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志平:首先,爱自己

文摘   2024-11-30 08:09   北京  



1


亲爱的小闺女,这是爸爸写给你的第七封信。如今,你已经五岁零四个月啦。你已经从蹒跚学步的小宝宝成长为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这封信里,爸爸想和你谈谈如何爱自己
也许现在五岁的你会觉得有些奇怪: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不爱自己吗?或许会让你意外的是,爸爸从事心理学工作二十多年,见过太多人不爱自己。
有的人不爱自己的身体,比如不满自己的外貌或身材,陷入厌食或暴食,最终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有的人不爱自己的能力与个性,对自己过于苛刻,经常感到抑郁或焦虑,整夜难以入睡。有的人不爱自己的价值,总是为了取悦他人或获得外界的认可,而忽视自己的真实需求,甚至违背自己的原则。
小闺女,你有没有注意到?不爱自己的本质是什么呢?——否定自己所拥有的。你拥有什么呢?既有与生俱来的外貌和身材,也有在基因与文明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能力和个性;还有你长大后,能够为他人创造的价值。
不爱自己,通常从否定外貌或身材开始——我可能有点胖,个子可能有点矮;接着是否定那些不符合群体推崇的能力和个性——我跑步不够快,性子有点急;最后就是否定自己的价值——我有什么价值?我远不如别人重要。
这个「别人」也许是具体的人,比如父母、伴侣、老师同学、老板同事,也可能是某种抽象的社会观念——比如「女主内,男主外」,「女孩子学什么数学,学什么计算机?」
不爱自己,就像一条不断下滑的曲线,从偶尔不爱自己到经常不爱自己。在极端情况下,不爱自己的人可能会成为各类病人:身体上的病人,如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心理上的病人,如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或成瘾者。如果你像爸爸一样,在心理学领域工作久了,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不爱自己的人远比你想象的要多。

2


那么,爱自己的人是什么样的呢?爸爸给你讲四位叔叔的故事。
爱自己的人,爱自己的身心。在你刚出生不久,第一位来到医院新生儿病房看望你的叔叔是魏叔叔。他是中国一所知名大学的教授,工作繁忙,但每天仍坚持健身,保持良好的体魄。同样,无论你什么时候见到魏叔叔,他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即使有时遭受攻击,身处舆论风波中,他依然保持乐观和从容。你看,爱自己的人,热爱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身体可以休息,但不可放纵;心灵可以脆弱,但不可被打败
几周前,你开始从幼儿园步行回家,路程大约需要二十到三十分钟。每次,爸爸都让你给自己点赞。请注意其中的细微差异:锻炼身体是为了取悦爸爸,获得我的肯定,还是为了自己的健康,自己给自己肯定。
同样,当你很小的时候,你学会的第一个动作是自己喝奶,而在爸爸引导下,你学会的第一个手部动作是为自己鼓掌。当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穿针引线成功时,你可爱地给自己鼓掌。每次爸爸看到你那个视频,都会忍不住大笑。
你看,你小时候就已经学会给自己点赞,给自己鼓掌。可是,为什么我们长大后,却忘记了这些呢?因为爱自己的身体,所以锻炼;因为爱自己的心灵,所以为自己喝彩。至于所谓的社会规范,比如关于胖与丑的观念,关于乐与愁的观念,它们会随着你所处情境不同而变化。但短期内,你能改变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吗?并不能。
爱自己的人,爱自己的信用。在你还不到一个月时,第一位从外地赶来看望你的是徐叔叔。徐叔叔与爸爸关系甚好,几年前曾向爸爸借了一笔钱。尽管几年后他的经济压力仍然很大,但在还款日期临近时,他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卖房还款。事实上,爸爸从未催他还钱。
前不久,你也展现了极高的信用意识。你告诉爸爸妈妈,你要攒 1000 元,请我们吃龙虾和帝王蟹。结果,你真的一块钱一块钱地积攒,虽然不少是从爸爸这里得到的(笑)。
你知道吗?信用究竟体现的是什么呢?——对自我的控制力。它不仅体现在金钱上,还包括对时间、身体、工作、学习,甚至情感的掌控。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能力和个性各有长短,强也好,弱也罢,急躁也好,温和也罢。爱自己的人,不因强而自大,不因弱而自卑,不因急躁而过度承诺,不因温和而讨好,而是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最重要的是,爱自己的人,爱自己的热爱。你出生后一个月,爸爸举办了一场新书发布会,邀请了两位赵叔叔参加。其中一位赵叔叔早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工作,到了三十岁,他发现自己更喜欢心理学,于是专修心理学。经过多年努力,赵叔叔成为了心理学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另一位赵叔叔从事新闻工作。他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战地记者。最让爸爸印象深刻的是,一旦提起新闻,他的声音立刻高了几分,眼睛也闪闪发亮——这是一个热爱自己事业的人。众所周知,新闻行业这些年内外受困,但赵叔叔常说:生是新闻行业的人,死是新闻行业的鬼。
爱自己的人,爱自己的身心,爱自己的信用,爱自己的热爱。与这样的人在一起,你能感受到他们的生命如花般盛放,你也会被这种爱感染,体验到生命的喜悦。

3


为什么有些人不爱自己?心理学家通常会从他们的童年寻找答案。在生命早期,难以爱自己的人往往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不爱自己——因为父母对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
比如,爸爸说:「你把玩具收拾好,爸爸就带你去公园玩。」这是有条件的爱,出自爸爸的需求。如果妈妈说:「我带你去公园玩,你想玩什么呢?」这就是无条件的爱,出自你的需求。前者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后者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为什么有条件的爱会阻碍一个人爱自己?
当我们把爱变成一种交易时,就把希望寄托在他人、他物或他事上。小时候,我们希望得到父母的爱,才爱自己。因此,我们常常假装迎合父母的喜好。当父母喜欢乖巧听话的孩子时,我们就表现得乖巧听话。
随着我们长大,在学校时,我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才爱自己。进入职场后,我们希望得到同事或领导的认可,才爱自己。同样地,谈恋爱时,我们希望得到伴侣的爱,才爱自己。
这带来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一旦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如果对方能满足你的预期还好,但如果不能呢?你还会爱自己吗?
这里会出现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作为婴儿,当你渴望奶水时,妈妈会立即回应。显然,需求与回应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晰。然而,随着我们长大,与他人的交往变得更加复杂,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发出需求就能得到无条件的回应。
以亲密关系为例,很多时候,你在心里设定的交换条件——「我爱你,所以你要爱我」——可能不会被你的伴侣察觉。即使他察觉到你的渴求,但如果价值观不同,又会怎样呢?例如,伴侣可能认为物质上的回应比精神上的回应更能代表爱。
因此,一旦爱附加了条件,它就变成了一种交易,而维持这种交易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不可能。随着交易变得越来越复杂,从简单的生理需求到各种人生资本的交换:健康资本、心理资本、技能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婚姻资本、家庭资本等等。
最终,你发现,那些附加条件的爱,变成一笔糊涂账,算不清道不明,当你觉得自己吃亏时,爱就崩塌。一而再,再而三,渐渐地,你就失去了爱的能力。
因为爱本来就不是交易,无需计算,无法计算。爱自己,不妨做一个思想实验:如果我是森林中一棵无人知晓的大树,如果我是大海中独自游弋的巨鲲,如果我是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大鹏,那么,我还会爱自己吗?
爱究竟是什么?爱是对蓬勃生长事物的欣赏。清风拂面,孩子们追逐嬉戏,行走在绿意盎然的林间小径,内心充满喜悦,感受着爱。
爱是对自我的深刻认知。哦,原来我是这样的人。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往何方?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在世间的使命时,便不再孤独,心中充满爱。
爱是与自然、社会、历史、宇宙的紧密联系。登高山,涉大川,观沧海,这是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也是爱。

4


如何爱自己呢?你可以从内而外开始
先从内在说起。第一步,也是最重要且最困难的一步,就是无条件地爱自己。你不需要取悦任何人,也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可,你自己就可以愉悦并肯定自己。
如果你在爱自己时都附加条件,必须做点什么才能肯定自己,那么你又怎么能指望别人无条件爱你呢?显然,一个无条件爱自己的人,更自信、更自尊,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爱。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爱自己好的部分。前几天,幼儿园里一位小男生说你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时,你嘴角微微一笑,但口头上却说:「其实我更喜欢别人说我丑。」这说明你已经形成了美与丑的自我概念。
然而,我们往往难以接受自己不够好的部分。你知道自己脾气有些急。最近你跟爸爸说,希望未来能找到一个温柔的伴侣,生一个温柔的宝宝,不像你这样脾气急,而是像妈妈一样性格温柔。显然,你也有了性格好坏的自我概念。
但是,爸爸想告诉你的是,任何性格都有其优缺点。根据爸爸的人生优势论,所谓脾气急的人,也就是神经质较高,这样的人在信息与审美类事务的处理上具备天然优势。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神经质较高的人,审美品味往往更好,同时他们也更善于察觉危险,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没有错误的性格,只有不合适的情境。如果不再纠缠自己的所谓性格缺点,而是更关注作品,比如利用自己神经质较高、较为挑剔的特点,转为写书评、乐评、影评,你会发现,你的犀利语言会吸引无数读者。当你评论多了,发现那些所谓「大家」的作品其实很一般,或许你就会开始动手创作自己的第一本书、第一首曲子、第一部影片。
不仅是神经质,其他常见的性格特质,如尽责性、宜人性、外向性和开放性,也遵循相似的模式。尽责性较低,表面上看似缺点,但在即兴创作等领域可能是一种优势;宜人性较低的人在高强度对抗的情境中通常表现得更出色;外向性较低的人在科研等需要深入思考的岗位上或许更有优势;开放性较低的人在需要精细操作的工作中或许具备更多优势。

5


再说对外。在东亚儒家文化圈中,无条件地爱自己尤其困难,因为儒家文化中的自我镶嵌在天地君亲师之中。爸爸早年的一个研究发现,中国人的婚恋往往不是从浪漫开始,而是一个将「外人」变为「自己人」,最终成为「另一半」的过程。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形成了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人们往往从自己出发,采取「推己及人」的方式,从小圈子逐步延伸到「差序格局」外的圈子。
爸爸的许多社会心理学家朋友经常研究的一类问题是:中国人的自我究竟指向何处?比如杨中芳老师将中国人的自我分为「个己」与「自己」。前者是以你的身体为界限,而后者不仅包括你的身体,还包括你的自己人。
当你说「我要好好照顾自己」,这里的「自己」是「个己」,也就是「个人自己」;当你说「我不能丢自己的面子」,这里的「自己」表面上指的是你个人,但实际上还包括你的「自己人」,因为亲朋好友才会在意你的面子。
因此,在儒家文化影响下,我们习惯了做任何事都希望得到天地君亲师的认可。然而,一旦我们奢望这些认可,就会陷入一种异化。任何非异化的关系都是双向互动的。当你说工作异化了你,意味着你在工作中是被动的一方,而当工作是健康的双向关系时,它会回馈你自主、快乐和成长。当你说婚恋异化你了,意味着你在婚恋中是单方付出的一方;而当婚恋是美好时,你感受到的却是:「春夜中,明月高悬,我想起你,内心变得完整」。
那么,在儒家文化影响的地域生活,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就要思考:如何让天地与你共鸣,而不是奢望天地承认你后再愉悦自己。你做的事既能让自己愉悦,也能增益天地万物。
有人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又有人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还有人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那么,真正与天地更好相处的方式是什么呢?
在爸爸即将出版的一本学术专著中,借用张载的《西铭》,将其总结为:天父地母,民胞物与——天为父,地为母;我在这宇宙间虽微不足道,却又处于这一切的中心。因此,我体现了天地的本质,承载了天地的秩序,人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伙伴。
同理,这种思考方式也适用于与君王、亲人和老师的相处——我在这宇宙间虽微不足道,却又处于这一切的中心,人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伙伴。我因为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你,我的同胞,我的伙伴。
就像在飞机上,空乘人员总是说:「请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再帮助别人。」同样,一个人越爱自己,越有能力去爱他人。因为你不再需要从他人那里索取爱来填补内心的空白,你已经拥有了足够的爱,能够慷慨地给予。

6


很多人把自恋、自大误认为是爱自己。实际上,他们并不是真正地爱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三个世界中:心念世界、现实世界和真实世界。
心念世界是主观存在,由你的认知构建,所谓「一念一世界」。
现实世界是感知中的客观存在,所谓「花花世界」。
真实世界则是无论我们是否感知或理解,它始终存在的绝对实体。真实世界是三千世界背后唯一的道,是永恒的存在。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它是永恒不变的理念或形式;在佛教中,它是超越生死轮回的涅槃或「空」;在印度教中,它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梵」。
当一个人自恋、自大时,他只爱心念世界中的自己,却不敢面对现实世界和真实世界中的自己。
然而,真正的爱自己,不仅爱心念世界中的自己,还爱现实世界中的自己,更爱真实世界中的自己
心念世界中的自己,永远完美无缺;现实世界中的自己,不可避免地有缺点和局限,你将面对失败、挫折、他人评价和社会期待。真实世界中的自己,超越小我,与宇宙深层相连,爱自己意味着与无名的、神秘的、永恒的「道」相连。
我们还生活在不同的时间线上: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玩耍、上学、休息;我们还身处不同的场景:野餐时、田野间、月光下。就像爸爸写给你的诗中所言:
我要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
过去的我,现在的我,未来的我
玩耍的我,上学的我,梦里的我
野餐时的我,田野间的我,月光下的我
我要给每一个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
爱自己,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未来的自己;玩耍的自己,上学的自己,梦中的自己;野餐时的自己,田野间的自己,月光下的自己。
每一个自己,都是宇宙中的独一无二。在这个热闹而孤单的世界中活着,值得你无条件地去爱。

7


爱自己,也许颇为困难,需要学习。你得了解自己的身体与心灵,驾驭自己的欲望,找到自己的热爱。
爱自己,也许易被误解,需要坚持。你得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别人赋予你的标签与社会期待,终究是过眼云烟,而你的一生,最终责任人是你。
爱自己,也许并不舒服,需要诚实。你得明白,爱自己,意味着爱那些处于不同世界中的自己,不同角色中的自己,不同场景中的自己。脆弱的,坚强的,失败的,成功的,默默无闻的,闪闪发光的,每一个你,都是你自己。

但请记住,首先,爱自己。◈

作者简介:阳志平,学者、作家、企业家。长期专注于认知科学领域,致力于促进知识工作者的人生发展。现任安人心智董事长,旗下包括爱贝睿、开智学堂等机构。

著有《聪明的阅读者》《人生模式》及「心智三部曲」(《阅读的心智》《工作的心智》《成长的心智》)等;主编《追时间的人》《认知尺度》等,翻译《工作评价》等。


有家长曾留言,表示孩子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作为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认识自己呢?

认识自我,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终极问题。如果我们对「找到自我」都感到困惑,又如何有效引导下一代?

我是谁?如何发现真正的自我?阳志平老师在即将上市的又一本重磅新书中,提供了许多独特的解法。

想第一时间了解新书相关信息吗?立即加入新书围观群,新书动态及时掌握。


立即入群,围观新书发布!
立即入群,围观新书发布!
立即入群,围观新书发布!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入群


爱贝睿科学早教
0-6岁儿童早期教育专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