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知耻”与“不以为非”

文化   2024-09-30 06:28   江苏  

元朝翰林学士王磐,曾经在参加朝议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前代用人,二十从政,七十退休,是因为在人年富力强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在他们老去的时候对他们表示关心,同时也可以因此培养他们的廉耻之心。可今天人们做官不限年纪,老病之后也不愿退休,他们不知廉耻,而朝廷也不认为他们做得不对。”于是,王磐率先以自己有病为理由,请求停发薪俸,并坚决要求退休。元世祖忽必烈派人对他说:“你年纪虽然老了,但承担的不是很繁重的工作,为什么要辞职呢?”

这是清人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讲述的一段故事。故事的主角王磐,是由金入元的政治家,元朝初期名臣,历任翰林学士、太常少卿等,官至宰相。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他说这番话的时候,已经是72岁的人了。这样的年纪,在中国古代,属于“古稀”之年;假如是为官之人,那么,该考虑“致仕”(退休)之事了。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不说的是,中国古代年至70而“致仕”,并非刚性规定,而是有一定弹性的——一般而言,需要当事人自觉自愿提出申请,而后上报朝廷批准。

需要我们说明的一点情况是,在宋朝之前,朝廷中的“致仕”之人是没有退休金一说的。也因此,为官之人不愿退休而更愿“至死方休”,一定意义上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宋朝建立起了养老制度之后,不愿退休的人依然有一定比例,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宋朝规定退休官员的养老金只有在职之时的一半——亦即“所谓半俸”,其与在职之时收入方面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不只如此,一旦退休,也就意味着地位和权力的丧失,这对不少人来说,可能是更为痛苦的事。所以,哪怕是已经在建立起退休金制度的宋朝,不愿退休的官员真的很不少。

在元朝,显而易见的是,官员中已经到了70开外,可不愿退休的同样很不少。王磐从中发现了一些个问题,:年龄太大,脑力和精力必然可能跟不上,进而无法胜任现在的工作;另一方面,明明已经不能胜任,但却依然不愿选择退休,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出这些人缺少廉耻之心——勉为其难的你们,到底是为什么而赖在原来的岗位上?有鉴于此,王磐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向朝廷提出了退休申请。

王磐的退休申请,最终惊动了元世祖忽必烈。而忽必烈或许是对于王磐的身体非常有信心(王磐最后活到了92岁),同时对他又十分信任,所以,后来竟然驳回了他的申请。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他当时担任的翰林学士,属于皇帝的秘书也可以说顾问官,负责参与起草将领任免、册立太子、宣布征伐等事,而这些工作在元世祖忽必烈眼中重要,但工作未必有多繁重,所以,他以“卿年虽老,非任剧务,何以辞为!”一句,将王磐的辞职申请驳回了,并且下令给他终身俸禄,同时补发了他的月薪。如此这般,王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重新上任了。

这故事中,“老病者不肯退,彼既不自知耻,朝廷亦不以为非,甚不可也”一句,最为让人警醒。这是因为一个人既然老病,那么,无疑其工作能力肯定会打折扣,不可能将工作做得很好,因此,在这样的时候急流勇退,让年富力强者顶上来无疑是对工作对朝廷更负责任的做法。而听任老病之人赖在工作岗位上,因此可能贻误工作,造成朝廷方方面面的损失,这无疑是朝廷有关部门的严重失职。所以,就个人而言是“不知耻”,就朝廷而言则是“不知非”,让王磐痛心不已,并很想从自己做起,改变这样的局面。但是我们现在都看到了,因为元世祖忽必烈或许并未意识到这其中的问题的严重性,王磐最终未能如愿。

尽管王磐未能如愿,可他的思维的敏锐性与他的公而忘私精神,还是很让人感叹:自古而今,能够像他这样想与这样做的又多少人呢?


另类评说
个性化地评说体育、娱乐、历史、社会,与公众分享思想和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