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人之事”

文化   2024-10-03 06:18   江苏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二月,元人进逼临安(今天的杭州),南宋小朝廷危在旦夕,这时候朝廷任命江西安抚副使,知赣州。接到勤王令,文天祥忍不住流下泪来。随即他发动本郡之中的豪杰之人,又跟地方上少数民族武装积极联系,召集了上万人,打算赴临安勤王。他的一位朋友劝他说,今天元人兵强马壮气势汹汹,以你这万把人的乌合之众,跟驱使一群羊去与老虎搏斗有什么不同?文天祥说:我知道这情况,可朝廷过去三百年养了这许多臣子,一旦遇到了这样危急的情况,向天下征兵,竟然没有一人一骑响应。我这样做,是希望天下忠义之士能够闻风而起。这样,或许国家还有救。

   

这是清人毕沅在《续资治通鉴•宋纪》中的一段记载,从这段记载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在朝廷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的时候,“树倒猢狲散”的情况——除去文天祥,竟然没一个人响应朝廷号召起兵勤王。相形之下,文天祥对朝廷的耿耿忠心,也就越发显得可贵了。

有句大家熟悉的话叫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所以,在那些对朝廷的危亡无动于衷的反衬之下,文天祥的忠君爱国被浓重地托现出来。加之他险些被元兵俘虏侥幸脱逃回到南方的途中写下的那首《过零丁洋》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并让他成为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但很多人未必知道的是,在此前为官的二十多年里,他虽也忠君与爱国,但远没有可以到这样可以舍生忘死的地步。而这,我们可以从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宋纪》另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大意是说,文天祥性格豁达豪爽,平生衣食丰厚,家中歌姬舞女满堂。

作为朝廷命官,而且多数时候职务不低,俸禄自然是比较丰厚的。既然有这样的物质条件,充分享受生活,自然一般人都愿意作出类似的选择。但另一方面,文天祥做官的年代,皇帝昏庸(前期为宋理宗,后期为宋度宗),权臣贾似道十足的奸臣一个,国势则已日渐衰败,与此同时,北方的蒙古民族蓬勃兴起,已经对南宋小朝廷已经形成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时刻,文天祥虽然也做了一些事,但显然做得很不够。他做了什么?开庆初年(1259年)元朝的军队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对宋理宗说要迁都,身为宁海军节度判官的文天祥挺身而出,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但宋理宗并未采纳,文天祥因此请求辞职。

当然,类似的事儿还发生过一些,但是文天祥都没有哪一次能够坚持到底做到“文死谏”的。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南宋小朝廷没有到生死关头,也可能是文天祥寄希望于宋理宗自己幡然醒悟。但无论如何,不是在尚可救药的时候,下副猛药,哪怕是搭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而是在这个腐朽透顶的小朝廷行将就木且势不可挡的时候,为它奉上自己的性命,于事并无任何补益,这实在是一件让人无比遗憾的事。更让人遗憾的是,历史上我们的不少著名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往往都是这样——前面不拼命,后面不要命。比如说屈原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虽也反对,但“文死谏”了吗?而他最后自投汨罗“死人之事”,又能改变什么?


另类评说
个性化地评说体育、娱乐、历史、社会,与公众分享思想和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