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民敝矣”

文化   2024-10-05 06:34   江苏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在灭掉了偏安江南的南宋之后,元人把大量的图书、金玉、钱财从南方运往北方;卫辉(今河南省卫辉市)因为正处在交通要道上,每天运送这些东西的络绎不绝,负责警戒和运输的,每天需要上千人。身为卫辉路总管的董文用忧心忡忡地说:“我们的老百姓疲惫不堪,并且还又会因此影响农事,这样做不行。”

于是,董文用对负责运输工作的官员说:“就为运输提供警戒、劳力来说,府县里的小吏和差役已经足够用了,所以,不一定拿这些去麻烦老百姓。”相关官员说:“哪怕是真像你说的这样,可万一出了问题,那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呢?”董文用立刻亲手书写了一份文书,署上了自己的官职、姓名作为保证。因此,卫辉的老百姓得以按时耕种,而相关的物资运输也没有受到影响。(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元纪》)

这里所提及的董文用,字彦材,为元代名将董俊三子。10岁时父亲阵亡之后,董文用在兄长董文炳的教诲之下很早就学有所成,20岁的时候在词赋类考试中顺利通过,服务于那时还是藩王的忽必烈。在忽必烈登基成为元朝皇帝之后,他曾经担任过西夏、山东等地的地方官。而他每到一地,都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他担任为山东东西道巡行劝农使后的5年多中,其政绩为全国劝农使之最。至于他的工作经验,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少干扰百姓,让他们致力耕织。

在至元十三年,董文用担任卫辉路总管的时候,他遇上了这样的问题:朝廷要把大量的战利品从江南运往北方,而处于交通枢纽位置上的卫辉因此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不少人将被派去担任警戒工作或者直接参与运输;然而,连年战争,让这里的九成以上的人都去当兵了,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无法胜任上述工作。同时,将他们都指派去担任警戒或者运输工作,正常的农业生产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董文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郡邑胥役足备用,不必烦民也!”

董文用的建议从落实之后“民得以时耕,而运亦济”的情况看,无疑是十分正确的。然而,在他最初提出这一建议的时候,负责运输工作的官员却不敢立刻同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怕负责任:把这些贵重的战利品运往北方,是朝廷下达的重要任务,万一在这过程中出了问题,朝廷问责下来,谁来承担相应责任?所以,他对董文用发出了“即如公言,万有一不虞,罪将谁归?”的疑问。

如果换了别人,也许这事早打了退堂鼓了。因为按照董文用的建议去做,是有一定风险的,那就是如果这些贵重物品在运输途中出了问题,提出建议的人无疑要承担主要责任;反之睁只眼闭只眼,就当啥事也没发生,他这地方官还不是照样做?因此,肯定很多人会选择多一事真的不如少一事。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是董文用出于对民生之艰难的同情,不惜冒一定的风险与相关官员进行交涉,甚至以签字画押的方式表示自己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最终改变了原定计划。

作为封建时代的官吏,更多人往往是眼睛朝上,即只管对上级负责,而很少把老百姓的生死、辛劳放在心上的。因此,董文用的一句“吾民敝矣”,甘冒一定风险为老百姓代言,是不是十分难得,很值得人钦佩的?


另类评说
个性化地评说体育、娱乐、历史、社会,与公众分享思想和智慧
 最新文章