。那时正好是节假日前夕,这本书稿内容很长,我用一个假期来读,读了之后很兴奋。这本书是集他之大成,讲了黄老师这么多年研究的管理理论,关键是还有大量经典案例。过去像这种书基本上是西方人写的,现在我们中国的经管界也能写出这样的好书,我觉得非常好。
大家可能对黄老师不是特别了解,我想再说说关于黄老师的故事。黄老师是1968年北京知青,到山西运城地区的绛县插队,插队六七年之后居然做到了县委常委,24岁做的绛县县委常委。我也插过队,我是1974年插队,我插队的时候,最大的官是做到村里生产小队的队长,也就是最基层组织的小队长。
黄老师后来决定考大学。因为当时他是在县委常委的位置上,考大学时还要通过地委、省委审批才行,于是他毅然决然不做官了,而去读书。黄老师读到人大的研究生,毕业后就在人大任教,一直到退休都是人大的教授。
后来黄老师在华为做《华为基本法》。华为任正非和人大合作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1995年开始酝酿做《华为基本法》。1995年华为只有800人,14亿元的收入,这在今天看来是中等企业,但那时任正非已经认识到华为要想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必须把管理基础做好,把管理的政策和制度做好。
认识到这一点,这让我常常觉得任正非不是一般的人。任正非说,在网络时代,技术进步是容易做到的,但是管理进步不容易。他认为管理的进步触及到人,涉及到人的利益,所以很难。为此,任正非把管理的进步放在技术进步的前边,他开始研究要建设一个华为的基本法。
人大的六君子中就有黄老师,他们用了两三年时间帮助华为设计基本法,而且基本法写作过程中黄老师是执笔人。今天我们来看《华为基本法》一共是38条,觉得不复杂,但是如果看了38条的《华为基本法》,你大概就能找到了《管理政策》这本书的影子。在《华为基本法》出炉近30年之后,黄老师写了这本书。
所以,我想这本书和《华为基本法》有关,《华为基本法》经过这么多年实践之后产生了这样一个强大的华为,黄老师认为华为的经验是可以推而广之的,于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这本《管理政策》,这是我的想法和判断。
我们有时候说这是一本好书,令人拍案叫绝,凭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一本好书有两点会让你拍案叫绝:第一,这本书回答了你长期想的,而没有答案的问题;第二,它验证和契合了你心目中长期的观点,与你不谋而合。《管理政策》对我来讲,恰恰这两点都具备了。
02
《管理政策》的基本内容
什么叫管理?各种说法挺多。《管理政策》里写道,管理就是同他人一起,或者通过他人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我觉得这个定义很精准。
什么叫管理政策?管理政策是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政策,是企业最高的政策,是处理内外基本矛盾和重要利益关系的方针和原则,是各级管理者决策的指南。管理政策的制定和运用,是对管理基本矛盾的平衡和取舍,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手法,它体现的是最高管理层的智慧。
这本书是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写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写给最高层的人读的;同时,这也是各级管理者决策的指南,企业各层也都适合读。
现在是高科技时代,大家都说技术很重要。确实,技术太重要了,但是管理比技术更重要。这本书也是遵循这样的大逻辑。毛主席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实际上在企业里,政策和策略也是企业的生命。我们只有好的政策、好的策略,才能把企业做好。
当年华为制定了《华为基本法》,《华为基本法》就是华为的政策和策略。大家可以看到,华为的技术变化很多次,不停地更新迭代,现在的技术和当年的技术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但是我们来看管理,《华为基本法》历经30年风风雨雨一个字都没有改,一直指导着华为,这就是管理政策的生命力所在,或者说是它的意义所在。
这本书分为创业、成长、变革三篇,一共14章。在这些章节中,基本上都是讲到企业最关键的内容,比如企业的目的、企业的战略、企业的体制、企业的制度等等。
这是一本用辩证法讲企业原理的书,是一本企业哲学书,充满了辩证法。这本书也旁征博引了大量的哲学,包括列宁等领袖们的哲学观点。在序言里,黄老师一开始就引用了美国小说家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的一段话:检验一个人的才智是否一流,要看他能否同时在脑海中持有两种相反的想法,并且仍然保持行动力。这段话反映了黄老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这本书的一条生命线。
哲学的核心是辩证法,辩证法的核心是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大规律中,核心还是对立统一规律。这本书14个章节,都是讲的对立统一,都是辩证的,比如生存与扩张、物质与精神、聚焦与多元、竞争与合作、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集权与分权、繁荣与危机、演化与革命等等。
黄老师将两个对立的观点放在一起,分别讲了他们的观点,又讲了它们的联系,同时又讲了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但是不强迫我们接受哪一个观点,而让我们自己在读书感悟中找到各自的答案。我觉得这很厉害,把两个相反的观点放在你的脑海里,但是又不影响你的执行,这是一种大智慧。
这让我联想到我过去也做过这样的事情,2015年到2017年我在北大光华学院开了一门课,是有学分的,叫做“穿越迷思做企业”。我当时列了20对迷思,也就是我们在做企业中有20对问题,其中就包括聚焦与多元、集权与分权、竞争与合作等等,结合这些问题怎么看、怎么解决。后来根据这门课的讲义出版一本书,叫做《企业迷思》。在这里,我想分享其中三个对大家重要的而且有现实意义的内容给大家。
第一,聚焦与多元
专业化还是多元化,这是我们做企业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工业时代早期的都是专业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机会的增多,不少企业做多元化,后来随着竞争的加剧,好多企业又退回到专业化。
今天做专业化的企业是大多数,做多元化的企业少之又少,但是做多元化的企业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中国的华润,有六个平台25个业务;韩国的现代也是多元的,这些多元化企业大部分都是投资型企业。一般性企业,尤其是中等企业都应该聚焦,应该专业化。因为企业里人的精力、财力毕竟有限,专业化还不见得能做好,盲目多元化肯定失败。
我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快五年了,一些公司出了问题,除了个别违法乱纪之外,绝大部分都是偏离了主业,盲目扩张造成的。如果好好地聚焦主业,走专业化道路,企业可能发展快点,也可能发展慢点,但一般都会比较稳健,不会轰然倒下。
黄老师主张聚焦,他认为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大部分是业务聚焦的企业,我也是一个专业主义者,我做中国建材、国药集团也没有跃出雷池一步。建材集团只做建材,做了四千多亿收入,国药集团只做国药,做了八千多亿收入,没有敢跃出去做其他的,也恰恰是没有敢跃出去,所以这些企业相当稳健。
事实上,我们做小企业如果出了问题可以独善其身,可以自己处理掉不要影响社会。但是做大企业,如果轰然倒下,就不能独善其身,也可能会殃及池鱼,殃及很多人。所以做企业也是一项社会工作,我们要考虑到发展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不是一个个人成就问题,最后还要看你如果轰然倒下会带来多大的社会问题。过去的海航,现在的恒大,我们正在面临和经历这些事情。我觉得大家还是要能够聚焦,能够专业化进行经营。
第二,竞争与合作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因为竞争能够促进进步,但是竞争有好竞争,也有坏竞争,有良性竞争,也有恶性竞争。为此,在竞争里怎么处理好合作的关系,是不是只竞争不合作,打到死为止?还是提倡良好的生态,大家共生共赢?这本书里面也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在我们的市场里面竞争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过剩情况下,到底怎么竞争?我们一般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集成商拼命压供应商的价格,谁的价格低谁中标。美国、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里不完全是这样,他们在招投标的时候会给供应商一些价格空间,让你有一定的利润,能够活下去,更有甚者,一些集成商要为供应商投资添置一些必要的装备,为了保证你提供优质优价的产品。
第二个问题,即使没有集成商压价,也会拼命地采用红海战略,杀价竞争。最近的光伏产业,年初的时候一瓦出口是1.8元人民币,现在到了1元人民币,降了0.8元,这意味着中国出口的光伏组件每一年会减少三千亿的利润。问题是一瓦1.8人民币,这在全世界是做不到的,只有中国企业可以做到,没有人和你竞争。中国企业还要打一仗,打到1元。但是大家想想,如果降到1元,欧洲、美国又给你反垄断,尤其是欧洲,按照欧洲现在说的,它的贸易逆差是4千亿欧元,那是受不了的。所以,这种恶性的竞争损人也不利己。
然而,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做?黄老师在书中举了个例子,囚徒困境。大家都想多占份额,价格分分钟打了下来,怎么来面对囚徒困境?
过去在企业做水泥竞争也是囚徒,但是在过去做中国水泥,我们整合水泥增加了集中度,从6%增加到70%的行业集中度,同时基于对中国建材理性的思考,我们从囚徒里出来,把价格放在最高位,告诉大家不要再降价了。这时有人说,有人偷偷降价卖东西。我说卖了多少,他说有一百万吨,降了10元,那就是1000万元;而我们降10元就是53亿元,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必须要维护这个行业的自律。因为我们不能都做囚徒,总要有理智的人思考问题,不然就是一场恶战。
第三,赢在生态
我们做市场的时候,实际上要有良好的生态。从红海到蓝海再到绿海,而不要都在红海里打来打去,血拼到底。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困境之窗,在困境里面怎么看待这些问题,充满了思辨。
比如讲到演化与变革。这本书中最后研究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是有生命周期的,就像人一样,像生物界的植物和动物一样,都会经历从生命的诞生到成长,到青壮年,再到衰老,最后到生命的结束,这就是一个生命周期。
企业和生命界的规律是一样的,大家可能读过韦斯特《规模》这本书,他说生物界很多规律,企业和它是一样的,有着同样的规律。作为一个企业来讲,我们看到了不少企业确确实实经历了成长到衰弱的过程,甚至在成长的青壮年就轰然倒下的。
那怎么解决企业的周期性问题,还是必然像植物一样,衰老是不可逆的过程?书里说到,生物界的生命周期是单向的,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变革让它逆周期,因为企业不停地创新,不停地改善,不停地变革,使它仍然充满生命力,使得企业能够真正做到基业常青。
按照韦斯特的理论,企业不能基业常青,他认为百年企业的概率只有万分之零点四,两百年企业的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但是黄老师在这本书中说可以通过变革,重拾企业家精神,重拾创业精神,我们可以让企业基业常青,让它不断地焕发活力,做常青藤式的企业。
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中国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生命的后半段,50年以上的企业已经不少了,面对怎么革新,怎么焕发青春,这确实是我们面临的大的命题,这也是我们要研究的事情。
03
阅读这本书的几点方法
《管理政策》这本书乍一看是本理论书,实际上是本以事讲理的书。这本书之所以这么厚,因为有大量的案例,一讲就是一两页纸,不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而是详细地讲了这个案例的梗概,以及这个案例的主要目的,引发你的思考。
企业管理理论和普通的自然科学理论不一样,自然科学理论能够推导公式,可以求证。但是管理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且会不停地在实践中得以更新,得以完善,这是它的特点。即使我们研究这么多的案例,也很难说谁能告诉我们一个固定的方法,只能说在研究这么多案例中我们自己去体悟该怎么做。这实际上还取决于企业家、读书人在读了这些之后应该有什么样的体悟。
我常说读书学习是在学习别人的实践。企业是实践,那是不是都要自己亲身实践一遍才行呢?像我做了40年企业,出了《经营30条》,这确实是我的实践,那么其他人做了十年是否也能获得这些建议和想法呢?可能就不能都通过你的实践,而要学习别人的实践。
怎样学习别人的实践,就是通过大量的案例。管理学的教学是案例教学,是以事讲理,多讲故事,少讲道理。记住故事了,自然就记住了这个道理。如果这本书里黄老师写的全是道理,大道理套小道理,恐怕也读不下去。讲讲道理再讲讲故事,讲讲故事再讲讲道理,就非常有趣了,而且这些故事里又充满了道理,这也是这本书的特点。
这本书怎么读?我刚才和大家说这本书716页,有的人开始皱眉头了,这书确实是厚了一点,我还建议黄老师能否写一个导读,把书的主要观点浓缩到里面。但我们要学会读原著,因为这本书里黄老师也是把他觉得最重要的内容放进来了,还有700多页,如果全放进来可能就不只是一本书,还有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读起来会更累。
这种大部头的书究竟怎么读,一般来讲,读大部头的书要利用长假期读,要有一段时间好好地读,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这里,我给大家讲讲读这本书的几个方法:
第一,先做一个阅读计划。比如用两周时间,每天读一章,这本书一共14章,两周读完。这么多年我每天晚上两个小时读书,每天早上两小时写书,正常的时间工作。所以我们可以分一分,不用一天读完,这可能会很发愁。有时候在飞机上看年轻人读《原则》,那也是本大部头的书,读一下就叹口气,我觉得他是读不下去的。
第二,边读边思考。读完后要认真地想一想,书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讲的几个案例,这些案例是什么,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也是我们读书时很重要的一点,要把书中的观点悟透。
第三,学以致用。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去思考这本书的观点,或者用这本书的观点来指导实际工作中我们所进行的思辨过程。学以致用,学习不是为了光读书,最重要还是用。
第四,可以组织读书会,大家共同来读,一起来讨论,碰撞出一些火花。讨论很重要,你可能赞成书中的观点,你可能也有自己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越辩越明。
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六君子塾是一个面向所在公司规模超过20亿的企业家的高端学习及交流平台,命名源于当年起草《华为公司基本法》的“人大六君子”,著名管理学者、《华为公司基本法》起草专家组组长彭剑锋教授倡议发起,旨在“成就新一代企业领袖”。创办六君子塾,既体现“人大六君子”40年孜孜不倦潜心经营管理理论建树及实践贡献,又体现他们对更多中国企业迈向世界一流所秉持的大爱之心。我们希望能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打造一批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领袖和产业引擎,帮助它们从十亿走到一百亿,并向千亿进军。
欢迎索取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