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位家长都有陪孩子写作业的“崩溃瞬间”
反反复复讲的内容,孩子就是记不住;好不容易背下来了,过几天一问,又全忘光了。
明明昨天才教过的题,今天就一脸呆滞忘了。
到底是孩子记忆力出了问题,还是学习方法不对?
其实,记忆和学习的过程离不开三个关键环节:编码(Encoding)、存储(Storage)和提取(Retrieval)。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关于孩子记忆的3个真相,帮你少点焦虑,多点理解,轻松陪娃搞定学习!记忆真相一:
记不住别老怪孩子不“用心”
编码越好,记得越快!
老师讲的内容,孩子反复学了好几遍,结果还是记不住。为什么?其实,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太一样。记忆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孩子“用心”多少,而是看他们如何处理信息。换句话说,学习意愿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重要,真正的关键在于孩子如何编码这些信息。“ 什么是编码呢?简单来说,就是把外界的信息转化为大脑能够理解和记住的“内容”。举个例子:还记得你刚读的这段话吗?现在试着复述一下具体内容。如果你发现记不住细节,可能就是编码过程没有做好。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道理,让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实验。
小红、小黑、小兰和小黄,四个小朋友正在玩一个有趣的单词游戏。小红和小黑的任务是玩“找字母游戏”——他们要检查单词里有没有字母“e”或“g”。小兰和小黄的任务是玩“单词打分游戏”——他们要想一想“这个单词让我开心吗?”并给单词打分。
不过,这个游戏还有个“隐藏任务”:有一半的孩子知道他们的真正目标是记住这些单词(有意学习),另一半则以为自己只是玩游戏(伴随学习)。字母辨别-有意学习组:小红知道她需要记住单词,同时还要玩“找字母游戏”字母辨别-伴随学习组:小黑以为自己只是在玩“找字母游戏”,并不知道需要记住单词愉悦性评定-有意学习组:小兰知道她需要记住单词,同时还要玩“单词打分游戏”愉悦性评定-伴随学习组:小黄以为自己只是玩“单词打分游戏”,并不知道需要记住单词看完所有单词后,老师让大家尽量回忆起刚才看到的单词。结果可能出乎你的意料:表现最好的居然是小兰和小黄!无论孩子们是否知道任务是记住单词,玩“单词打分游戏”的小朋友都表现得更好。也就是说,孩子是否知道要记住单词,对成绩几乎没有影响。其实,这是心理学家海德和詹金斯(Hyde & Jenkins, 1973)设计的一个真实实验,不过实验对象是大人不是孩子。(结果显示如下图)学习意愿对记忆没有显著影响:无论参与者是否知道自己需要记住这些单词,他们的记忆效果差别不大。
加工深度对记忆有显著影响:参与者在愉悦性评定任务下的记忆效果远远好于字母辨别任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因为找字母这种任务比较简单,孩子只是在表面上处理信息,没有深入思考。而评定愉悦性的任务则要求孩子去思考单词的意义,这个过程让他们对信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加工,信息也就更容易被大脑记住。答案显而易见,学习目的本身并不自动提高记忆效果。相反,记忆效果好坏取决于你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处理信息。也就是说,如果你只是在机械地复述或识别信息,而没有深入思考它的意义,那么即使你很想记住它,效果也不会太好。怎样才能更好的处理信息呢?关于记忆的研究表明:记忆并不是简单地“存储”在大脑的一个个小格子里,而是像织网一样,将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连接起来。对记忆材料的编码越丰富、越有条理,越容易被这张网牢牢抓住,就越容易记忆和提取。具体可以怎么做呢?首先,有条理的信息比杂乱无章的信息更容易被大脑“编码”。分组策略是个好方法!对杂乱信息进行拆分,就像收纳空间一样,把几种相同的物品(信息)放到一起,压缩打包成一个组块,大大节省记忆空间。比如,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日积月累”成语,一共有9个,乍一看远远超过了孩子的记忆容量,怎么办呢?你可以用分组的方式,帮孩子组织成有结构的信息。比如:描写秋天丰收景象的:五谷丰登、果实累累、春华秋实。通过这种分组方式,孩子不仅能快速记住这9个成语,还可以再多记住与这些组块相关的词语,比如“秋雨绵绵”(天气)、“红叶似火”(植物)、“瓜果飘香”(丰收)。为什么这样记忆更容易?因为这些词语有共同点,归为同一类别,彼此关联。这种分类让记忆更有条理,也使大脑更快联想到相关词语。正是这种赋予信息意义的方式,强化了“扩散激活”的过程,帮助记忆更牢固。怎么让孩子学会聪明的记忆策略呢?消失地球桌游,正是从编码、保存、提取,记忆的三个核心环节着手,教孩子在游戏中掌握记忆策略。🔥从 0 到 1 突破🔥
教孩子记忆策略
记忆真相二:
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得更少,记得更牢
孩子记忆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前面学后面忘,今天上课学过的知识点,回家问孩子,孩子结结巴巴答不上来。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说“忘了”,就急着批评他们没认真听讲。其实,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孩子没专心听,而是遗忘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艾宾浩斯是一位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他在 1885 年发表了关于记忆的研究,是心理学第一次对记忆遗忘的过程进行的科学定量研究。研究中,他以自己为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采用机械重复记忆的方法对无意义音节进行记忆,并在间隔一段时间后测量自己能记得多少,绘制出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上表可以看出,学习20分钟后可能忘掉40%,1小时后忘掉近60%。大部分遗忘发生在学习后的1天内,之后遗忘速度逐渐减缓。这也就是为什么,及时复习非常重要。但光靠“及时”还不够,复习的方式同样重要。四年级的小珍和小玲平时成绩相当,下周一要进行语文单元测试,两人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复习计划:A. 小珍的计划:考试前两天(周六、周日)集中复习4小时。B. 小玲的计划:周一复习1小时,周三复习1小时,周日再复习1小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怕孩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总以为“练习、练习、再练习”才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小珍复习时间长、强度大,成绩自然会更好。这看似合乎常理,但事实可能完全相反——小玲的考试成绩可能更好。这是为什么呢?这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学习规律——间隔效应(spacing effect)。“ 所谓间隔效应,就是将一次集中学习分散成多次,并在每次学习之间拉开时间间隔。心理学家哈里·巴瑞克(Harry Bahrick)和他的家人曾进行过一个长达9年的实验,他们在规定的次数内学习外语单词,学习的间隔时间从14天到56天不等。令人惊讶的是,实验结果表明,学习间隔越长,记忆保持得反而越好!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就像水泥需要慢慢凝固,知识也得一步步沉淀,才能稳固。小珍临时抱佛脚,虽然能应付眼前的考试,但记忆不持久,学得不够透。相比之下,小玲有意地拉开复习时间,等到快忘记的时候,再去学习。看似给自己制造“困难”,但正是“遗忘”帮助她发现了自己的薄弱点。每次复习时,她都不得不更加专注,理解也更深入。因此,遗忘不是敌人,而是记忆的伙伴。适当拉长学习间隔能帮助大脑更有效地巩固记忆,不过间隔也不能太长,忘得太多也会影响学习效果。那么间隔多久更好呢?研究表明,如果孩子一周后就要考试,那么最佳复习时间在第一次学习过后的一两天之内(20%到40%之间)。像Anki、supermemo等记忆软件就是运用了这样的原理。除了科学的复习间隔,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白天学到的新知识,只有在夜晚的高质量睡眠中,才能真正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疲惫的大脑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已经失去了吸收的能力,任凭再多的知识灌进去也无济于事。记忆真相三:
一学就就会,一考就废?
用考试“打败”考试,提取更顺利
记忆的使用过程叫“提取”,与存储不同。有时我们想不起某件事,不是因为信息没存进去,而是提取出了问题。就像银行存款,钱存进去了,但系统故障时暂时取不出来。如何让记忆更容易提取?当我们想不起来时,如果有一个提示时,很快就能想起来。这就是因为,大脑中的记忆并不像书本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而是通过神经元网络存储的。回忆时,大脑会激活这些网络,一旦一个记忆被激活,就会带动相关记忆。记忆网络越缜密,回忆的成功率和效率就越高。因此,帮助孩子将新知识与已有记忆联系起来,能让他们记得更牢。了解这个道理,如何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答案是关联学习。关联是将信息元素关联在一起记忆的能力,是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关联度越强,学习效果越好。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征,引导孩子找出关联性,把知识点连成知识线,把知识线结成知识网。那么如何运用关联学习呢?爱贝睿的李晶老师,就用这种记忆策略教孩子记单词。给单词编故事,利用拼音、谐音、已经学过的单词等等,帮助孩子把单词的读音和意思联想起来。fog(雾),可以这么记:天空中飘来 4(four)个(g)云,把太阳遮住了,然后就起雾了。rain(雨):乐乐班里有个小孩,叫瑞瑞(rain),放学的时候,妈妈没有按时来接他,他被雨淋湿了,好惨啊!thunder(雷):西游记里孙悟空的金箍棒劈下去像雷一样响,三打(thunder 的谐音)白骨精,用金箍棒把白骨精劈死了。李晶老师用这种方法,每天教孩子几个单词,就编几个单词故事,还经常还孩子比赛,看谁编的故事更夸张,更有趣。
每次孩子记不起来的时候,就用联想故事来提示他,用故事彼此“钩”(关联)着来记,建立起某种关联之后,在导出记忆时,就可以利用彼此的相关性(钩)轻而易举地把记忆提取出来。怎样让孩子掌握这种聪明的学习方法呢?《吃吃与便便》桌游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屎屁尿”元素,让孩子在欢声笑语中不经意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爆笑配对挑战,玩出聪明学习法🔥
提取记忆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你以为自己已经懂了,但其实并没有。很多孩子小时候总是对自己有迷之自信,心理学家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发现,当让孩子猜自己能记住多少东西时,他们通常拍着胸脯说“全都能记住”,结果可能只记住了三四个。有意思的是,即使经历了这样的“挫折”,他们下次还是会一样自信。不用担心,这种看似“盲目的自信”,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自然阶段。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是不是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呢?其实,大人也经常会掉进这样的陷阱。比如,看书时划重点、做思维导图,虽然这些方法有助于梳理知识,但它们也往往让你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熟练度错觉”。“ 科学研究发现,在相同的条件下,学习+测试比学习+学习更能提高学习效果,这种现象叫做“提取练习效应”。所以,教孩子重新看待考试,它不仅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工具,还是提升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通过不断测试自己,反复提取记忆,才能让知识真正扎根在大脑里。
你还记得记忆的真相是哪三个吗?在日常中如何帮助孩子提升记忆力呢?首先,尊重孩子的记忆发展规律。孩子记忆容量比较小,所以我们要教会孩子尽量压缩信息。其次,你可以当孩子的脚手架,在编码、保存和提取的阶段,可以提前给孩子渗透一些科学、高效的记忆策略。一旦孩子尝到了甜头,就会更主动地使用记忆策略。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就会蹭蹭蹭~
怎样记得快、记得牢、学得好?《消失的地球》&《吃吃与便便》教孩子掌握科学记忆策略,锻炼记忆力,培养关联学习策略!原价198,特惠 109 !早买早受益🔥玩出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