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作给孩子兜底。普通家庭怎么给孩子兜底呢?不少家长认为让孩子考上好大学,拿个好文凭就是兜底。
其实,这不叫“兜底”。
真正的“兜底”是兜孩子人生的底层能力,这其中有一项容易忽略,又极其重要的就是——社会与情感能力(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直面AI时代,让孩子赢在未来
大部分父母有一种错觉:孩子的学习成绩越好,未来的发展就越好。真的是这样吗?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传统的知识“训练”逐渐失去意义。
无论是硅谷的妈妈、海淀的妈妈,还是三四线城市的妈妈,大家都在担心:孩子的未来会不会被AI所取代?
曾几何时,985、211等名校的毕业生意味着高薪职业,但如今,学历的价值正在“大幅缩水”。即便拥有名校的学历,也无法保证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好工作,甚至“毕业即失业”。
更严峻的是,未来的竞争已经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机器也来和人“抢饭碗”。
同样一份工作,使用AI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质量更好。比如,AI能在几秒内完成的工作,人类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成本也高出数百倍。麦肯锡的最新报告预测,未来50%的工作将被AI取代。
显而易见,再让孩子靠大量记忆刷题得高分的路径已经失效,能否拥有应对未来的核心“技能”,才是父母需要关注的重点。
那么,未来什么样的技能不容易被替代?如何帮孩子赢在不确定的未来?
在“鸡娃”和“佛系”教育之间,《未来能力教养》(Becoming Brilliant)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小众赛道——本书基于儿童发展的研究成果,总结了面向未来的六种关键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知识储备、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自信心,简称6C。
其中位居首位的合作能力,正是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核心要素。
社会与情感能力为何如此重要?
这是因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社会与情感能力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核心。
随着人工智能与人类的认知、社会与情感能力和价值观深度融合,与擅长解答有标准答案、非黑即白问题的AI相比,建立深层次的人际关系,解决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做出符合伦理和价值观的决策,是人类独特的优势。
因此,未来除了数学、阅读、编程等认知方面的硬技能,良好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等非认知方面的软技能将至关重要。
即使在当下,这种能力同样不可或缺。学校教育培养的能力,在劳动市场得到认可并给予回报的大部分都是非认知能力。
这也是同学会上我们常常感叹的:自己班上一些学习不好,但人缘不错的同学,在社会上风生水起。相反,有些成绩优异的同学,却因为社会能力不足,多年后失意潦倒。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学习的重要性——学术能力仍然是打开许多机遇之门的关键。然而,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仅有知识是不够的。真正的成功,往往属于那些不仅专业扎实,还懂得与人相处、善于合作的人。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系和家庭教育中,分数常被视为评价教学成果和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
在许多老师和家长眼中,“好成绩=好学生”、考高分、在竞争中超过别人,依然是我们灌输给孩子的主要价值观。但,成绩好不等于成才,现实中很多高考状元并没有成为“职场状元”。
不管是自己创业,还是在职场工作,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合作、沟通、换位思考的能力都必不可少。
这些必备的技能,孩子靠刷题是刷不出来的。如果我们等到孩子成年后再来培养这些技能,显然为时已晚。
塑造健全心智,为孩子的人生兜底
孩子未来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人工智能,更在于他们是否具备健全的心智,是否可以成为健康、快乐、独立、自信、能迎接风雨的人。
但孩子的“低幸福感”在日常中早已司空见惯:学习压力、紧张的亲子关系、焦虑、厌学、网瘾、校园欺凌、心理疾病……尤其是自疫情爆发以来,这些问题更为严重。
在精神科门诊里, 孩子们的年纪也越来越小。2023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上升。
“现在孩子的生活条件比起以前实在是好太多了,怎么会不幸福?”
我们一直说孩子脆弱,玻璃心。其实孩子承受的压力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孩子不仅在学习成绩方面苦苦挣扎,在如何与他人相处、管理并调节自己的情绪方面亦是如此。
俗话说“事情压不垮人,情绪会”。情绪如影随形,当负面情绪扑面而来时,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情绪,大脑就会忙于应付消极情绪,心力会不断被小事内耗殆尽。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将学业成绩视为di一甚至wei一的重要标准。一些老师父母更是要求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很多孩子除了考试,对任何话题都不感兴趣,人情世故完全不懂,沦为“考试机器”。
当学业成绩成为仅有的评价系统,成绩是孩子得到认可关注的wei一价码,一旦成绩下滑考试失利,孩子就失去了身份的锚点,压力也无处纾解。
实际上,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大多数普通人的智商并非天差地别,但社会与情感能力却可能出现负分,哪怕“负1分”带来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100分的成绩。
清华大学的赵昱鲲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 很多父母,牺牲了儿童的社交、体育锻炼、自由玩耍时间,让他们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些时间花在学习上,对儿童未来发展的提升很有限,但社交、体育、自主能力一旦降到了正常范围之下,影响就非常大了。
近年来,频频成为社会焦点的青少年问题可见一斑。我们目睹震怒社会的中小学校园霸凌恶性事件,听闻让人痛心的青少年自杀悲剧,以及令人扼腕叹息北大学生弑母案这类极端事件。
这其中不乏成绩优异的学霸……这些孩子即使取得了学业上的成功,但一旦受挫,被情绪反噬,容易走上极端。
还有很多没有上新闻热搜的孩子,他们的经历同样让人唏嘘。
郎平教练曾在一档节目中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小A小时候喜欢交各种朋友,可是妈妈不支持,希望孩子好好学习。
结果原本很聪明的孩子,大学也没有上,天天在家玩游戏。由于长时间缺乏与人交流,最终患上社交恐惧症,没有能力在社会上正常工作和生活。
再比如名校退学的小H,小 H是父母老师眼中引以为傲的好学生,父母花好几百万学费培养,终于进入国际知名高校。
然而,小H的光环背后却是鲜为人知的另一面:父母认为只有成绩能说明一切,其他都不重要,他们怕小 H 被“坏”学生带坏,从小只愿她和成绩好的同学成为朋友;怕手机影响小 H 学习,任何社交媒体、购物网站都不允许小 H 接触。
学习至上的小H,只会学习不会玩耍,对每一次小测试都极为敏感,只要没有拿到第一名,就会情绪失控。
进入国外名校后,小H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沉迷于酒吧、奢侈品购物、游戏充值和在线打赏,频繁旷课,学业逐渐荒废。最终,她不得不退学回国,重新参加高考。
成绩好、智商高的孩子可以上好的大学,但不一定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高分低能”现象的背后,一项重要原因正是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缺失。
只顾学业,不教孩子妥善处理情绪,甚至压抑负面情绪,不仅适得其反,还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和神经压力。若孩子再缺乏有效的社会能力,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孩子更容易封闭自己,进而形成孤僻、偏激的个性。
如果情绪状态持续失控,会引发更多的负面连锁反应,比如“空心病”,乃至“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影响成功与幸福的关键因素。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国家战略,和芯片、人工智能同等重要。面对这一严峻态势,国家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以缓解孩子的学业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继2020年实施的“双减”政策后,2023年,教育部与十七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
自2024年起,教育部将5月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旨在提高师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与理解。
作为家长,怎样增强孩子的韧性,塑造强大的内心呢?当然不是人为制造困难让孩子多吃苦头。社会与情感能力才是孩子们适应未来、抵御风雨的护盾,掌握幸福的利器,给孩子兜的底层能力。
圆滑会搞关系=社会与情感能力吗?
社会与情感能力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常说的“情商”。不过,高情商并不是处事圆滑、耍心机玩手段、搞人脉关系的职场厚黑学。
什么是社会与情感能力?目前各界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较为多元。
1994年,“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等人在美国菲兹尔研究所(Fetzer Institute)首次提出了“社会与情感能力”这一概念,
并将其定义为: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识别和管理情绪、应对挑战、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2015年,CASEL(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组织)进一步细化了这一能力的五大核心要素: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交往和负责任的决策。
2017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评估项目(SSES)。
该评估基于“大五人格模型”,涵盖15项社会与情感能力,分为五大维度:任务能力(尽责性)、情绪调节能力(稳定性)、协作能力(亲和性)、开放能力(开放性)和交往能力(外向性)。每一维度又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子能力。
作为普通父母,我们不必记住复杂的概念定义,可以把孩子的社会情感发展简单理解为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二是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绪。
培养社会与情感能力
会影响孩子学习吗?
孩子的时间精力有限,关注社会与情感能力会不会增加孩子的负担,影响学业成绩?
社会与情感能力虽然不像识字、计算那样直接参与孩子的学习,但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影响。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良好的孩子,有更好的学业成绩,在未来有更好的工作与更高的收入,更有可能活得更长,辍学率更低,实施暴力与犯罪等反社会行为的风险更低,等等。
比如,2011年《儿童发展》杂志发表了一篇元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参与SEL项目的学生在社交情感技能、态度、行为和学业成绩上相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特别是在学业成绩上,平均提升了11%。
再比如,2017年另一项元分析研究,回顾了全球82所学校开展的社会与情感学习(SEL)项目,研究结果显示,SEL项目可以在18年后对学术、行为问题、情绪困扰产生积极影响。
培养孩子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实际上是提升孩子学业成绩的一条有效途径。
就拿孩子的幼小衔接来说,每一个新晋“幼升小”的家长都不自觉地焦虑,打听调研各种幼小衔接班,生怕孩子幼小衔接没做好,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其实,入学准备可不是简单地学学语文、数学就可以了。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指出,“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是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四个关键方面。
很多家长只重视提前学点知识技能,反而忽视了更重要的“身心准备”和“社会准备”。
身心准备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孩子要具备“良好的情绪”。小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环境,他们需要适应新的作息时间、课堂规则以及学习压力。
如何快速适应变化,缓解压力?
首先需要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强的孩子,能经常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当遇到困难时,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缓解压力,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反之,如果孩子情绪调节能力不足,作业太难就不想写,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就不好好听课了。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还容易乱发脾气,迁怒于他人。这样的情景多了,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和人际关系。
情绪调节不仅涉及缓解消极情绪,还包含积极情绪的调控:如果孩子上课时还想着课间游戏,坐也坐不住,这样孩子同样会受到影响。
不仅如此,孩子的情绪理解和调节能力还会影响他们的同伴关系。研究表明,能够灵活、恰当地运用情绪调节策略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以及更强的社会能力。
而社会准备中交往合作能力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也很重要。
入学后,孩子的社会交往急剧增加,而孩子玩耍时,成人监管的则少的多,遇到问题和矛盾,孩子要自己协商处理。
这涉及孩子与身边的同学友好交往,和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冲突时协商解决,以及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等。
适应新规则和新作息本身就很有挑战,如果孩子还不能与同学和老师和谐相处,他/她会更难融入新环境。
认知技能与社会与情感能力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研究跟踪了900名4岁的孩子,直到他们上一年级时,发现那些智力水平处于平均线但社交能力强的孩子,比同等智力水平但社交能力弱的孩子成绩更好。
这个研究结果也很容易理解,当孩子认知能力差不多的时候,那么主观感受更积极、向上的,更容易促进能力提升,获得他人支持。
比如,一个小朋友整天很开心,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很好,他/她显然学习效率更高,能得到更多支持。反之,一个小朋友常常自我否定,攻击别人,那么,他/她的未来发展会受影响。
当然,社会情感发展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小学一年级,更贯穿整个人生。哈佛大学一项长达79年、针对700多人的研究表明,关键因素是良好的社交能力与高质量的社会关系。
由此可见,虽然学习各种“硬技能”对孩子很重要,但“社会情感”这项“软技能”能帮孩子走得更长远。心理状态调整好,人缘好,孩子才有更多的能量和社会资源,投入到真正重要的学习和生活中。
如何培养社会与情感能力?
孩子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并非与生俱来,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动完善。这些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掌握,随着时间的推移,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强。而且越早培养,孩子越受益。
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Perry Preschool Program Study)从贫困家庭中挑选了一群智力水平低于85分的3至4岁儿童,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接受了两年的高质量学前教育,其中包括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导儿童如何友好相处、进行每周家访活动、改善亲子关系。
这些孩子后来怎样了?
经过科学家长期跟踪至40岁,研究发现教育干预显著提升了社会与情感等非认知能力。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婚姻更幸福,家庭更和谐,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更高,犯罪率更低。
儿童与青少年时期是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有效的教育干预与系统的学习至关重要。
父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这项重要能力呢?
桌游是个不错的选择!
《重建恐龙国》设计了合作与竞争两种游戏模式,用有趣的游戏,模拟了多种复杂的社交场景,给孩子锻炼社交的机会和挑战。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玩时,老师、家长随时渗透一些社交小技巧,一来二去,孩子的社交能力自然就增长了
🔥重建恐龙国,玩出社交力🔥
《银河采矿队》桌游为了锻炼孩子们合作能力而设计。在好玩的采矿游戏中,模拟真实世界的沟通场景,让孩子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竞争中合作,体验双重乐趣。通过分析和评估,提升孩子的规划决策及应变能力。培养沟通与合作的“软实力”,体验竞争的乐趣!
🔥银河采矿队,玩出合作力🔥
想给孩子一个优质社交圈?放下手机ipad,周末玩桌游,轻松交朋友!
🔥桌游小密圈套装🔥
社恐娃救星,学会沟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